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葡萄灰黴病是目前設施栽培中第一大病害,主要特徵就是爛,是引起爛芽、爛花、爛果、爛枝的主要原因。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灰黴病發生迅猛,發生週期長,高溼、寡光照是發病的主要條件,今年的天氣很適合發病,這段時間連續陰雨是發生的高峰期。總的來說,灰黴病有兩個發生高峰期:花序分離期到謝花後、果實轉色成熟期。需要尤為重視。


設施栽培每增加一層膜,光照要削弱兩成,棚裡就是一個高溼寡光照條件,高溫對病菌有抑制作用,但是葡萄萌芽以後,我們為了避免花芽退化,避免節間徒長,我們都是萌芽以後有目的把溫度控制在30℃以內的,而這個溫度,這個溼度,這個光照強度,都是有利於病菌侵染的,病菌多通過傷口、幼嫩組織、衰敗組織實現侵染。陰雨潮溼天氣進行疏花、疏果及抹芽摘心操作,顯著加重病害發生。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圖片來源:191萊西服務站-玉香植保)


目前來看,灰黴病我們不能單純的只用藥來防:


底肥質量差,葡萄休眠時間不足或地溫較低等因素導致萌芽後枝葉生長無力,芽萌動後,遲遲頂不起來,但是溼度大,芽尖蓄水,這種情況是最容易導致爛芽的;


氮肥過量或枝條徒長,導致鉀鈣硅這些元素不足,或者棚內溫度高,出現枝條徒長跡象,導致新生組織過於“稚嫩”,對病害的抵抗能力是天然不足的,加重病害發生。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圖片來源:191萊西服務站-玉香植保)


葡萄灰黴病綜合防治:


防治葡萄灰黴病不能單純依賴農藥,保證葡萄萌芽後生長有力、避免枝條徒長、降低設施內溼度、避免人為因素刺激發病是降低病害威脅的主要措施。


一、保證萌芽有力。


保證葡萄萌芽有力,避免爛芽,核心要素是:


1、保證底肥質量。

葡萄從萌芽到臨近開花,主要用的是樹體和根系的儲備養分,就是由我們的底肥轉變過來的。

施用底肥,最晚在葡萄落葉前一個月,最早在平均氣溫低於22℃以後。


因為一般情況下,施肥後根系把肥料吸收再送到葉片上,葉片通過光合作用轉換成養分,再送到根系貯存起來,這個過程最少需要1個月,因此使用底肥最晚需要在落葉前一個月使用,最早不能太早,溫度高於25℃,使用底肥肯定需要開溝或者旋耕,根系容易切斷,形成爛根;溫度高的時候,葉片是不幹活的,一般情況下,溫度超過30℃,葉片製作養分的能力是急劇下降的。在氣象學上,連續4-5天,白天平均氣溫低於22℃以後,才是真正秋季的開始,因此氣象上的秋季開始是我們用底肥的最佳時間。


施用底肥前,需保證新鮮功能葉數量。採果後整理枝條時,需留一到兩個新副梢。


教材上說,葡萄的葉片功能大致能維持110天,這個數據是比較理性的,往往我們棚內高溫,隔三差五的使用農藥,使用調節劑,葉片衰老是很快的,一般情況下,通過這幾年對葉片活性的測定,一般是80天以後,葉片活性下降,所以說我們使用底肥的時候,如果一樹的老葉,肥料使用後,沒有有效的葉片來進行轉化。因此我們在採收後,需要增加一些新鮮的功能葉來保證底肥的質量。


底肥有農家肥或有機肥為主,農家肥至少兩噸。每畝搭配50-80斤複合肥,樹旁50公分外溝施或平鋪後旋一遍均可,最好實現斷根。這個時候斷根處理,對樹體不是一個傷害,因為秋季是根系生長的另外一個高峰,這個時候斷根,反而有利於根系的生長。


