一代霸主齊桓公為何得到餓死深宮的結局?

一代霸主齊桓公為何得到餓死深宮的結局?

周朝初立,姜太公獲封齊國

周朝建立初期,姜太公因輔佐周武王有功,而獲得封邑。自此,諸侯國齊國便應運而生,姜太公為第一任君主。政權一直和緩延續著,等到齊襄公繼位,各種矛盾的發生導致國內政局混亂不堪。齊襄公因自身執政行為無法獲得朝臣的信任與忠心,而遭公孫無知、連稱、管至父等叛亂所殺,轉而立公孫無知為君。然而當朝大夫雍廉因無法忍受公孫無知對其的暴虐,後殺了公孫無知,以迎回逃至莒國的公子小白。公子小白以詐死獲得回國繼任國君之位,便是齊桓公。

不計前嫌,齊桓公拜管仲為相

執政期間,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勸諫下,不計管仲的截殺之仇,而拜管仲為相。在國內通過不斷地政治梳理與變革,使齊國的國力蒸蒸日上、不斷提升。對外在“尊王攘夷”的政策下,抵禦抗擊著戎狄外來的侵犯,平叛著各諸侯國之間的相互征伐。正是在這內治外攘的環境中,齊國獲得當時各諸侯國的信任與支持。在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中,對齊桓公提出的各種政策,各諸侯國都極力稱讚。這也奠定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地位。

即為霸主,為何會結局悲涼呢?

不難看出,前期的齊桓公算得上是位英明神武,有抱負的君王。然而不知是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地位的提升,想過些舒坦安穩的日子;致使晚年的齊桓公昏庸腐化,主要是寵信易牙、豎刁、開方等奸佞小人。最終導致自己的悲劇。

自從管仲死後,衰老病重的齊桓公對朝中局勢的把控落入力不從心的局面。剩下的便是奸佞小人的施展時間,不受控制的三人裹挾著各公子不斷作亂。將齊桓公幽靜與冷宮,且四周還築牆圍得水洩不通,連吃喝都不給送。致使齊桓公只能接著屋簷水而苟延殘喘的延續著剩下的命運。最後也就一命嗚呼,兩三月都無人收屍,臭味滿天。結局不堪而言。

話說三個奸佞小人也是夠了,為了能夠得到齊桓公的信任,都能夠下得了本。如易牙殺死自己的兒子,豎刁主動閹割自己,而開方更四五年不回家,以此來換得齊桓公的滿足與親近。這樣就不知道齊桓公結局的悲劇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不論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還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也好。也許都不足以描述齊桓公的處境與結局。畢竟歷史已成,剩下的我們只有承認事實,吸取教訓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