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認識論的觀點,談《因政施策》與《因策贏政》的關係。

以認識論的觀點,談《因政施策》與《因策贏政》的關係。

【圖:為夢想起航。】

《因政施策》顧名思義,就是為政績而採取的行動策略或者工作方法。而《因策嬴政》則是遇到問題在行動之前,是首先考慮應該怎樣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及方法論的問題,而後採取行動的一種方法。在本文中,則比較注重《因策嬴政》,而非大眾化的跟風駛船;機械化照搬的《因政施策》的工作作風。

從現在王東嶽先生所提出的“遞弱代償”這一原理,這已經完整地解答了為什麼人類文明進程越快,人們的承載度、人們的存在度、生存感越來越脆弱。危機意境也越來越敏感的問題。不管是遠古的道家老子、先秦時期儒家的孔子思想; 不管是商鞅、王安石還是康、梁的變法思想,都是依據當時的社會背景、社會現實而產生。在當時,他們都是代表當時社會最先進的理念,最進步的思想呈現於世的,這一點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就目前王東嶽先生所提出的“遞弱代償”的思想,他也同樣是依據目前社會的現存情況、現存的社會背景而提出。是依據現在人們的生存意識、存在意識的感悟說提出的預言,達到為社會服務的目的。

任何事物剛剛形成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然而通過時空時間的洗禮,必然會產生兩極分化。像美、日、韓、英、法、德等國,所採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別是現時的日、美,韓三國,他們的社會;他們的民族。在完全排除外因的戰爭的脅迫因素這種情況,他們仍然是趨於自然的毀滅和消亡之中。其主要表現為,新生人口的自然遞減,即新生力量的減弱所致。因此,戰爭對於人類的毀滅是有數量的,具有量的規定性。而經濟對於人類的毀滅是隱形的、是無數的。由此得出結論,戰爭對人類的毀滅是局部的,並且有時間的規定性,是有量的極限。而經濟對人類的影響則是全球性的。(這主要包括髮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一個逐步趨於自然消亡的國度。而最終被現存相對較弱的國家或民族所取代, 這就是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強國發展的總的社會發展趨勢。這一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這一就是對王東嶽先生所提出的“遞弱代償”概率論在廣義上的解釋。

所以,根據上述對“遞弱代償”概論的分析,在今天現實社會中,則更應注重於《 因策贏政》而非《因政施策》。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因政施策》的40年。雖說《因政施策》給國家、給社會帶來了巨大變化,成就了今日的輝煌,但新出生人口的遞年遞減是一個不可否認、不可迴避的社會事實。所以,雖說現在我們所從事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是為我們更好的生存,為下一代創造幸福生活為己任。但對於現存的60後與70零後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現在已經存在兩戶合併一戶的現象。按照現在新出生人口的逐年遞減的情況分析,按照當代青年人的生育觀來說,等到將來四戶能否合併一戶還是一個未知數。像這種生存結構。社會未來能發展多久?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中華民族還能夠維持多久?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為了民族生生不息、長久生存,希望能夠逐漸轉變《因政施策》的傳統觀念,朔造出一個極具生命力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