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下的悲剧:论美德与爱情的对立统一

《窄门》是法国作家纪德在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作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他,这部小说也是他耗时最久的一部作品,十七八年的时间诞生出了《窄门》。与《霍乱时期的爱情》相比,它少了些许荒诞和复杂多变的爱情行为,转而寻求的是爱情与美德下的冲突、悲剧与美。

在美德教化下的克制里和爱情的自由中寻求解脱,这种冲突与矛盾是导致悲剧的直接原因。正如黑格尔在他的悲剧著作里所写的那样: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无论是阿莉莎的死亡,还是朱丽叶在这种没有希望的爱情里世俗地活着,抑或是杰罗姆在这种选择下的痛苦与挣扎。我们都无可否认的是,这是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所不可避免的悲剧。

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它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而在这爱情故事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冲突到底又是什么引起的呢?

《窄门》下的悲剧:论美德与爱情的对立统一

《窄门》下的悲剧:在“美德”的框架里寻求爱情

什么是爱情,是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和苯基乙胺么,还是相濡以沫或者是为对方去死的勇气。当你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一见钟情到底是喜欢她的长相,还是她那独特的气质,是什么促使了她对你的吸引,让你拥有奋不顾身的勇气?

回归到小说里,当杰罗姆第一眼见到阿莉莎的时候,就被她身上这种忧郁的气质所吸引。高冷优雅、不似朱丽叶的活泼可爱,也不似贵族女子的大方得体。

自小在宗教的教诲下所学习的阿莉莎,在她身上并不难看到宗教所带来的这种影响。在小说开头,通过主人公杰罗姆的描述,阿莉莎的形象并不鲜明。但在小说后文在阿莉莎的日记里以及她后期重读《圣经》的行为,则直接解释了她那宗教信仰下的生活方式的合理之处。

阿莉莎是宗教信仰的产物,而宗教信仰之一便是美德。对肉欲的克制以及对精神恋爱的洁癖,让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不断迷茫,她是纪德笔下灵肉分离追求爱情和自我的典范。

而这种在美德克制下的阿莉莎形象,为她带来了爱情,带来了杰罗姆,同时也带来了绝望和痛苦。她喜欢杰罗姆,却又不能直接表达,为了爱人,她又不得不舍弃自己的爱情欲望。

01)矛盾之一:美德与虚荣的冲突

这种在爱情里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符合了她从小养成的美德信仰。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又不断冲击着她的思想。甚至于她自己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爱情?

比如小说中阿莉莎曾对杰罗姆说道:

不,杰罗姆,不,我们美好的言行并不是为了能在将来得到什么回报,我们的爱情也并不是为了追求回报。辛苦劳动只是为了得到回报这种观念是对我们灵魂的一种侮辱。美好的言行对于灵魂来说不是一个装饰品——那只是美的一种形式。

遗憾也是一种美好,得到回报并不是对爱情灵魂的一种侮辱,而是对爱情最直接的证明。自小,她便被教育拥有一种美好的言行,她所谓的美德行为是忍让,是利他,是奉献。

信仰的追求和德行的规约使追求德行和圣洁的主人公都摆脱不了肉欲的诱惑和灵与肉如何统一的困惑。

美好的言行一旦涉及到肉体上的行为,便不再是她所理解的纯洁了。在杰罗姆企图与她进行更深一步的身体接触时,她便巧妙的拒绝了。

在得知朱丽叶喜欢杰罗姆时,她把杰罗姆让了出去,文中描述道:

她并不是肯定自己对你来说是不是合适的;她担心自己的年龄比你要大许多,她还希望你能够找一个跟朱丽叶年纪差不多的。。。

实际上她只比杰罗姆大一岁,但是她怕她这种看似老成的行为和杰罗姆并不合适。在潜意识,她更是认为,作为姐姐,她有义务去帮助妹妹得到自己的幸福。

她放弃了杰罗姆,可朱丽叶却并没有去接受她的这种牺牲。而这又使她陷入了深深的不安,她没有通过自己的牺牲去帮助到妹妹,反而妹妹却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幸福。

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阿莉莎始终认为是艰难不易的。而在妹妹这里却不是这样,阿莉莎感到一丝难过。

这实在是矛盾至极,似乎阿莉莎是为了信仰而去做美好言行,一旦这种美好言行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这种不安又使她陷入到了自责当中去。


《窄门》下的悲剧:论美德与爱情的对立统一

02)矛盾之二:内心需求与克制行为的冲突

爱情之所以神秘,并不仅仅是美好言行的结果,而是追求内在自我的一个过程。表面上看来,阿莉莎是多么好的一位灵魂伴侣,在杰罗姆与阿莉莎的会面过程中,阿莉莎曾讲到:

如果你必须在二十八日到巴黎报到,就不要犹豫了,也不要因为我们只有短短两天的相聚时光而感到惋惜。我们以后不是还有一辈子的时光吗?