限根栽培,江蘇很多人都在用,但是使用的效果並不好,最主要問題是限根栽培條件下根系難以更新,限根栽培條件下土壤中有些元素是越吸越少的,並且還花錢買不到。車老師在使用限根栽培時,施底肥時,一個限根盤,半徑1米開外,在樹盤外60公分,選四個角,土全部切掉,把裡面的根系也切斷,然後把拼土調好後,填入,這樣實現根系的更新,這樣就能減少控根栽培的很多負面影響。所以說用秋施基肥,最好是斷根的,土壤溫度也下來了,只要我們保證土壤溼度在六成以上,新根生長質量是很高。


用肥後灌大水,然後保證土壤溼度在60%以上。如大水灌後或因持續陰雨導致土錶板結,最好通過耙土增強土壤透氣性。


2、保證充分休眠。

我們以往都提需冷量,就是葡萄在7.2℃以下經歷的時間,就叫需冷量,傳統認為葡萄經歷足夠的蓄冷量才能完成休眠,萌芽後才能正常生長,這幾年由於廣東和雲南的大量栽培,那裡常年不落葉,必須在採完果用完底肥後,人為乾旱脅迫,還得千方百計的折騰葉片,才能讓葉片黃化脫落。因此大家懷疑了,這個樹全年都在萌芽都在生長,根本沒有休眠,但長得都正常,這個需冷量到底對不對。這兩年我們葡萄的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重新修定了葡萄需冷量的相關理論。


葡萄未進入深度休眠,可直接催芽。如已經進入深度休眠,需保證足夠休眠時間,萌芽後方可正常生長,否則表現為萌芽不整齊(弱枝細枝先萌發,壯枝粗枝後萌發)、生長無力(在臨近上色的時候,用再好的肥料,總是半死不活的,上色質量強化不了)。


早熟品種需在7.2℃以下低溫環境經歷800小時左右,大致一個月時間,方可保證休眠質量。經歷這麼長時間的低溫刺激和低溫處理,芽眼內的脫落酸才會降下來,才能保證萌芽後的正常生長。單氰胺可替代部分(1/4)休眠時間,但整體效果有限。


尤其北方日光溫室,霜降後可採用白天覆蓋保溫被,夜間大通風的手段,切實保證棚內低溫;一般情況下,在我們江蘇、河南、安徽,就算你用三膜促早,需冷量都能基本保證,但是在安徽南部再往南一點,已經進入了深度休眠了,你已經進入了深度休眠了,你只能保證他充足的休眠時間,不要急於提前破眠。


3、保證春季根系活性。

根系的作用不僅僅是吸收水肥,葡萄要萌芽,除了養分供應,還需要大量的內源激素刺激,尤其是細胞分裂素,而細胞分裂素主要是毛細根的根尖分泌的,甚至越冬的養分都是儲存在根系裡面的。春季根系活力直接影響長勢。


影響春季根系長勢的主要因素:一是溼度,二是溫度,三是土壤透氣性。可以施用海藻腐植酸平衡液(度根)促進根系活力。


穩定提升地溫,是促進根系生長的重中之重。


二、穩定提升地溫。


露天栽培萌芽前一個月,或促早栽培閉棚前,大水漫灌,一次性灌透地表50公分左右,切忌小水勤澆;因為在大棚提溫初期,你每澆一次水,有可能就把土壤溫度往下壓了一次,除非你是深井水,土溫度恆定在14-16℃。


大水過後地表乾涸,採用旋耕(深度5-10公分)或耙土,打破地表板結,促進透氣。

因為這幾年大家都是過量用肥,過量用肥最直觀的副作用是土壤鹽漬化,只要大水過後,地表板結,土壤透氣性差,不僅氧氣進不去,熱量也沒辦法跟著氣體進去,這也會影響地溫的提升。


