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經濟增長與技術發展史

工業革命本身並不是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 但它創造的經濟成就是巨大的。20世紀的西方是糟糕的:兩次世界大戰、大蕭條、1914年後國際貿易的崩潰以及殖民帝國的衰落。然而到了21世紀初期, 儘管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推動歐美快車的發動機仍非常強大。為了理解觸發歐洲經濟奇蹟的因素, 作者從啟蒙運動出發尋找原因, 進而分析在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中, 技術發揮作用的機理, 以及人力資本和制度因素是如何推動技術進步與長期經濟增長的。

工業革命的智慧來自於哪裡呢?17世紀出現了啟蒙運動, 它在很多方面都是工業革命知識發展的前奏。一方面, 科學知識成為公共產品, 而不再專屬於“權威”;另一方面, 知識的目標發生變化——以改善物質條件為目標。啟蒙運動提供了創新的意識形態基礎, 為有創造性的人帶來了產生正向激勵和獲取知識的環境。它鼓勵人們思考“哪種技術有效”, 以及“為什麼有效”等問題, 構建和拓寬對技術的認知基礎帶來持續的技術進步。更重要的是, 啟蒙運動通過堅持用本地語言寫作, 建立科學學院、用通用術語和標準體系等方式降低了知識獲取的成本。18世紀出版了許多百科全書和辭典等工具書籍, 激勵人們試圖獲得對技術知識的理解, 實現了廣泛的知識擴散。啟蒙運動還建立了“發明者”與“應用者”之間的溝通機制, 許多發明家如富蘭克林和戴維, 都拒絕為他們的任何發明索取專利, 致力於知識的開放和自由傳播。此外, 大量的講座、座談會、公共實驗和討論小組在啟蒙運動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旨在推廣和傳播現有的知識。如果沒有發明者對知識傳播態度的轉變, 技術要素將永遠保留在黑箱內。

長期經濟增長與技術發展史

工業革命之後, 技術起伏不定的變化成為常態。技術是如何實現從初級階段向現代化的轉變呢?作者思考了命題知識 (propositional knowledge) 和規範性知識 (prescriptive knowledge) 之間的關係。工業革命早期, 命題知識被映射到新技術中;同時, 命題知識受內生性的影響, 即規範性知識反過來又增強命題知識, 從而使兩種知識之間產生了正向反饋和持續的相互強化。當兩種知識的正向反饋變得自我強化和自我催化時, 技術就實現了向現代化的轉變。經濟系統舊的穩態被打破, 產生不穩定性, 這種不穩定性正是“技術現代化”的本質特徵和產生原因, 它反映了庫茲涅茨提出的技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庫茲涅茨認為:在技術黑匣子裡面是一個較小的黑匣子, 叫做“研發”, 它將輸入轉化為知識輸出;這個黑匣子裡有一個更小的黑匣子, 它包含了可用的知識。然而, 知識僅創造了機會, 並不能保證行動。是什麼激勵了採取行動的人, 為什麼有些社會似乎更傾向於產生新知識並利用這些知識?為此, 我們需要探討人力資本因素和制度因素。

長期經濟增長與技術發展史

英國是1850年最先進的工業國家, 但遠不是人力資本最豐富的國家, 因此有必要審視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首先, 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在於降低訪問成本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更易於閱讀科學家的文章, 並且驗證成本也會下降, 一些明顯虛假的知識更容易被識別;其次,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更有能力學習和執行越來越複雜的技術指令;最後, 人力資本有利於更快的創新。只有系統的教育才能讓發明者認識到他們發明了什麼以及如何最有效地應用它。

那麼, 我們究竟需要多少“有能力”的發明家來產生持續的技術進步呢?這取決於創新與個人能力之間的關係是否緊密。實施技術創新不一定需要那麼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 技術更先進的經濟體可能會使用技術含量更高、構造設計更復雜的發明, 這意味著勞動力需要更加專業化, 因此每個工人應該知道更少而不是更多。從產業角度看, 農業的知識密集度高於製造業和服務業, 隨著農業在勞動力和總產出中的份額下降, 人力資本也出現下降。

作者認為, 技術進步是由少數關鍵人物推動的。對於大多數勞動力而言, 他們與技術創新的相關性是很低的。事實上, 工業革命初期的技術進步是“技術性的”, 即更需要能夠進行重複性日常作業的工人而非高技能工人。許多創新產品都只需要教給別人如何執行指示而不是編寫指令, 因此人力資本更有助於提升能力, 而不是有助於創造知識。

技術對於過去兩個世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在工業革命之前, 技術似乎不如制度變革更重要。開放的市場、法制的改善和尋租的減少帶來商業繁榮和高效率的資源配置, 經濟出現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可持續增長, 即使技術沒有任何變化也會這樣。當然, 並不是說在工業革命之前技術完全不重要, 因為技術和制度相互配合和互補, 共同影響了經濟發展。

負面的制度影響將會減少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重商主義就是一種尋租制度, 是不公平和低效的, 它是一種各國通過補貼出口和原材料進口以及對成品徵收關稅來進行的國際競爭。1750年左右, 重商主義開始衰落, 英國的行會、壟斷和糧食價格監管都逐漸減弱。法國大革命將啟蒙思想轉化為真正的制度變革, 削弱特權, 允許更加自由和更具競爭性的市場, 促進了工業革命期間的經濟增長。

一個重要的例子是17世紀英國出現的專利制度, 它是技術進步的先決條件, 否則即使知識規模擴大, 應用新知識所需的投資和創業精神也不會到來。然而, 也存在專利制度沒有促進技術進步的情況——比如, 美國在1852年改革之前擁有良好的專利制度, 傾向於申請專利的人數較多, 但1900年以後, 美國技術領先地位日益增長, 人均專利申請率卻開始下降;再如荷蘭和瑞士, 19世紀下半葉這兩個國家完全沒有專利制度, 但並沒有影響其技術進步的速度。可見專利與技術進步的關係仍有待討論。

長期經濟增長與技術發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