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人生悲喜,51年艺海浮沉。
在“浪奔浪流”的时代洪流里,叶丽仪并未被裹挟而行,随波逐浪,而是“转千弯、转千滩”,一直立于潮头,活出自己。
翻过婚姻失败、母子分离的不幸,渡过乳癌和抑郁症的折磨,如今大江东去,江月斜悬,叶丽仪当可“淘尽世间事,都付一笑中”。
(一)
叶丽仪的父亲是新界渔农处的一个小职员,工作地点在荃湾,所以她自小在“乡间”生活,自称“乡下妹”。
叶丽仪性格活泼,爱说爱笑、爱跑爱闹,可能因此母亲怕她学“坏”,管教及其严厉,即使她长大参加了工作,周末参加个聚会,也要求必须十点归家,母女关系一度紧张。
其实叶母多虑了,叶丽仪虽然“男仔头”,但骨子里单纯本分,上学时见到男生便会避开,就连相邻而坐,都要担心会不会生下孩子。何况,那些事并不是非得10点以后黑天半夜,拉了灯才能进行的。
相对母亲,叶父就要和善且眼光长远了,从叶丽仪小学三年级起,便教她英文,并鼓励道“学好西洋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得不说,叶父培养孩子的理念十分英明,未来叶丽仪事业的起步、发展,一口纯正流利的伦敦音确实使她受益颇多。
良好的家教下,叶丽仪中学考上了圣嘉勒女子英中。这间学校位于港岛摩星岭道,和荃湾相距甚远,每天上学,叶丽仪需5点半起床,搭巴士到统一码头,乘6点半的渡轮到中环,再坐校车去学校。
如此舟车劳顿,叶丽仪确毫无怨言,除了爱学习及喜欢学校背山面海的环境外,最重要的是,她不想落入其他女孩的命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轻工业起飞,很多女孩小学甫一毕业,便去工厂打工,然后到了十五六岁嫁个男人,生几个娃,相夫教子,在锅灶旁、电视机前,了却一生。
叶丽仪拒绝这样的生活,她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不管怎么辛苦,她也要上学。故叶丽仪是所居住的那条街上,唯一一个上中学的女孩。
每早和同龄女孩一起出门,看着她们提着饭盒去工厂,而自己背着书包到课堂,叶丽仪难免有些骄傲,但是,这种骄傲很快就受到了沉重打击。
圣嘉勒女子英中全部课程英文教学,即使课间休息,也要求学生英语交流,如果被纠察抓住讲中文,每句罚款5毛钱。这可苦了叶丽仪了,因为叶父所教的英语此时根本不够用,她经常让罚的没钱吃饭。那位说了,大不了以后不说话嘛,可“哑巴”好装,学习成绩做不了假呀,第一学期,叶丽仪全部7科挂红,学校提出警告,下学期如果没有起色,就打发回家放羊。
叶丽仪害怕极了,新学期开始,她和几个同病相怜的同学组成一个“互助小组”,相互帮扶,共同进步,果然见到成效,期末5科及格,避免了退学。
叶丽仪有了信心,成绩越来越好,中四时,还当上了班长。
中学临近毕业,汇丰银行在圣嘉勒搞了一场校园招聘,叶丽仪凭着大方得体的仪态和熟练的英语被录用,成为汇丰首批华人文员,之前,华人只能当柜员。
中学会考结束次日,叶丽仪就去中环汇丰总行上班了。时为1965年,叶丽仪17岁。
(二)
银行白领的日子,叶丽仪其实过得很枯燥,整天就是整理文件,汇报情况,尤其她对数字不敏感,一些账目工作,只是将数字搬至纸面,至于代表什么一来看不懂二来没兴趣。虽然干了两三年,叶丽仪从文员升到了秘书,但仍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工作缺少兴奋,叶丽仪就要从业余生活中寻找乐趣了。她爱唱歌(同样由喜欢音乐的父亲打小培养),一直视能唱、能跳、能演的明星葛兰为偶像,所以经常参加音乐聚会。1967年,在一次聚会中,叶丽仪认识了一个姓余的广告经理,此人弹得一手很好的西班牙吉他,音乐造诣不浅,立即吸引了年轻的叶丽仪。两人开始交往,一年后结了婚。
