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厥陰病病機分析

厥陰病的研究始於岐黃,形成於張仲景,但是厥陰病的建立,卻給後世醫家帶來了不解之難題。雖然歷代醫家把厥陰病總結為心包與肝的臟腑發生病變,但是理解起來與張仲景的論述不相符。本人參考歷代醫家對厥陰病的理解,在傷寒論的整體認識上,得出與歷代不同的認識,今提出以供參考。


《傷寒論》:厥陰病病機分析


理解厥陰病病機,必須辨明心包的定位與功能特點,才能明白其中的內涵。不能根據《內經》中提到的“神昏譫語,舌卷囊縮”死死抓住不放,應在分析心包與肝的生理基礎上推論其病機。才能進一步理解厥陰病。厥陰主肝與心包為共識,但是要把二者結合起來理解,則有必要進一步闡述。


在傷寒論一書中,張仲景曾提到“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但是這句話都知道,但是真正深入來理解則不是很容易,假如營衛明白,但是這裡的脈是如何來理解?所以有必要從《內經》與《難經》以及張仲景的言論中來共同闡述。


《傷寒論》:厥陰病病機分析

1·心包


關於心包,歷來以及很少提及,對其理解也不過是認為具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的作用,更很少有學者深入研究心包的生理病理。溫病學家再結合內經理論上將外感熱病中出現的“神昏譫語,舌卷囊縮”等症稱之為“熱入心包”,因此,心包理論形而上學的成為一種疾病的代名詞,有其名而無其用。


在傷寒論一書中,臟腑功能為宏觀作用的表現,不能單指某一部位而定為何病。理解心包,必須區分心包與心的定位關係,才能全面認識心包的生理病理以及功能特點。張仲景雖未專門論述,但是通過對內經與傷寒論的學習,可以看出張仲景已把心包與心分別來理解應用。


心主陽,主血,主神明 主陽者,《素問·禁刺論》說“心佈於表”,為心陽主要佈散於肌表的功能表現。張仲景據此理解而指出,太陽病的肌表部位感受寒邪,寒束腠理,衛氣運行不暢,致使心陽不能正常的通過腠理來溫煦肌表而出現“必惡寒”,在治療上用麻黃與杏仁來宣降衛氣,有助於開達腠理皮毛,有助於心陽與津液的透散溫養,佐以桂枝甘草來通心陽,透津液,使脈內的心陽通過腠理透散於肌表,發揮溫養的作用。從而驗證了心陽佈散於肌表的理論依據。心主陽主要是指具有溫煦作用的功能表現。


主血者,《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諸血者,皆屬於心”,說明了心主血。主神明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營衛生會》說“血者,神氣也”。張仲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血熱如狂證,用抵擋湯治療血結髮狂證,梔子豉湯治療血分鬱熱心煩證等等,皆為血熱擾及神明的表現。


心包主脈,主心臟,主宗氣 主脈者,《靈樞·經脈》說“心主厥陰心包脈---------是主脈所生病者”《靈樞·邪客》說“諸邪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這裡提到的“心主”有兩種含義,一是心所主持的意思,另外一種是連詞心主,也就是心的主人,簡稱為心主,也就是主持神明的大腦。(聯絡大腦的有三種物質,一是心主之血,二是心包之脈,三是腎精之液,所以神明的作用機理就是吸附於心血,運行於經脈,補養於腎液,所以與神明有關的不外乎這三點)。所以在內經的有些地方提到很多的“心主”,但是這個“心主”不是“心主血”的心主。因此,這裡的脈與心包是有聯繫的。主心臟者。《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膻中者,臣使之官”,《靈樞·脹論》說“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這兩句話,指出了心包的形態與作用。進一步說明了膻中即為心包,也就是現在的心臟。


臣使者,代君行使指令,這和過去的君臣制度有關。君主下命令,臣子來行使,君主是誰,是大腦,臣子是誰,是膻中。君主急則臣子也急,君主緩則臣子也緩。所以者臣子是接受者君主的命令而行事的。這臣使之官就是膻中。膻中的作用明白了,可是他的形態是什麼樣的?,即是第二條的“心主之宮城也”,既然膻中是心主的宮城,那麼,宮城是什麼樣子的。是縱橫交錯的,是有城牆,有通道,能出能進的才能叫城。這裡的宮城是否與現在的心臟相符合呢?所以臣使指的是心包運行心血的作用表現,宮城是血行血藏的形態表現。


心為君主之官,表現於血而顯於神明,說明與腦有關,與脈無關。而心包為臣使之官,為示區別而言膻中,表現於心包而顯於脈,與神明無關。辨明這一點才能區分心與心包的不同的定位關係,這就是張仲景為什麼在厥陰病篇沒有提到神明,卻是以陰陽盛負為主,因為脈主要是輸運陰陽氣血的緣故。