清理棚內雜草或其他植被,保證地表裸露,接受光照是提升地溫最有效措施。


單膜設施栽培,在露天葡萄萌芽前50-55天,開始升溫,蓋好外膜後等發芽後再蓋地膜。


雙層膜栽培,在露天葡萄萌芽前80-85天,開始升溫。先蓋外膜,一週後蓋內膜,等到發芽後再蓋地膜。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地膜覆蓋過早,會使棚內空氣溼度過小,萌芽不整齊,這是關鍵。


升溫階段,要緩慢,確保氣溫地溫同步提升。前期一週內不超過15度,一個月之內不超過25度。從蓋膜、再密封,保溫好的情況下,30天左右就會發芽。最後的溫度,極端溫度不要超過35度。溫度過高以防徒長。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溫度過高,容易導致枝蔓徒長,花序退化。)


設施葡萄萌芽整齊後蓋地膜(可用上一年的舊棚膜),地膜覆蓋的質量也很關鍵:


1、薄膜的厚度:5-7絲。上一年的舊棚膜可以作為今年的地膜,減少開支。

2、鋪膜的質量:要細緻。整個園子全部鋪完,使土壤中的溼氣上不到空氣中。如果蓋膜之後溼度還是很大,達不到防治灰黴病的效果。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三、避免萌芽後枝條徒長。


葡萄萌芽後,通過農事操作,培養中庸枝條,既是生長商品果的需要,也是降低病害威脅的需要。


以往我們一直強調陽光玫瑰要旺樹栽培,因為陽光玫瑰果粒又大,糖度又高,果肉又脆,可溶性固形物質含量又高,還要有香味,果實發育註定對養分需求要高,但是陽光玫瑰在後期有一個問題困擾著大家,那就是陽光玫瑰的果鏽問題,針對陽光玫瑰的果鏽,我們提出了很多假設。但是,日本的研究,日本在16-18年已經基本總結的差不多了,第一個,他們強調果鏽是一個生理現象,第二個,陽光玫瑰的果繡發生是沒有規律可循的,第三個,結果枝條粗度在1.3左右,整體葉面積達到一定程度,是避免果鏽最有效的措施。


陽光玫瑰要想不果鏽要青,枝條粗度要1.3左右,這是中庸略強,整體有效葉面積要大,這要求節間要短,最好節間曲指向前延伸,這就是典型的中庸枝條。所謂的中庸枝條,就是在枝葉生長和果實生長達到一個平衡,有利於生長商品果,而且可以極大的降低病害威脅。中庸枝條長出來的新生部分,很快可以成熟,不給病害太大的侵染機會,養分供應充足,意味著抗病能力強,不存在旺長的風險,幼嫩組織有限,病菌侵染週期短,管理起來病害也能更省心。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萌芽後至開花前,避免設施內高溫,根據夜間氣溫,決定白天最高控制溫度。一般建議達到25℃即通風降溫。一般情況下,萌芽以後,開花以前,設施內溫度高,大家最常見到的是花芽退化,和節間距徒長。


葡萄萌芽後,根據枝條表現決定抹芽定枝時間,如新生葉片偏黃、腺珠稀少,可在可見花絮後進行抹芽定枝;如葉色濃綠、腺珠眾多,可鄰近花絮分離期抹芽定枝;葉面把架面擺滿,但不要相互遮擋,保留副梢可以但不要讓架面鬱蔽,合理的枝間距是保證架面通風透光性、病害輕重的關鍵。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根據具體長勢,靈活使用水肥及調節劑促進或抑制枝條生長,比如陽光玫瑰喜肥水,但如果長勢過旺,就需要控了。


四、強控弱促、強化葉面給肥。


鄰近花絮分離期,根據生長點態勢判定長勢情況:

