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長江學者 辛德勇)


按:傳世上古文獻記載當中,包含有很多虛幻的傳說成分,其產生、流傳和衍變的背景,相當複雜,一些地方出於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的需要,爭相坐實相關上古傳說,特別是傳說中的帝王史蹟。學術界應當在說明其傳說性的前提下,儘可能釐清相關傳說在歷史文獻中的演化軌跡。本文即是基於這樣的思考而撰寫的兩則有關上古史傳說的讀書札記,一則考述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記載,一則考述歷史帝王在今山西臨汾祭祀帝堯的具體時間。


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傳世上古史文獻記載當中,包含有很多虛幻的傳說成分。這些內容、流傳和衍變的背景,相當複雜,其歷史真實性,需要審慎甄別。在未能找到確實可靠的證據並經過充分論證之前,所謂"疑古",應當說是合理的科學態度,似乎不宜輕率地將傳說中的古史事件和人物,統統視作信史來對待。

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當前有許多地方,出於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的需要,爭相坐實與當地有所關連的上古傳說,特別是傳說中的帝王史蹟;另外,還有相當多一批政界、文化界乃至一部分學界人士,將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視作聚攏中華民族於一體的紐帶,為此,毫無保留地捍衛所有古史傳說的真實性,不容他人置疑。

這後一種情況,雖然有學界人士預身其間,但究其實質,本是一種政治理念和施政策略,與學術研究並沒有什麼關係,所以,從學術研究角度看,似乎無需關注和討論。至於開發地方文化資源的行為,學術界合理的態度,應是說明其傳說性的前提下,儘可能釐清相關傳說在歷史文獻中的演化軌跡,如顧頡剛所云:"我們在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這是傳說演化史上的真實,其歷史學價值,與真確的史事,同等重要。在開發相關歷史文化資源時,若是不理會這一點,往往造成嚴重的失誤。譬如,關於黃帝陵所在的位置,早期的可靠文獻如《漢書·地理志》等,本明確記載乃是在上郡陽周的橋山,其地在今陝北靖邊、綏德間大理河上源地帶;而現今奉祀的陝西黃陵橋山黃帝陵,在文獻中出現的時間,已經遲至唐代宗大曆年間。因此,現今國人在黃陵橋山祭祀的黃帝陵,只是唐代中期以後的黃帝陵,不僅絕不可能是所謂"黃帝"其人的陵寢,而且也不是唐以前人所奉祀的黃帝葬地。這一事例提示我們,名地開發歷史傳說資源時,應當先行做好相關的研究工作,以避免出現這種荒唐的後果。本文即是基於這樣的思考而撰寫的兩則有關上古史傳說的讀書札記。

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伏羲是傳統編年體系內上古三皇五帝中的第一位人物。近代接受西方史學觀念包括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史觀以後,學術界一般傾向認為,他只是一個上古時代的傳說人物,具有強烈的神祗色彩。雖然有人傾向認為,伏羲傳說反映了上古一個特定的歷史狀況,但一般也不贊同把伏羲落實為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

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由於是傳說中的神性人物,更多是出於想象而不是真實的歷史存在,古代文獻所記載的伏羲生活地點,相互之間有很大出入,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東部說和西部說兩大類說法。

東部說認為伏羲出生在雷澤附近。《太平御覽》卷七八皇王部三引《詩含神霧》記載說:"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同樣的說法,還見於《山海經》之《海內東經》西晉郭璞注、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以及北魏酈道元的《水經·瓠子河注》。雷澤,傳說為舜捕魚的地方,又稱之為"雷夏"之澤,是見於《尚書·禹貢》的地名,《漢書·地理志》記載雷澤位於濟陰郡成陽縣境內。其具體位置,應在今山東菏澤、鄆城、鄄城幾縣之間這一地帶。

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由於傳說認為伏羲是最早的帝王,所以要有都城。《續漢書·郡國志》梁劉昭注引晉人皇甫謐《帝王世紀》,稱東漢陳縣為"庖羲氏所都"。庖羲即伏羲的另外一種寫法。東漢陳縣為今河南淮陽。所以,過去論述傳說時代的帝王都城時,大多是把河南淮陽,定為伏羲的都邑。

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唐司馬貞撰《三皇本紀》引皇甫謐《帝王世紀》,稱"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南郡在今湖北江陵一帶,"山陽高平"是指東漢三國以來的山陽郡高平縣,在今山東南陽湖與昭陽湖銜接點的湖東岸處。兩地雖相差很遠,但大致還都屬於來往相對比較便利的東部地區。

西部說認為伏羲生於成紀。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渭水注》引榮氏《開山圖》稱:"伏羲生於成紀。"成紀在今甘肅通渭、莊浪迤北地帶。與此說法相近的有《易經·繫辭下》唐孔穎達疏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不過《帝王世紀》說伏羲"長於成紀",而不是生於成紀。與這一說法相近的還有《太平御覽》卷七八《皇王部三》引《遁甲開山圖》曰:"仇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這個仇夷山,所在不詳。不過,據《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在距離成紀不太遠的今甘肅成縣附近,有仇池山,山勢與仇夷山相似,有可能與所謂仇夷山指的是同一座山。

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水經·渭水注》引榮氏《開山圖》又說伏羲"徙治陳倉"。"治"是指治所,而帝王的治所就是都城,所以,這等於是說伏羲的都城設在陳倉。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西面與甘肅相鄰近。

以上是較早的歷史文獻中,關於伏羲居地的基本記載。從嚴格的歷史學意義上講,二者都不宜視作信史。但是,如果我們假設或者姑且相信這些關於伏羲的傳說是有一定事實依據,或者說是要探究這種傳說在較早時期的形態的話,那麼,結合上古歷史,顯然應當採信東部說。

關於伏羲居地的歷史文獻

事實上,過去學術界也一直是這樣處理這問題的,如"古史辨"派主將顧頡剛先生,在建國初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時,在其中的《傳說的古代中國》這幅圖上,就把伏羲都邑定在陳,伏羲陵定在山陽高平。作為上古傳說時代的歷史地理研究,目前也同樣應該把東部地區,作為伏羲傳說的早期地域活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