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傳媒有多光鮮?

光線傳媒有多光鮮?

美國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留給了世界兩筆經濟學遺產,一個是口紅效應,一個是票房效應。業務不好乾,薪水也就那麼仨瓜倆棗,還想在內心深處保留點兒精緻feel,於是口紅和電影票這種相對廉價的短暫愉悅感消費,開始流行。

當年好萊塢出了個秀蘭·鄧波爾,如今中國電影出了個黑眼圈爆粗口的小哪吒。

非主流的小哪吒,又成就了一個漲成主流票的光線傳媒。

關於光線傳媒,有幾個有意思的現象。

1.遊戲股和影視股,在走同一個邏輯

能漲的票每天都有很多,能漲成像樣行情的票,其實很少。

行情級別的定性很重要,有些票一路踏空,有些票上車就被套,避免這些問題出現,首先要對板塊異動正確定性。

泛娛樂行情,這已經是記憶深處的事情了。最近幾年,財務洗澡、中小創估值壓縮、藝人補稅、總局查劇本、國產票房滑坡等因素,在行業環境、公司財務、市場偏好等不同角度連番擠壓股價,國產主旋律戰爭片、動畫大IP兩大現象級產品線,為行業週期拐點帶來了想象力。

影視復甦、邊際改善,傳媒影視行業研報普遍採取了類似的定調。

天風證券預測,2019年全年票房有望達642億元,同比增長5.7%,超市場年初以來的悲觀預期。

邊際改善通常會帶來估值修復,畢竟泛娛樂的行業需求是明確的,也可以歸類在大消費主題下,而且代表性公司的業績確實也不錯,此時行業景氣度開始慢慢向上,龍頭公司的估值會有上移。

影視股(包括動漫股),三季報新進不少機構,甚至出現了QFII和社保基金,這至少說明當前當前價格的安全性。

不過影視娛樂公司的業績波動,與爆款單品的票房有很大關係,而現象級作品並不是天天有。在缺少併購等重磅催化因素時,上行斜率和持續性,未必很突出。

遊戲股、影視股的行業景氣變化和股價異動節奏,基本是同步的,泛娛樂板塊整體目前的走勢,都是估值修復這個相同的邏輯起作用,還沒有走到估值溢價的階段。

2.都說光線傳媒眼光準能賺錢,但業績預測並不高

現在賣方對光線傳媒的影視行業龍頭公司地位,並不存在分歧。

根據公司2019第三季度報告,Q3實現營業收入12.9億元,同比增長128.65%;歸母淨利潤10.04億元,同比增長463.33%;扣非歸母淨利潤10.05億元,同比增長495.64%。2019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61億元,同比增長91.47%;歸母淨利潤11.09億元,同比下降463.33%;扣非歸母淨利潤10.73元,同比增長171.97%。

三季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大爆近50億,對當期收入有直接推動。Q3當季《銀河補習班》《哪吒之魔童降世》《小小的願望》《我和我的祖國》等7部影片,總票房90.17億元(截至10月24日)。

《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還有已經排期的《姜子牙》等,光線傳媒的動漫電影NO.1辨識度很高。對市場口味的拿捏也很到位。

想當初的華誼兄弟已經無可奈何花落去,光線傳媒靠動漫明星不靠真人影星打天下,這還真有點兒米老鼠之於迪士尼的意思。

最後看看賣方預測——

華創證券:上調公司2019-2021年歸母淨利潤預測至13.43/13.88/15.60億元,EPS分別為0.46/0.47/0.53元。

中信證券:維持公司2019-2021年營收預測為27.6億/22.2億/24.2億元,維持歸母淨利潤預測為11.5億/9.4億/10.1億元。

華泰證券:19-21年淨利潤預測12.42/9.74/11.83億元,EPS 0.42/0.33/0.40元。

這些券商預測已經包括了三季度小哪吒票房因素,對光線的行業卡位和市場預期也給了不錯的評價,那為什麼賣方預測看起來這麼一般般呢?

各位老司機有什麼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