生長點彎曲呈90度,表明長勢中庸,無需進行太多幹涉。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生長點呈“小、直、白”狀,葉片邊緣下垂,樹勢較弱,則採用五至六葉期摘心,調節養分分配手段,使養分集中朝花上供應,促進花絮的發育,花絮的分離;在六葉一心期以後了,有一個很籠統的標準,當新生葉片展開,達到正常葉片三分之一的時候,這個葉片養分就能實現正輸出,這個時候再用肥,就能正常吸收利用了,樹勢弱,滴灌葡彩葡萄專用平衡肥(22-10-20+TE),搭配氨基酸或海藻腐植酸平衡液(度根);葉面噴施海藻腐植酸平衡液(度根)或碧護類成分,搭配鋅、硼類及高氮鉀類葉面肥。


生長點勾頭明顯,表明樹勢偏旺,則可延遲摘心或花絮自然分離良好可不摘心,這樣可以保證臨近花期,幼果發育的時候,樹上功能葉片多幾片;為了保證不旺長,可在5-7葉期滴灌葡彩磷酸二氫鉀,一畝5公斤;葉面噴施縮節胺,搭配鈣、硼及高磷鉀類葉面肥。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歐盟已經認定矮壯素是一個致癌物,已經將它從果樹使用名錄裡面撤下來了。矮壯素這個東西不用也可,四川國光漆老師做過一個實驗,並且公開發表了,矮壯素和縮節胺都能控旺,使用矮壯素的話,上色是早,但果實大小和品質都下降,縮節胺也能促進提前成熟,但果實大小和品質是提升的。調環酸鈣的控梢能力比較弱,不要指望它把梢控到不長,它主要的功能表現為縮短節間距。去年全國年會,中國農大一個從美國回來的副教授給大家做了一個應用報告,用調環酸鈣可以讓葡萄的葉片功能最高增加40%。樹勢弱的時候、光照差的時候,光合能力不行的時候,促進成熟的時候,都極有意義。


五、降低棚內溼度。


葡萄萌芽期間,溼度越高,越可保證萌芽質量。萌芽以後,溼度小則不利於新梢生長及花絮分離,溼度大則不利於病害防治。


有一個數據,在萌芽期間,空氣溼度最佳保持在70-90%,但是在新梢生長期-花絮分離期空氣溼度最佳保持60%左右,這是劉鳳之和段長青老師的一本書,上面明確提出的這個標準。


提溫、通風、鋪地膜均可有效降低空氣溼度;鋪地膜可在萌芽後進行。進入五月以後,根據地溫情況及時撤除地膜;如果地溫已經持續接近25℃,得趕緊去除地膜,溫度再高,根系就會萎縮了,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土地長草降低地溫。有過研究,果園長草,溫度能降低2℃,溼度能提高兩成。地溫過高也可以通過沖施一次

海藻腐植酸平衡液(度根)促進根系活力,一畝一升。


或75%的遮陽網,對摺放到樹兩邊,草也能控住,溼度也保住了,溫度也降下去了,這是近幾年做下來最好的一個措施。


注意這個時候不能使用黑色除草布,黑色除草布吸熱很厲害,夏天使用黑色除草布,溫度會很高,不利於根系發展,陽光玫瑰的病毒病就容易發生。


六、降低農事操作對病情的刺激作用。


花期前後需大量進行抹芽定枝、摘心抹梢、疏花、疏果等操作,均會在樹上導致大量傷口,存在刺激發病的風險,這些工作儘量在晴天進行。


在抹芽定枝、鄰近花絮分離期摘心、疏花、疏果以前,如連續陰雨,先噴施內吸性藥劑,預防病害發生。


拉穗、保果及膨大處理時,在調節劑中添加殺菌劑,既可降低病害風險,也可降低農藥使用成本。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七、有效成分(藥劑防治)。


灰黴病有效成分主要有:異菌脲、腐黴利、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咪鮮胺、乙黴威、多抗黴素、抑黴唑、啶酰菌胺、嘧黴胺、嘧菌環胺、咯菌腈、氟唑菌酰胺、己唑醇等。


腐黴利(抗性大)、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活性低)、乙黴威(成本高)、多抗黴素(成本高、假藥多)、己唑醇(生長抑制能力太強)等成分,或因抗性防效不穩定、或活性較低、或性價比較低、或安全性較差,不建議用於灰黴病防治。


