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山位於山西北中部偏東,忻州市管轄,屬太行山系北端,最高海拔306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五臺山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五臺山不僅自然景色壯觀,同時保存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群,享有“佛國”盛譽,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居國內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同時也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並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遺產”等殊榮。五臺山融自然風光、古建藝術、歷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成為獨特的組合型文化景觀的旅遊勝地。各大市場平臺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瞭解專業佛教知識。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五臺山地理位置圖殊像寺位於五臺山中心臺懷鎮西南五百米處,坐落於鳳林谷口北側,面對梵仙山,因寺內主要供奉文殊菩薩而得名。寺創建於唐,元延祐年間重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再建,弘治二年 (1489) 鐵林果禪師主持重建大殿,其後隆慶、萬曆、清康熙年間均有重修。殊像寺坐北朝南,山門與天王殿合而為一,兩側鍾、鼓樓對峙,院內正位文殊殿雄踞於臺基上,東有伽藍殿、西有祖師殿,後為藏經閣。後院建築為新擴建。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殊像寺衛星圖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山門文殊殿是寺院的主體,為明弘治二年(1489)的建築,大殿建在一米高月臺上,面寬五間,重簷歇山頂,簷下斗拱密緻,簷上三彩琉璃剪邊,是五臺山臺懷核心區最大的文殊殿。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文殊殿文殊殿內遺存有明代彩塑500多尊,可分為三部分,主要部分為大殿正面以騎獅文殊菩薩為主,圍繞脅侍菩薩等一組塑像,各大市場平臺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瞭解專業佛教知識。另外文殊菩薩背後扇面牆懸塑倒坐觀音一組,其餘部分為殿內牆壁大面積懸塑。懸塑塑像一般體量較小,主要內容為“五百羅漢”題材。大殿正中設佛壇,壇上供奉著五臺山最大的文殊菩薩騎獅塑像,通高9.87米。菩薩的坐騎青獅高3.95米,四爪蹬地,昂首豎耳,雙目圓睜,張口捲舌,頭轉向左前,邁出右腿,精神抖擻。身上彩繪藍底白點,頸上長滿深綠色的捲毛,脖間和胸間佩兩個項圈,紅色項圈鑲響鈴,掛鮮紅穗纓,色調格為醒目,一副活潑亢奮,兇猛矯健的神態。獅背披錦墊,上置仰蓮蓮花臺,四周蓮瓣共計108辦,每個辦上還塑有一尊小佛像。文殊右腿盤曲,左腳垂蹬蓮花,半跏趺端坐獅背蓮臺之上。文殊像通體貼金,頭戴花冠,青蘭色髮絲於額中作兩個螺旋髮捲,彎眉垂目,面頰豐滿,神態自然,相好莊嚴。上身穿緊袖內衣,衣褶於胸前作兩螺旋狀裝飾,玉帶在胸間束扎,外披天衣帛帶。左手掌心朝上於腿面,右手抬起於胸前,雙手共執一枚金色如意。菩薩身後是高大舟形背光,外圍是金色火焰紋熠熠生輝,中部飾有吉祥花卉、珍禽異獸,有佛八寶;寶傘、金魚、寶瓶、蓮花、法螺、吉祥結、寶幢、法輪,以及“龍串富貴”等圖案。在背光下部兩側塑有五色祥雲,從正面看如同青獅的翅膀,好似要騰雲而飛,更增添了菩薩高大偉岸,金碧輝煌之感。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文殊菩薩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文殊菩薩文殊身後兩側有四尊脅侍菩薩,菩薩容顏豐腴,素面如玉,造型優美,體態嫋娜。文殊右前方為天真活潑的均提童子,左前方為牽獅人于闐王,再向外兩側,有兩尊塑像站立,東為老者(聖老人),西為僧人(佛陀波利),在於闐王和聖老人之間還有一位修羅天。佛壇下前面兩側是兩尊護法金剛,東為護法韋馱,西為密跡金剛,共12尊大像。這組塑像比例適中,造型優美,逼真傳神,氣勢懾人,如出神工。康熙還為文殊菩薩騎獅像,題寫了牌匾“瑞祥天然”,至今仍懸掛在大殿之中。《清涼山志》也稱其為“神人所造,見者肅然,生難有想。”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正面“文殊騎獅像”、眾“眷屬”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童子右側黑麵僧人為“佛陀波利”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牽獅人左側戴儒冠的老者為“聖老人”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牽獅人于闐王左側較矮的塑像為 “修羅天”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密跡金剛、韋陀文殊菩薩像身後是懸塑扇面牆,扇面牆背面有倒坐觀音懸塑一組。中央為觀音菩薩結半跏趺坐於佛臺,周身貼金,足下是洶湧波濤,身後懸塑嶙峋山石,其間塑有善財童子、龍女、韋馱、夜叉、達摩祖師、惠能大師、龍王等9尊較大的的塑像。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扇面牆背面“倒坐觀音”懸塑
