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鐘錶業的復興?鉅變?

40年前,哈佛大學的教授蘭德斯,曾以製表業為主題來研究企業與變革的問題。他談到製表業首先對於生產資料的訴求不多,原材料的價值並不是最終產品價格的決定因素,反而是勞動力賦予了錶款更高的價值。另外,國內市場的規模體量,並不能決定本土製表業的成功與否,比如瑞士幾乎是依賴出口也能奠定“鐘錶王國”的地位。


中國鐘錶業的復興?鉅變?

“世界鐘錶三大生產國”是當前的說法,概括來講,瑞士依託歷史品牌的積澱行走在附加值頂端,日本應用電子技術將計時性能發揮到極致。相較而言,中國“仍處於世界鐘錶製造業的低端”。同時,中國是世界鐘錶消費最大國,但面對較大的需求總量,中國表並沒有得到理想的市場份額佔有率,反倒是舶來品更勝一籌。


中國鐘錶業的復興?鉅變?


我的研究方向雖是鐘錶文化史,但終究脫離不了經濟範疇。從經濟觀察出發,中國對於鐘錶原材料和勞動力的佔有優勢不可謂不強,但是長久以來處於產量與產值的倒掛局面;中國市場的規模也不可謂不大,然而中國表在其中的地位卻不盡人意(國外市場的話語權更小)。如果遵循蘭德斯的邏輯,問題有兩個:中國製表業的勞動力在整體層面並沒有創造出高附加值;中國表並沒有在競爭格局中取得實質性的成功。


中國鐘錶業的復興?鉅變?

六十五年的中國製表史雖然短暫,但我們不能一錘定音而全盤否定,不過,我仍然粗淺的認為,中國表將在不短的時期內存在比較大的困境,而且有其內在的邏輯:(全球化疫情的問題將會使困境更加突出)


文化邏輯層面,製表業的企業家對於鐘錶文化,以及關聯的價值觀認識不到位,無法準確把握文化創意在鐘錶價值體系中的比重;產品邏輯層面,中國表的整體形象模糊,沒有產品聯想,傾向國貨的情感因素並不能成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技術邏輯層面,中國製表業的硬件幾乎與瑞士和日本相當,但依然跟隨製表強國的步伐,創新力乏善可陳;商業邏輯層面,製造和營銷兩大環節各自為政,無法在根本上從產品之路邁向品牌之路。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瑞士製表業的崛起歷程:100年前,瑞士表開始風靡全球,首先得益於勞動力分工制,形成手工熟練的勞動力群體和技藝精湛的工匠群落,每個製表單元可以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以製表師群體所呈現的集體優勢,奠定了後來發展為產業文化、品牌文化甚至錶款文化的基礎。在與強大的英國製表業的競爭中,瑞士表通過創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針對各國市場開發各類產品(拙作《播威與中國》敘述了在中國市場最成功的瑞士表的發展歷程)。


中國鐘錶業的復興?鉅變?

瑞士傳統上是一個貧窮的國度,因為製表所帶來的巨大財富,歸功於產品與市場的成功,實質是由經驗和技術的積澱而成。19世紀前,著名瑞士鐘錶匠離開故土前往英國和法國發展,是因為那裡存在市場和金錢。19世紀開始,外國製表師轉向瑞士定居,是因為瑞士有適合發展的技術積累,這恰恰以人才的積聚而造就了瑞士表的聲譽。同時,文化與學者的融入也極大促進了製表業的發展。瑞士第一家鐘錶學校就是由日內瓦藝術學會所創辦的,在一種學術氛圍中促進製表業的科學化與人文化,是瑞士表今日能睥睨天下的資本。

反觀瑞士製表業的成功,以及強大對手英國表的失敗,以“成敗論英雄”的價值觀會傾向於英國製表技不如人,但是情況正好相反,18世紀以來的英國製表業一直都是世界的標杆,始終堅持耐用和精準的製表傳統。但是,沒有完全與歐洲大陸市場進行融合,自身的高成本無法應對瑞士表的低價格,所造成的市場的侷限和競爭力的低下,是英國表敗北的主要原因。高高在上是否代表了永遠成功?


