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內擫”“外拓”

【摘要】:內擫yè與外拓,是書法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兩個核心概念,也是書法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筆法要領。歷代書家對內擫與外拓的論述往往說法不一,各有各的理解和闡述,這對初學者來說,往往如雲裡霧裡,不得其解。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臨池經驗和感悟,就此問題展開深入研討,希望能帶給書法學習愛好者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內擫;外拓;書法;筆法;

在書論中,常常會看到“內擫”及“外拓”這兩個詞。如元代袁裒在《總論書家》中說:“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大意是說王羲之用筆向內按壓,筆鋒收斂,寫出的字氣勢奪人、章法嚴謹;王獻之用筆向外拓展,所以寫出的字及書法作品筆法多變、姿態萬千。)

再如,有人認為:“歐”字起筆多為右轉,即“內撅”,“外拓”收筆,是“背”勢用筆,故字型收得較緊。而“顏字恰恰相反,起筆多用左轉,即“外拓”,“內擫”收筆,屬“向”勢用筆,故字形寬厚。

那麼,什麼是書法中的“內擫”及“外拓”?

一 “擫”及“拓”的含義

書法中的“內擫”“外拓”

唐朝陸希聲所傳的“撥鐙法”(又叫“五字執筆法”),包括“擫(yè)、押(yā)、鉤、格、抵”五個動作。其中的第一個字就是——'擫'。

'擫'在“五字執筆法”中是指拇指按壓(《說文》:“擫,一指按也”)。具體來說就是大拇指出力,上節指肚緊貼筆管內側,略斜而仰。如吹笛時以指擫住笛孔一般。後主李煜說:“擫者,擫大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

書法中的“內擫”“外拓”

因為'擫'字比較難識,今天簡化後的“五字執筆法”(按、壓、鉤、頂、墊)常將其稱為“按”。內擫,即用一指向內按壓。拓(tuò)的意思是“手承物,手推物。”外拓,指向上託,向上推。'簡單來說,“擫”即是按、壓;“拓”即是託、推兩類動作及用筆的運動方向。

書法中的“內擫”“外拓”

孫曉雲說:“右轉筆時,掌心向內,食、中、無名指尖分別用力,即是'內擫'。'外拓'剛好相反:'拓',大指壓筆桿,呈'押'狀,指左轉的用筆。'內擫'和'外拓'是形容手的動作的連續狀態,而絕非是字具體的筆畫狀態,然而,卻間接地體現了筆畫的狀態。”所以,“內擫”與“外拓”雖體現為結構特色(如兩條平行豎線“拱”的不同方向)及線條特徵(浮沉運筆),也是用筆方法。

書法中的“內擫”“外拓”

在實際操作中,兩種筆法往往相輔相成,難以分開。如所謂“內擫”運筆,實際上是以“內擫”為主,以“外拓”為輔。因為在“內擫”時,食、中、無名指按壓筆桿,向內(掌心向書寫人,即是向內)、向右拉轉的同時,大姆指也在“託”住筆桿配合著向左推,進行“外拓”,兩個動作及方向同時完成。

二 “內擫”及“外拓”的例子

書法中的“內擫”“外拓”

1.向上仰的“橫”,是“外拓”用筆,左轉;向下伏的“橫”是“內擫”用筆,右轉。草書的“花”是“外拓”,左轉筆,但在一點上右轉還原;草書的“王”是“內擫”(右轉筆),王羲之習慣在最後一畫左轉還原 “外拓”。

書法中的“內擫”“外拓”

2.“土”字邊旁,可以“外拓”左轉筆,呈左包狀;亦可以“內擫”右轉筆,為右包狀。孫過庭《書譜》中的“也”字,有的一開始右轉筆“內擫”,最後一畫還原立即變左轉“外拓”;也有的一開始左轉筆“外拓”,再變右轉“內擫”至終。

書法中的“內擫”“外拓”

3.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中的“內擫”及“外拓”:安(①-⑤內外內內內;⑥-⑧內外內)善:①-⑤外內內外內⑥-⑩外內內外內外。

書法中的“內擫”“外拓”

4.王獻之《中秋帖》中的“內擫”及“外拓”:①-⑤外外內外內;⑥-⑩內外內外外;-內內外。

三 總結

總之,“外拓”、“內擫”經常結合使用。如“始於“內擫”,常止於“外拓”。多用“外拓”還是“內擫”,常據個人的習慣,有所偏好。多加練習,才能技法全面,運用自如,靈活多變。

書法中的“內擫”“外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