觀音菩薩頭戴花冠,面相方圓,彎眉垂目,端莊慈祥,袒胸露臂,披天衣帛帶,斜披絡腋,胸佩瓔珞,臂釧腕鐲華麗精緻,胸腹間束扎內衣。下身裙裾質地柔軟,膝部配珠串瓔珞。左腿垂下,足蹬蓮花,右腿抬起盤曲。左臂輕搭扶手,手心朝下。右手自然搭於腿面,掌心朝上施與願印。菩薩全身貼金,比例勻稱,是明塑 “倒坐觀音”中的上乘之作。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倒坐觀音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扇面牆倒坐觀音懸塑和西次間後牆懸塑大殿兩山牆及後牆,皆為造形奇特、色彩鮮明的懸塑,或懸崖峭壁、奇峰異洞,或千溝萬壑、怪石嶙峋,或飛瀑垂掛,魚龍逐流,或亭臺樓閣、九曲回廓。整個懸塑上部向前傾斜凸出,各色人物融匯於雲海和須彌山中,有佛、菩薩、天王,更多的是羅漢像,他們或降龍伏虎,或撼山探海,或誦經唸佛,或教化眾生,還有聆聽講經、端坐習定。下部的羅漢在江面上腳踩水獸、坐船渡海、飛行空中,乘風破浪,展現了各顯神通的渡江圖景,營造出蔚為壯觀、美侖美奐的立體佛國世界。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東次間山牆和後牆的懸塑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西山牆懸塑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西次間山牆和後牆的懸塑大殿內三面牆壁上懸塑,長達48米,高6.8米,面積約為326.4平方米。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五百羅漢懸塑局部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五百羅漢懸塑局部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五百羅漢懸塑局部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五百羅漢懸塑局部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五百羅漢懸塑局部東西次間後牆懸塑中,還分別供有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佛像螺髻發,全身貼金,結跏趺坐,穿通肩袈裟,胸腹間束扎裙裾。藥師佛左手掌心朝上於腹前,右手施與願印於腿面。阿彌陀佛雙手於腹前施禪定印。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東次間後牆懸塑“藥師佛”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西次間後牆懸塑“阿彌陀佛”文殊殿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的博大深遠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彩色懸塑畫卷,素有五臺山“懸塑一絕”之稱。另外殊像寺天王殿和祖師殿、伽藍殿,也有部分彩塑作品,為清代作品。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祖師殿 達摩祖師

五臺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天王殿天王(清代)殊像寺文殊殿彩塑,是五臺山“臺內”地區明代彩塑代表作之一,其規模大數量多,而且藝術質量高,除了有後代重新金妝外,彩塑本身改動不大,基本保持了,明代初創時格局和原樣。其中以文殊菩薩騎獅像為主的一組“帶眷屬”的塑像,從形式和內容上借鑑了,五臺山外圍早期彩塑,如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彩塑、佛光寺文殊殿金代彩塑、巖山寺金代彩塑、慧濟寺宋代彩塑的造型格局和形式,同時又融入了明代懸塑形式和“世俗化”內容,以及華麗鮮豔的風格特徵,形成一種滿殿生動,神幻威嚴的藝術氛圍。文殊殿五百羅漢懸塑,這種內容和形式在山西很少,一般都是十六或十八羅漢,分列大殿兩側。所以在山西寺廟的彩塑中,增加為五百羅漢也是明代以後開始出現的,相同的還有佛光寺東大殿內明代“五百羅漢”。殊像寺文殊殿,懸塑和羅漢像融合在一起,更增加了生動活潑的藝術效果,因而更具感染力。此外,在懸塑東南角,有記載彩塑匠師們製作年代和名字的墨跡,上書弘治九年歲次五臺山殊像寺修造文殊一會五百羅漢,塑匠保定府祁州白羅村王章、王義。結合公主寺壁畫上的題記,可以得知在明代五臺山地區活躍著來自臨近河北的塑匠和畫師,並形成一種獨特的地域風格特徵。五臺山有臺內臺外之分,臺內指五臺山腹地“臺懷鎮”附近,臺外指五臺山外圍周邊區域。臺內和臺外的彩塑區別很大,最主要特徵是;早期寺廟和優秀彩塑大多數分散在臺外周邊區域,比如唐代南禪寺、佛光寺,宋金的洪福寺、慧濟寺、巖山寺、元代的廣濟寺,明代公主寺、三聖寺等。而臺內寺廟雖然多而集中,卻沒有早期寺廟以及早期彩塑作品,多以清代或少量明代作品為主。究其原因很多,其中“香火旺盛”也是原因之一,寺廟資金充裕就會經常性的搞建設,會對原有舊物改造,甚至銷燬。特別是清代以來,由於清廷對五臺山佛教加大扶持力度,很多青廟改為黃廟,大興土木改擴建寺廟,所以早期彩塑基本蕩然無存,即使明代彩塑也大多數被重新金妝後,面目全非。臺外寺廟由於分佈零散,而且大多數地處偏遠山溝,交通不便,人跡罕至,經濟匱乏,相對保守閉塞。這種狀況恰好能躲避類似唐武宗和周世宗那樣大規模的滅法運動,以及戰爭災害帶來的破壞。同時受經濟條件制約,也不會進行“破壞性”修繕和改擴建,所以這些寺廟得以安全保存下來。所以現在臺內寺廟建築和彩塑作品,除少量明代作品外,大多數為清和民國時期的作品。殊像寺內康熙御製殊像寺碑文載:茲殊像禪寺,開基臺畔,結宇山阿。谷邇鳳林,環千巖之紫翠。堂臨鹿苑,俯萬壑之煙霞。峰日梵仙,望層巒於天際。泉稱般若,落清澗於雲中。殿有金容,因名殊像。天人肅穆,群瞻龍象之尊。儀度莊嚴,共禮駿猊之座。青蓮妙相,琉璃光映於林端。碧樹幽棲,鐘磬聲聞於嶺外。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迴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圖文皆來源於網絡,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