体贴善良,懂事大方用在阿莉莎的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可这是阿莉莎的真实想法么,当然不是。

杰罗姆,痛苦的朋友,在你身边时我的心如撕裂般痛苦,不在你身边时我又无法活下去。不要相信我刚才对你所说的一切,除了我那些关于爱情的话语。

不过这个时候从你那沉默的计策及残酷的手段中我发现了爱情神奇的力量。你越是折磨得我死去活来,我就越会加倍地爱你!

喜欢一个人,想和她待在一起。而长久以来的不见面,让处于精神恋爱的两个人一旦回归到现实中去,便是无尽的痛苦。

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中:他强调人必须从幼年起,就被训练着过道德的、节制的生活,以正确的方式去“模仿”美德的行为,并且学会享受美德的行为本身。

阿莉莎的这种行为和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理论不谋而合,主张美德行为,并且去享受美德本身所带来的喜悦。

脱离《窄门》:在美德与自由的行为里,重拾爱情

阿莉莎不同的自我追寻方式使阿莉莎和杰罗姆时时处在矛盾之中。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能解决的,而作品的悲剧结尾却说明个体在寻找本真自我的道路上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真正的美德是什么,难道是美好的言行么?也许正如尼采所言:“你们的美德应该就是你们的自我,不是一种他人的东西,不是一种表皮,一种掩饰:这是出自你们灵魂之土的真理,你们这些有德者!

阿莉莎和杰罗姆的爱情,有人说是悲剧,也有人说这何尝不是爱情的另外一种方式。轻易对他人爱情的批判是不恰当的,站在阿莉莎的角度去思考,她其实也在寻找所谓的真正爱情。


《窄门》下的悲剧:论美德与爱情的对立统一

而在这寻找的过程中,信仰与爱情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她反过来不得不反思这种行为本身的意义。在书中曾描写道三年未见的阿莉莎和杰罗姆,在第一次会面里出现的尴尬场面,以至于后来通过书信的方式解释:

其实,让我最难过的事情不是你主动放开了我的那只手,而是在我的心里,当时要是你没有放开,我也会将手放开了,因为这只手握在你的手中也感觉不到幸福了。

多年未见,这是多么常见的现象。就好像常年在一起的夫妻,也会因为习惯而逐渐丧失了爱情的感觉。

对于阿莉莎死亡的悲剧,书中早有铺垫,在阿莉莎与杰罗姆的书信里,曾提到过:

因为你!我的朋友,我把梦想升得太高,所以世间的这些快乐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堕落。我常常猜想,如果我们在一起事情会如何发展,如果有不完美出现,我真的受不了……我们的爱不能有瑕疵。

快乐是一种悲剧,会让人堕落,如果阿莉莎和杰罗姆在一起,会让杰罗姆失去自我,那对于阿莉莎而言,是不能忍受的的不完美的行为。

这样的一种观点,早已让阿莉莎的死亡提前浮出了水面。以至于后来的她去追求上帝,上帝对她而言是一种宽慰,死亡对于她而言,是一种团聚。

只要你自愿跟随一个人前行,就不会感到他手中绳索的束缚,可是一旦开始抵抗和离开,你就要感到痛苦了。

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她必须抵抗,必须离开。这种抵抗和离开会给她带来痛苦,但这又是她宗教信仰里所带来的潜意识的习惯。

矛盾与美德的并存,让阿莉莎陷入了绝望。但她最后的归宿却正是一切苦行和悲痛尽头的另一种快乐。

也许在阿莉莎的眼里,在追寻自我与本真的过程中,死亡才是最好的结局!也许她找到了爱情的答案,也许没有,但这都不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