目前主流防治灰黴病的藥劑主要有:異菌脲、嘧黴胺、嘧菌環胺、咯菌腈、抑黴唑、氟唑菌酰胺等。


異菌脲:(側重預防藥)

異菌脲屬於保護性殺菌劑,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異菌脲殺菌譜較廣,基本對葡萄早期果實病害均有效,主要用於防治灰黴病,持效期較理想;

異菌脲安全性較強,無內吸性,噴霧必須均勻周到;

疏花以前可作為預防性用藥,50%含量異菌脲有效稀釋倍數為800倍。


嘧黴胺:(側重治療藥)

嘧黴胺殺菌譜較廣,主要用於防治灰黴病,具有治療和保護作用;

嘧黴胺內吸傳導效果好,也具有燻蒸活性;

嘧黴胺殺菌效果基本不受溫度影響,用藥後需強化通風,一則降低溼度以降低病害發生,二則避免藥害,嘧黴胺高溫容易出現藥害,超過30℃慎用;

40%嘧黴胺有效稀釋倍數為1000-1500倍。

嘧黴胺存在抗性風險,可在開花前未見發病時使用。如用藥後仍見病害,最好換用其他成分。


正是防治葡萄灰黴病的關鍵時期,一起來學一下

(嘧黴胺藥害)


嘧菌環胺:(與嘧黴胺有交互抗性)

內吸活性較好,具有保護和治療效果,實際效果更側重於保護;

50%嘧菌環胺有效稀釋倍數為600-1000倍;

可在開花前未見發病時使用,如用藥後仍見發病,最好換用其他成分;

與嘧黴胺具有交互抗性,多年來連續使用嘧黴胺的地區不考慮。


啶酰菌胺:(嘧黴胺產生抗性時或存在安全風險時的考慮選項)

啶酰菌胺殺菌譜較廣,對幾乎所有真菌性病害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葡萄上主要用於防治灰黴病;

該成分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持效期較理想,在嘧黴胺已產生抗性,防效不穩定的地區,或者因溫度問題,使用嘧黴胺藥害風險較大的時候,可使用啶酰菌胺;

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有效稀釋倍數為1500-2000倍。


氟唑菌酰胺:

氟唑菌酰胺是目前對灰黴病防治效果最好的成分,具有內吸活性,使用安全,持效期長;

主要產品有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12%苯醚甲環唑•氟唑菌酰胺、12%氟環唑•氟唑菌酰胺。其中氟環唑生長抑制能力較大,不建議花前使用;

12%苯醚甲環唑•氟唑菌酰胺稀釋1000倍可同時預防灰黴病及黑痘病,在疏花或開花以前,灰黴病防治最關鍵期噴霧使用。如存在花帽不脫落現象,需在花後再使用一次;用於蘸果,容易出現粉塵汙染。

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有效稀釋倍數高,果麵粉塵汙染小,可稀釋3000倍,添加於保果及膨果藥劑中使用,不會出現粉塵。


咯菌腈:(側重保護,長持效)

該成分不具有內吸活性,主要發揮保護功能,對灰黴病保護效果良好,在灰黴病抗性較高地區,效果表現良好;

持效期長,如田間已經發病,則避免使用;

50%咯菌腈有效稀釋倍數為3000-4000倍;

使用成本,產品數量有限,可添加於保果或膨大藥劑中,以降低成本。


抑黴唑:(側重防)

抑黴唑是常用的果品保鮮劑,主要用於果品採摘以後的浸果保鮮;

該成分對灰黴病活性較高,持效期較長,也用於灰黴病等病害的防治;

75%抑黴唑硫酸鹽可溶性粉劑,有效稀釋倍數1000倍,不會出現粉塵汙染;

抑黴唑使用成本較高,可添加於保果及膨大藥劑中使用,以降低使用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