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紅色之路 做紅色傳人】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紅色政權永不褪色

株洲日報記者 陳洲平 通訊員/張露丹

【概況】

4月14日,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迎來了今年第一場主題教育活動,來自株洲市公安局的30餘名民警懷著無比崇敬與激動的心情瞻仰了革命舊址,重溫毛澤東、譚震林等在茶陵開展艱苦鬥爭、建立和保衛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的歷史,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理想信念、為民情懷。

【走紅色之路 做紅色傳人】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紅色政權永不褪色

▲俯瞰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張露丹 供圖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是毛澤東主席親手締造的第一個紅色政權所在地,坐落於茶陵縣城關鎮前農村三角坪,佔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舊址的前身是南宋至清代的州衙,始建於宋代中葉,整個建築屬於徽派風格,中軸線上建有頭門、儀門、牌坊、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內宅,自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形成七進院落。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是1927年11月28日中國革命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權。中央電視臺1997年10月27日特別節目《井岡山》中介紹說“井岡山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中央蘇區的紅色政權、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國務院都是從井岡山洣水之濱的小屋裡走出來的”。2004年,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茶陵縣在原址上重新修復了工農兵政府舊址,2007年開館。2017年底,茶陵縣對舊址進行改造和重新布展。

【走紅色之路 做紅色傳人】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紅色政權永不褪色

▲書有“公生明”“廉慎勤”的牌坊。 陳洲平 攝

【故事】

一座牌坊,見證初心

走進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穿過儀門,一座牌坊最先映入眼簾。只見正面書寫“公生明”,兩旁還有一副對聯,寫著“此是公門裹足莫幹三尺法,官無私謁舉頭即見九重天”,背面書寫“清慎勤”,且有一副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這座牌坊建於南宋時期,但其教育意義仍適用於當下,印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質特徵,是茶陵紅色革命成長壯大的重要養分。”茶陵縣革命紀念館原館長曾年青告訴記者,牌坊上的文字照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黨員幹部公道正派,做為民務實清廉好公僕。

曾年青介紹,1927年以前,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辦公區,當時的政府只為富人服務,不管窮苦百姓死活。

1927年11月15日,毛澤東命令部隊下山攻打茶陵,經過3天戰鬥,於18日攻克茶陵城,成為工農革命軍進軍井岡山之後佔領的第一座縣城。當時工農革命軍沒有管理經驗,團長陳皓不顧毛澤東的叮囑,繞開宛希先成立一個新政權,名為“縣人民委員會”,派譚梓生當縣長。譚梓生本人對於紅色政權裡的縣長如何當心中無數,只好照舊政府那樣升堂審案,納稅完糧。由於陳皓的舊軍隊積習很深,一味貪圖享樂,命令部隊每天“三操兩講二點名”,不去打土豪、籌款子,沒有經費找商會要或者搞攤派。人民群眾根本不敢也不願接近政府,批評“人民委員會”是“換湯不換藥的衙門政府”。

毛澤東對“新瓶裝舊酒”式的人民委員會提出尖銳批評,號召徹底打碎舊政權,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政權。1927年11月28日,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下設民政、財經、青工、婦女等部門,新人民政府愛人民,派工作隊分赴全縣各地發動群眾,建立區、鄉工農兵政權,建立工農武裝,懲治土豪劣紳,深得群眾擁護,吸引了廣大農民投身革命,茶陵大地湧起了紅色浪潮。一大批茶鄉子弟經歷血火洗禮與生死考驗,在中華民族獨立和中國人民解放的征程中,留下勳績和雄風,湧現出譚餘保等著名的黨史人物,誕生了25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公道正派才能出清風正氣,廉潔自律才能塑良好形象。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良好政治生態的營造,要靠全黨上下不懈努力。全黨同志要嚴守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以良好黨風帶動政風民風,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從而凝聚起推動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力量。”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史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2009年,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被列為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這座書寫“公生明”“清慎勤”的牌坊成為開展公正、廉政教育重要載體。

【路線】

1.從株洲出發,經京港澳高速——衡炎高速——茶陵西或茶陵東下——茶陵縣城州衙路——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2.從株洲出發,沿蓮株高速——武深高速——衡炎高速——茶陵西或茶陵東下——茶陵縣城州衙路——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