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村民熱議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我們不僅脫了貧,還一個都不少致了富

以袁家村發展為藍本拍攝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後,在袁家村村民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該劇大部分素材取材於我市袁家村,其中劇情、場景、人物、對白等都有袁家村的影子,反映了袁家村的變遷,令該村村民直呼親切、真實,希望通過該劇的播出有更多人瞭解袁家村,走進袁家村。

袁家村村民熱議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我們不僅脫了貧,還一個都不少致了富

圖為恢復經營的袁家村小吃街

“劇中丹霞新村黨支部副書記付鵬這個人物性格,特別像我們的副書記宋應軍,一樣的直爽,都是說話直來直去。”袁家村村委會副主任張飛笑著說,最近他一直在網上追著看《一個都不能少》,劇中一些人物與事件讓他感到非常親切。張飛說,在《一個都不能少》的拍攝前期,編劇曹銳、導演白永成先後二十多次到袁家村體驗生活,作為袁家村的村民,張飛經常陪同二人實地考察,講解村內情況。

張飛告訴記者,電視劇裡的“劉東橋”大學一畢業便回到農村建設家鄉,這與自己的經歷也頗為相似。“我大學畢業後到雲南去做了建築設計,工作幾年後發現自己的圈子越走越窄,而村上的發展越來越好,於是乾脆辭職回家,經營自家的‘農家樂’,再幫村上的對外發展做些工作。”回鄉後的張飛不僅收入猛增,且拓寬了眼界,提升了能力,“現在村上有80%的年輕人都回來了,我們都以自己是袁家村人感到自豪,畢竟10個億的年營業額,不是每個村都能達到的。”

“劇中呈現的鄉村旅遊帶動精準扶貧,這就是在說我們村子。”徐阿蘭是袁家村的一位“新村民”,早些年,她先後在香港、美國生活工作了十多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本是遊客身份的徐阿蘭被袁家村的發展藍圖所吸引,2018年,她放棄了原本優越的環境,走進袁家村村委會工作。在袁家村,徐阿蘭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它最吸引我的是在這個平臺上你會有無限的可能。我可以寫策劃方案,學會了和村民打交道,還能處理貧困戶事務,我的整個認知層面變成了一個多元化的狀態,因此,我很享受自己現在的生活。”

如今,徐阿蘭在袁家村的個人民宿正在裝修,不日即將開業。在袁家村裡,淳樸的民風、清幽的環境,以及良好的發展前景,讓徐阿蘭從一見鍾情到深深眷戀,她想徹底紮根在這裡,在這裡生活、工作,甚至養老。“能成為袁家村村民,是我引以為傲的一份殊榮!”

在袁家村小吃街裡,郭志峰做的扁豆麵深受吃客們喜愛。2013年,下韓村村民郭志峰在袁家村老書記的幫助下,學習製作傳統小吃扁豆麵。袁家村免房租,免水電費,還免費教技術的經營模式讓他很放心,於是他放棄家中僅能餬口的果園,全身心投入到小吃店的經營中。“一開始生意不大好,一個月也就賣個幾千塊,可沒過多久,生意慢慢地好了,現在一年收入有30多萬。現在生活好了,給兩個兒子在城裡買了車,買了房,他倆放假還要過來幫忙,畢竟我的店收入比他倆的工資要高得多。”郭志峰笑呵呵地說,袁家村不僅讓村民一個都不少地脫了貧,還一個都不少地致了富,對於未來的美好生活他充滿希望。(咸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婕 文/圖)

來源:咸陽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