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當過皇帝也當過太上皇和階下囚

導語

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在他的一生中,他做過皇帝,做過俘虜,做過太上皇,經歷可以說十分豐富了。他第一次即位因為寵信奸佞、盲目自大而淪為敵國的俘虜,第二次即位,為了讓自己的登基顯得名正言順,他以莫須有的罪名斬殺了民族英雄于謙,而後在位多年,碌碌無為,沒有任何建樹,直到他離世之際才做出了他這輩子最偉大的決定—廢除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由來已久,但是朱元璋在離世留下聖旨,上面寫著"責殉褚妃",將后妃殉葬立為明朝固定制度,幾代人沒有人企圖更改過。唯有朱祁鎮在離世前命自己的兒子廢除了這項制度,這也成為了他被後世稱頌的德政

明英宗朱祁鎮:當過皇帝也當過太上皇和階下囚

(朱祁鎮劇照)

年幼即位

朱祁鎮第一次繼位時年僅9歲,但好在當時朝內有被後世稱為"三楊"的三位賢良的大臣輔佐他,"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在這三個人的輔佐下,大明政治清明,邊疆安定,國力十分鼎盛,所以朱祁鎮這個少年皇帝也是做的十分舒心。

但是好景不長,"三楊"去世後,年輕的朱祁鎮開始寵信宦官,在政治上的很多決定都被宦官所左右。可悲的是,彼時他還是一個熱血的少年,他也有安邦定國,勵精圖治的決心。只可惜,他空有熱血卻沒有與之匹配的謀略,被宦官牽著鼻子走,漸漸的,原本強大的國力開始衰弱起來,但朱祁鎮本人卻沒有察覺。

其實夢想和能力不匹配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對於一般人來說,結局或許是碌碌無為過一生,但朱祁鎮不同,他是帝王,他的一舉一動都和國家命脈息息相關,所以他要因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1499年,一直對大明俯首稱臣的瓦剌卻突然起兵進犯。朱祁鎮幼年時便十分崇拜明太祖朱棣,朱棣是一個在馬上爭天下的皇帝,他一生五次御駕親征,身先士卒,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帝王,而朱祁鎮一直拿他當榜樣。他也曾無數次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御駕親征,在戰場上揮灑自己的汗水,而瓦剌的突然進犯,給了他這個機會。

明英宗朱祁鎮:當過皇帝也當過太上皇和階下囚

(朱祁鎮劇照)

被敵軍俘虜

瓦剌大軍南下激發了少年帝王內心的熱血,他像忽然收到的感召似的,一心一意想要御駕親征。當時朝內的大臣都覺得御駕親征過於冒進,但他一意孤行,率領著數十萬大軍前去迎敵。

夢想和現實往往差距甚大,英宗的躊躇滿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碾的稀碎,連他帶領的二十萬大軍也都悉數折損在了這個地方,朱祁鎮率領的數十萬大軍才剛都愛土木堡就被瓦剌大軍追上,他們被瓦剌困在土木堡了土木堡。瓦剌首領並不著猛攻,而是選擇掐斷了水源,失去水源和食物的大明軍隊很快軍心動盪成為一盤散沙,瓦剌便趁這個時候,發動總攻,舉殲滅大明軍隊。

土木堡戰敗後,朱祁鎮本人也被敵人抓去做了俘虜。抓住了帝王的瓦剌自是十分高興,但他們並沒有殺了朱祁鎮,而是將他當做籌碼,趁著朝堂風雨飄雨之際好打開北京的城門。但是瓦剌遇上了一個難啃的硬骨頭——于謙。于謙沒有讓他們的奸計得逞,在朝廷群龍無首之際,他力排眾議,擁立郕王朱祁鈺被為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當過皇帝也當過太上皇和階下囚

(朱祁鎮劇照)

從被軟禁到復辟

新帝即位後尊朱祁鎮為太上皇,而深得新帝信任的于謙也不負眾望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讓整個國家不至於國破家亡。吃力不討好的瓦剌只好帶著朱祁鎮退回了北方草原,這個時候朱祁鎮這個太上皇對於瓦剌來說真是雞肋,一來不能用他來威脅大明,二來不能殺了他,所以瓦剌人又將他送了回了國。

剛剛經歷了一場鉅變的大明或許什麼都缺,但唯獨不缺朱祁鎮這個太上皇,於是剛剛回國的朱祁鎮馬上又被自己的弟弟軟禁了,他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在這七年裡,南宮的大門被緊緊鎖著,門外還有很多帶著佩刀的錦衣衛守著,可以說南宮像一個無比堅固的牢籠,而朱祁鎮就是籠子裡的鳥。

被困在籠子裡的朱祁鎮惶惶不安過了七年之後,他終於等到了反攻的機會:他才在舊臣的幫助之下,發動復辟,奪回了政權,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

明英宗朱祁鎮:當過皇帝也當過太上皇和階下囚

(朱祁鈺劇照)

政治上的閃光點

英宗的一生算不上光彩,他寵信奸佞導致政治腐敗,他貿然出兵導致數十萬大軍覆滅,他為一己之私斬殺了英雄于謙,可以說,他不僅不是個皇帝,甚至算得上是一個昏君,但是在他即將離世的時候,他做出了一個舉動,這個舉動成為了他人生最為光彩的一抹。

朱祁鎮離世前囑咐兒子朱見深說:"高祖皇帝立下的祖制,皇帝駕崩後宮之人要為之陪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朱見深也允諾絕不這樣做。就此殘酷的殉葬制度被廢除。

所謂殉葬制度,便是將一些器具、牲畜甚至是人和死者一同埋葬,其中就以人殉最為殘忍。這個制度在殷商時期就有,春秋時期達到鼎盛,而後則漸漸沒落了。直到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他死前下令,讓後宮所有未曾生育過的嬪妃都必須為他殉葬,而後明朝的歷代帝王也都一直延續著這項毫無人性的制度。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他也深知自己的孫子,也就是大明下一任皇帝朱允文是怎樣一個心慈手軟的人,他怕自己死後發生外戚和後宮干政的事情,為了給年輕的皇帝掃除前路的障礙,他選擇了犧牲那些曾和他同榻而眠的女子們。

或許是當俘虜的那些年,他受盡了冷遇,受看多了世態炎涼,歸國之後又受盡了弟弟的折磨,所以對於寄人籬下的弱者有了更多的同情,對於人性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於是他在彌留之際立下了詔書,宣佈廢除後宮嬪妃殉葬這項殘忍的制度。可以說,明英帝朱祁鎮這一生雖算不上是個英明的帝王,但至少在最後他留給了世人一個善舉。

明英宗朱祁鎮:當過皇帝也當過太上皇和階下囚

(朱祁鎮陵寢—裕陵)

結束語

《明史》中是這樣評價朱祁鎮的:"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一將功成萬骨枯,大明的繁華江山背後是無數無辜女子鮮活的生命,朱祁鎮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懦弱無為的一個,但他最終做成他祖輩沒有做、不敢做甚至可能連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

人的一生中會遭遇許許多多的事情,這些事情都會給你的為人處世留下烙印。朱祁鎮能夠理解別人的痛苦正是由於他也做過沒有自由、日日仰人鼻息的階下囚。朱祁鎮的一生有過熱血,有過莽撞,有過落魄,有過昏庸,可以說作為帝王,他沒有政治上建樹,但是作為一個人,他有著人類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同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