余先生大叶丽仪8岁,内向腼腆,不善言谈,按理他们的性格相差千里,本不应这么快谈婚论嫁,之所以走在一起,是有原因的。
前面提到,叶丽仪的母亲对她管教严格,20来岁了,依然不准在外租房居住,且每晚定时回家,叶丽仪一如中学,上下班既坐车又乘船地折腾。为了追求自由,逃离管控,叶丽仪恨不得早早把自己嫁出去,余先生的出现,正是她的“救星”,岂能放弃?至于性格不合等问题,根本顾不上考虑。
叶丽仪的一时冲动,注定要付出代价。不过,这已是后话。
结婚后,叶丽仪夫妻继续玩音乐,甚至和一位神父组建了一支民歌组合,到处义务演出。同时,叶丽仪兼职辅警,接听999紧急电话,据说干到了女督察的位置,是全港五位女督察之一。
1969年4月,在朋友的怂恿下,叶丽仪三人民歌组合,报名TVB的《声宝之夜》。
《声宝之夜》60年代初便已有之,由“声宝”公司赞助,刚开始在月宫夜总会等举行,商业电台录音播放。1967年TVB成立,将其引入,成为该台六七十年代一档固定节目。该节目每期选五六名选手同场竞技,表演形式不限,可以唱歌、跳舞、吹笛子,演戏、朗诵、敲大鼓。比赛采用亮灯制,一共四盏灯(后来增至五盏),四盏全爆,必是高手中的高手。张德兰(当时用名张圆圆)、陈洁灵、张国荣等都曾参加过这个节目。
报了名,要面试了,叶丽仪一早来到现场,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丈夫和神父。节目人员问她“他们两个来不来?”“不来了。”“那你一个人唱不唱?”“唱!”叶丽仪气愤地答道。反正胆大不知羞,没了他两照样过。
叶丽仪站在台上,谁知刚唱了一句,便被下面打断:“好了,回去吧,我们会找你。”摸不清头脑的她只得悻悻而去。
回了家,见到余先生,叶丽仪气不打一处来,质问他死去哪了?余先生一如既往地深沉:“丽仪,我们被利用了,不要上这个节目。”好嘛,把胆小讲成“睿智”,真是一绝。
过了一个星期,叶丽仪接到《声宝之夜》通知:她入围比赛,会在某时某地举行,做好准备。
比赛之夜,叶丽仪唱的是《You Don't Have To Say You Love Me》,评委顾嘉辉、许冠杰及声乐家费明仪一致被惊到,大呼“此声只应天上有”,在主持人“一盏灯、两盏灯……”的声嘶力竭下,四盏灯齐刷刷地点亮!
叶丽仪抱着奖品——几件电器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余先生一边摸着电器一边嘀咕:“怎么可能嘛,我们一定让利用了。”
(三)
赢得《声宝之夜》三个星期后,叶丽仪突然接到顾嘉辉的电话,问她有无兴趣录制广告歌曲,挣些外快。
原来,顾嘉辉比赛结束,对叶丽仪的歌声念念不忘。另外,作为新人,叶丽仪录歌便宜——辉哥也要考虑性价比的。
叶丽仪一口答应,那可是顾嘉辉呀,有多少歌手想与其合作而不得,能受到屈尊邀请的待遇,傻子才不同意。
自此,叶丽仪一个星期中,会有一两天在午饭时间,从上班的汇丰银行赶到坚尼道录音室录制广告歌,顾嘉辉现场开支票,每次一千多元,要知道,那时她月工资才500来蚊。
叶丽仪通过录广告歌,算正式出道了:TVB《欢乐今宵》和她签了艺员歌星,每个月上两晚节目;本土丽风唱片给她灌制唱片,提升了知名度。
叶丽仪的第一张唱片,是1970年推出的英文翻唱碟《不了情》。她在丽风时期(1969年——1974年),总计约发行了50余张唱片,皆为翻唱经典英文歌、国语时代曲,价值和意义并不太大。
这一时期,叶丽仪仍在汇丰上班,属于业余歌手。
1972年,顾嘉辉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歌谣祭”,这是一个作曲比赛,他谱好曲,黄霑填上词,交给叶丽仪演唱。
