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期貨”守護棗農希望

□本報記者周璐璐

近日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支持下,庫車、阿拉爾、若羌、麥蓋提四地五個紅棗“保險+期貨”試點項目陸續完成賠付。

2019年以來紅棗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先是價格創歷史新低,再是持續降雨導致品質偏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紅棗銷售受阻,產業上下游遭受不同程度影響。不過紅棗期貨上市後,通過“保險+期貨”等方式,棗農在特殊年份增添了一份保障。

試點項目陸續完成賠付

近年來,紅棗市場供大於求現象日益突出,價格持續下降,紅棗種植收益不斷下滑,利潤空間急劇收窄,尤其是南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棗農在面對價格波動風險時只能被動承受。

2019年4月30日鄭商所紅棗期貨上市,隨著該品種穩健運行,產業投資者關注度和參與度越來越高,一些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迅速行動,針對新疆地區紅棗種植實際情況設計出多項紅棗“保險+期貨”產品。

庫車、阿拉爾、若羌、麥蓋提四地五個紅棗“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涵蓋棗農近千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近百人。五個項目運行週期均為3個月,總承保13800噸紅棗,摺合紅棗種植面積5.2萬畝,保障金額約1.5億元。項目試點總保費逾730萬元,其中鄭商所出資492萬元,庫車、阿拉爾、若羌、麥蓋提等地政府補貼保費總計90萬元。項目分別由中國太平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華聯合財險保險公司以及格林大華、大地期貨、中信期貨、中糧期貨承辦。最終參與項目的棗農人均獲賠近2900元。

助力棗農保價增收

業內人士稱,紅棗“保險+期貨”項目有效規避了紅棗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為棗農生產經營帶來保障。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十三團棗農孫有珺告訴記者,他家共有42.5畝土地,其中20畝種植紅棗,2016年以來棗價越來越低,從20元每公斤掉價到現在4元每公斤。“近些年,每年紅棗成熟與出售的時候我就發愁。不但不知道紅棗要賣給誰,而且還不知道以什麼價格出售更合適。”孫有珺說道。

孫有珺於2019年9月參加了首期紅棗“保險+期貨”試點項目,3個多月後,孫有珺拿到了6000元賠付。這筆錢可能並不算多,但給了孫有珺繼續幹下去的信心和希望。他告訴記者,2020年他打算再多承包20畝棗園。

格林大華期貨研究所王立力介紹,“企業+合作社+農戶”“期貨+訂單”模式形成價格風險管理長效機制。期貨公司通過紅棗期貨與兵團企業開展倉單質押業務,助力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相關產業企業開展期現業務,利用期貨統一標準、公開報價的特點,以“期貨價格+升貼水”定價模式簽訂貿易合同,實現合作雙方共贏,提高企業銷售效率。目前企業通過與合作社、農戶簽訂訂單,鎖定資源,提高與金融機構合作規模和貿易量,使得企業效益提升,穩定了農戶收入。雖然合作社與農民沒有直接參與到期貨市場,但是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期貨+訂單”等方式,使得農戶感受到期貨市場帶來的好處。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