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高等教育机构转化为经济引擎?「贰」

如何将高等教育机构转化为经济引擎?「贰」

大家好,这里是三日谈。

2010年,美国国防部启动了一项面向社会的设计项目:设计下一代步兵作战车辆。当时美国国防部的目标是收集更多的创意,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开发最终的产品。并且针对不同的产品方向设置了几百万美金的奖金。

当时的背景是在美国社会、学术、产业界兴起了一股“开放式创新”的潮流。其核心就是通过有效组织将利益相关者整合进项目中,快速推进项目发展。这种创新的模式类似于非线性流程。

美国国防部在开发下一代快速可适应地面的车辆【Fast Adaptatable Next-Generation Ground Vehicle】项目时,选择这种模式进行项目研发。并设置了三个独立的挑战项目。该项目开始于2013年。第一轮比赛就收到了超过200个方案,军方对这些方案的质量颇为惊讶,并在报告中公布他们会继续使用这一方法。

尽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同时,还是有一些人认为开放式创新非常危险。很明显开放式创新不是万能的,他也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实施者必须仔细应对。面对的在不同情况、行业有效地应用开放式创新的创意。

“开放式创新”在美国是比较流行的创新模式,其概念最早是由亨利·切撒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在2005年提出。他对于“开放式创新”的定义为:开放式创新是有意识使用知识的流入和流出来加速内部创新,并在外部使用创新来扩展市场。”

使用开放式创新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缩短从产品开发到进入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一些出创的小型企业能有效积累创新资源,乃至赶超作为竞争对手的大型公司。一项由弗劳恩霍夫协会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巴克利大学展开的全球调查,欧美国家78%的大型公共企业都以某种形式开展了开放式创新【OI】实践。

但寻求开放式创新的公司需要一种“技能”转化:具备创意中筛选和过滤出极少数“真正”具有潜力的创意,以及对于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掌握、控制能力。

在高校中的“校企”合作,就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体现,但在国内,很多应用型高校并没有有效推动企业与学科、专业之间的合作,如果究其根本,就是缺少了合作的方法论设计,以及制度设计。让高校和企业中的合作沦为几乎没有人去的“教学实践基地”。

与大学的合作开放式创新有很多独特优势,站在企业的角度至少有以下几个收获:

  1. 可以利用大学的前沿【基础】研究,而企业中的研究倾向于应用型;
  2. 可以利用大学里大量不同的实验室设备;
  3. 可以获取不同的研究视角、新生力量和原创内容。

下一篇,我们将分享的案例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如何利用“开放式创新”逻辑,通过跨学科模式与企业开展创新合作。

谢谢大家,关注三日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