顾嘉辉和叶丽仪来到东京,武道馆万名观众及60人的大伴奏乐队,令叶丽仪在演唱过程中充满激动。这一刻,叶丽仪产生了做一名职业歌手且是世界性歌手的念头。
想法有了,该如何实现呢?别急,机会马上来临……
从东京回到香港不久,叶丽仪给国泰航空公司录制了一首广告歌,国泰高层听了很满意,有意聘她为公司亲善大使。所谓“亲善大使”,就是代表公司去世界各地参加一些和旅游推广有关的会议、活动,工作轻松,薪酬不低。这么好的事,叶丽仪肯定不会拒绝,马上给汇丰递了辞职信,跳槽到国泰。
国泰第一年,叶丽仪就去了17个城市,让之前连澳门都没去过的她大开眼界。
叶丽仪所在部门共有两个人,她和一个叫卢默思(英国人)的业务经理。为什么要说此人呢?接下来他会在叶丽仪的人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国泰,叶丽仪除了公款旅游外,还有一个收获是做了一张特别的唱片。
话说,某日国泰企划部提出,以前给大客户送的礼物太俗气了,这次不如制作一张唱片,选取国泰航线所及国家的民歌,重新编曲、重新演绎,体现公司的审美和水准。高层听了,觉得很有意思,批复速办。
不用问,该任务落在了叶丽仪头上,谁让她会唱歌呢?这张名为《DISCOVERY》的唱片,叶丽仪足足做了半年时间,选歌、编曲、学习不同语言、录音……但一切都是值得的,《DISCOVERY》一面世,便受到了客户和市场的欢迎——是的,负责唱片制作的EMI公司觉得这么好的唱片免费送客户太浪费,又投放到了市场一批。其中,泰国民众反响最热烈,销量达到三白金,超过了Carpenters(卡朋特/木匠乐队)。由于叶丽仪唱的泰文歌曲是《白莲》,所以她在当地还获得了“白莲女”的称呼。
《DISCOVERY》在英国同样受到关注,一个电视主持人将它推荐给经理人ARMITAGE,ARMITAGE认为叶丽仪的歌声很动听,便几经辗转联系到她,请她去伦敦一叙。正好那时叶丽仪在伦敦有个旅游会议,两人见了面。
ARMITAGE开门见山地表示,十分喜欢叶丽仪的声音,如果叶丽仪想在英国闯荡一番,他可以帮忙签订一份世界性唱片合约。叶丽仪感觉像做梦,一时不知如何回答。ARMITAGE同意给她3个月时间进行考虑。
如何选择,叶丽仪陷入了挣扎中:
不是想成为一名世界性的职业歌手吗?机遇就摆在这里,怎能失去!但是家庭呢?结婚7年,和余先生矛盾不断,两人基本处于互不理睬状态,没有什么可留恋的;那孩子呢?平常孩子和奶奶生活,有人照顾和疼爱,虽然难以割舍,并无后顾之忧。
那么,选择已定——走!
1974年4月,叶丽仪狠心告别4岁的儿子,义无反顾地去了伦敦。
(四)
初到伦敦,叶丽仪人生地不熟,每日关在屋里不敢出门,又操心所带的几万积蓄不够花。过了几天,她想开了,既来之则安之,担心没有用,应该积极面对。她主动结识左邻右舍,并出门遛弯,当攀上爱丁堡广场上的石狮子时,她一扫彷徨,胸中满怀豪情壮志。
ARMITAGE兑现了承诺,4个星期后,经他牵线搭桥,叶丽仪和EMI签了约。之前国泰出钱,EMI制作过叶丽仪的《DISCOVERY》,知道她实力非凡,招致麾下正合心意。
叶丽仪是第一位与EMI百代签世界合约的亚洲歌手,这份荣誉可不是盖的,陈百强、刘德华、林忆莲、张惠妹等百代歌手都得称她一声前辈。
既是世界合约,叶丽仪便要当得起“世界”二字,这一点,她名副其实。EMI作为跨国唱片公司,和叶丽仪合作的十几年间,共为她在九个地方灌过及出版过唱片,分别是中国的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日本、泰国、大溪地、印尼。所用的语言计有粤语、国语、英语、日语、泰语、大溪地语、法语、印尼语;她去过演唱的国家,计有30多个,遍及亚、欧、美、非、大洋五大洲。
期间,叶丽仪创造了多个第一:
第一位在伦敦夏蕙酒店演出的东方人;
第一位东方歌手在伊莉莎伯皇后号豪华客轮演唱;
第一位香港艺人到非洲南部三个独立国家演出;