20年前,時任飛亞達高管的李北先生提出“鐘錶行業特點之一是小行業,大品牌”,我再補充一個特點——“持續投入、長期回報”,這是鐘錶產業操盤者必備的價值觀。如今,瑞士表的形象何嘗不類似於過往的英國表,也是工藝精湛、價格高昂,但其市場化程度卻沒有絲毫減弱。面對資本+人才的強大組合所形成的品牌堡壘,如今很難塑造另一個當年撬動英國表的“瑞士表”,日本表不大可能,而中國表差距懸殊。


中國鐘錶業的復興?鉅變?

中國表的品牌定位長期處於中低端,短期內無法強化品牌形象,長期內無法形成集體優勢。


瑞士鐘錶集團斯沃琪的品牌群體,形成了頂級、高檔、中檔、基礎檔四大組合,是中國鐘錶業實現資本+人才的品牌堡壘的重要導向。


10年前,我在《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中國鐘錶年,開啟產業復興之路”,以近代的“美華利”座鐘和當代的“矯大羽”手錶為例,這些作品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風格,可謂中國鐘錶在視覺形象方面的成功案例。我也提到了開創中國製表史的“海鷗”和“上海”兩個品牌,當時它們都在強化功能表款,這股潮流一直影響到當今的中國製表業。2013年,在第11屆中國鐘錶高峰論壇中,我提出了有關創建鐘錶品牌的“三品”觀點,即品質、品位、品格。


一個鐘錶品牌的開創需要圍繞著三個核心:製造能力、審美設計、文化格調。中國打造本土的鐘表品牌不可能脫離這三個方面,同時還需要一種堅持的執著心,建立並傳承品牌的價值觀。如果沒有如此的思維方式、沒有相關的行動規劃,鐘錶品牌都很難被打造出來。對於市場受眾而言,消費品質、體驗品位、尊重品格,才能讓鐘錶品牌的競爭力有所突顯。


中國鐘錶業的復興?鉅變?


1992年,以個人的姓名創辦的Kiu Tai Yu(矯大羽)品牌,成為當時西方世界認識華人制表的頂級品牌。此表於2004年在日內瓦拍賣,價格高達11.35萬瑞士法郎(含佣金)。


2016年,作為日內瓦鐘錶大獎賽的評委,我曾佩戴孔雀表參加頒獎典禮。我認為在目前的中國表體系中,“潮陀”系列是相對“清晰”的產品,兼顧到年輕化市場,比起同類產品設計雷同、價格區間跨度過大的問題而言,孔雀表更加堅定地選擇了品牌之路。但是,要形成品牌的旗艦系列並深入人心,品牌和產品雙重形象的推廣是當務之急。問題是,中國表在這方面都顯得比較乏力,或沒有預算投入,或缺少創意發揮,都進一步限制了中國表的發展。


中國鐘錶業的復興?鉅變?

筆者收藏多隻海鷗陀飛輪腕錶,當然有喜愛國表的情感因素,但是個人以為海鷗計時碼錶更能成為該品牌的旗艦系列。

“潮陀”系列的設計觀感,很適合以視覺語言來呈現,也打破了當下中國陀飛輪表呆板的面相。


比起今年的瑞士鐘錶展停辦的鉅變,中國鐘錶業最大的新聞應該就是上市公司“豫園股份”通過全資子公司“漢辰表業”,控股兩家歷史最悠久的中國錶廠——海鷗和上海。我曾擔任過上市公司的董事,對這一新聞背後的高能信號或許更加敏感。10年前拙文標題中“復興之路”的所指,或許就隱藏在10年後全球鐘錶業的大變局內,而中國製表業也必將捲入其中……


中國鐘錶業的復興?鉅變?


1915年在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中國鐘錶品牌——美華利,始創於1876年的上海,歷史的循環又一次將上海與鐘錶的關係定格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