第一位非泰国人在泰国出版泰语唱片;
第一位在大溪地(塔希提岛)开个唱的香港歌手……
这些成绩,是那些号称“天皇巨星”者,所未做到的。
这里面,有一项“第一”值得一提,那就是,叶丽仪是第一位在香港开个人演唱会的香港歌星,时间为1974年,地点在利舞台。
当年,香港演出市场主要由鬼佬开设的华星娱乐(和后来的华星唱片没关系)掌控,要在利舞台、大会堂音乐厅开演唱会,必须通过该公司,但鬼佬只认外国明星,对香港歌手不予批准。叶丽仪签约EMI后,身份成了世界性歌手,这才登上了利舞台。
70年代末,叶丽仪由英国回到香港。走时,她一个人,回来,变成一双。
事情是这样的,有次国泰老同事卢默思去英国探望叶丽仪,两人看演出、喝红酒,泰晤士河上划划船,相处几天已经难舍难分,离别之后更是牵肠挂肚。叶丽仪大胆提出:“不如你来英国当我的经理人吧。”卢默思回复:“只是经理人?”叶丽仪娇羞道:“那就要看你的表现喽。”如此这般,两人确立了关系。
余先生呢?此时他依旧是叶丽仪的丈夫。根据那时香港法律规定,夫妻分居满5年才能提出离婚,其后又是2年的孩子抚养争夺,所以直到1981年左右,叶丽仪和余先生才办了离婚手续。
障碍扫清,1981年12月3日,叶丽仪和卢默思正式结合。
回港后,顾嘉辉、黄霑、叶丽仪再次展开合作,他们故友重逢,势必碰撞出耀眼火花,果然,一首经典诞生了,正是《上海滩》。
1980年,TVB拍摄的《上海滩》主题曲交由顾、黄创作。顾大师有拖延的毛病,第二天就要录歌了,他在凌晨2点才将曲子一句一句通过电话唱给黄霑。黄霑从中间开始填词,“DO DO LA DO”提笔写下“爱你恨你”。男主角是英俊潇洒的周润发,好,来一句“问君知否”,这样的男人,确实难以捉摸。故事发生在上海,上海有黄浦江,“浪奔浪流”凸显气势……仅用了20分钟后,黄霑便把词填好了。
黄霑对自己词很满意,摇头晃脑地把完了一番,突然,他脑中蹦出一个问题:“黄浦江有浪吗?”他立即找来两本关于上海的书籍查阅,可是直到天亮毫无结果。无奈,黄霑只得放弃。
多年后,黄霑来到上海,亲自去黄浦江看了看,发现有船经过时,是有浪花的。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五)
《上海滩》剧和歌的经典,不必赘述,我想但凡有华人处,便有此歌和此剧的踪影。
这首歌,理所当然地成了叶丽仪的代表作,据她讲,在不同场合至少唱过上万遍,可见人们的喜爱程度。
之后,叶丽仪又推出了《上海滩续集》《上海滩特辑》,组成“上海滩”三部曲,三部曲专辑大卖20多万张,EMI给叶丽仪发了160万元花红,她随即在清水湾买了一栋楼。
叶丽仪和关正杰、叶振棠等一样,主攻电视剧歌曲,因此,随着80年代初现代流行曲出现,他们的辉煌也逐渐熄灭。
80年代末,叶丽仪和EMI合约到期,未再续约,自此,她淡出歌坛。
虽然不出新歌了,叶丽仪可没闲着,她能说会唱,口才一流,成了一名金牌司仪,一度包揽了由政府部门主办的各项大型活动的主持职责。
1996年,叶丽仪检查出乳癌,在卢默思和儿子的鼓励陪伴下,她顽强战胜了病魔。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她又得了抑郁症,经过3年漫长调理,才有所好转。
等她痊愈,卢默思却患上了脊椎病,同时她刚出世不久的孙子被查出脑癌,她放下全部,竭尽全力照顾两位至亲。
即使这样,叶丽仪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开朗、豪爽如故。
很多人在人生的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但对于叶丽仪,潮涨潮落中,有或未有,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