《傷寒論》:厥陰病病機分析

主宗氣者,《靈樞·海倫》說“膻中者,為氣之海”《靈樞·客邪》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五味》說“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名曰氣海”《金匱要略·水氣病》說“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從上看出,膻中不僅僅是宮城,還有就是發揮臣使作用的宗氣。也就是張仲景所說的大氣,宗氣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貫心脈而行呼吸。宗氣的作用部位是“積於胸中”宗氣的運動形式是什麼?那就是“博而不行”以及張仲景提到的“轉”。搏是搏動,轉是轉運。也就是說宗氣只起到搏動與轉運的作用,靠什麼來發揮作用的?是靠膻中的心包來完成的。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心包即為心臟,並非單純的指心臟的外包膜,不僅其部位與形態與心臟相似,而且其運動形式與心臟也類同。


心主血,但是心血自己不能運動,但是必須靠氣的推動,方能運行。在人體中有三種運動之氣,分別是元氣,宗氣,衛氣(肺氣)。其中,心血的運行,一靠元氣的上升來推動,二是靠宗氣的搏動來促進,三是靠衛氣的宣降來遍佈全身。所以“大氣博而不行者”中的不行,指的是不運行,也就是說宗氣只起到搏動的作用,而運行則是靠衛氣來運行,因而張仲景提到“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這句話中的“其氣乃行”與“其氣乃散”均是指衛氣而言。因此《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傷寒論》:厥陰病病機分析


2·肝


至於肝,歷來醫家均已肝主疏洩與肝藏血來論述,厥陰病的難以理解,就在於對肝的作用部位以及生理作用為完全明白,才導致了厥陰病成為千古之謎。


肝主疏洩,歷來均以“調暢氣機,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以及調暢情致”來加以論述,這樣理解不知道能理解到什麼程度,這還與張仲景的厥陰病篇不能吻合。醫者皆知,少陽主氣機,主要是調理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所以小柴胡湯都是氣分藥。假如對少陽膽的功能來理解厥陰肝的功能,那能與張仲景的厥陰病吻合起來嗎,張仲景說的是“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陰病是關於陰陽的運行的,不是調理氣機的。所以,這就是對厥陰病難以理解的原因所在。


《難經·41難》說“肝者,東方木也,---------去太陰尚近,離太陽不遠,猶有兩心,故有兩葉”。太陰者,脾土,太陽者,腎水,也就是說,肝在三陰中是相互連接的,說明了肝連於脾腎,對脾腎之陰起到輸運作用。其次“猶有兩心”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和心之間的關係,心包在上輸運心陽之血遍佈全身,而肝在下輸運脾腎之陰上達於心包,所以如同有兩個心。


肝主疏洩,輸者輸運,洩者排洩,體陰而用陽,性主升發,將軍之官。但是這些功能是如何來實現的,教科書沒有說明,其次,結合肝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肝主藏血來理解,肝藏血,怎麼來儲藏血液的,教科書上也沒有提到,人臥則血歸於肝,這個血行與血歸與什麼有關呢?教科書上也沒有提到。帶著這些問題來看傷寒論,簡直是難上加難,基礎理論都沒有講明白,學生能學明白嗎?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儲藏血液與調節血量的作用,但是肝的疏洩與藏血是靠什麼來發揮這些作用的,歷來醫家只言其功能,不言其機理。通過分析厥陰病的烏梅丸,炙甘草湯,麻黃升麻湯以及當歸四逆湯等四個方劑,發現有共同的藥物組成,即同時應用了活血通脈的藥物,這是在眾多的方劑中的不同的一點,也是全書藥味最多的方劑,終於悟出厥陰肝的疏洩作用於脈有關,靠脈來發揮肝的所有作用的。


肝主脈,可以說是一個發現,但是如何來驗證肝脈與疏洩,藏血的關係。血藏於脈內,結合內經與傷寒論,看出人體的脈有兩種,一是經脈,一是絡脈,《素問·經脈別論》說的“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這一段中飲食入胃,脾吸收水谷精微進入脈內,這個脈就是之肝脈,肝主疏洩,把水谷精微向上輸運到心包經脈中,所以這裡提到脈氣流經,這個脈氣就是肝脈之氣,流就是輸運,經者,經脈。也就是說肝脈從脾腎輸運上至心包,便完成了肝的輸運作用。


肝的這種把全身之陰血向上彙總的作用表現,成為絡脈,肝主之絡脈到達心包後便成為經脈,經脈主要是對外,向外運行,而絡脈向內運行,所以後面說“經氣歸於肺”,這個經氣也就是經脈之氣,也就是宗氣,宗氣搏動,把血推向於肺,所以宗氣的作用是貫心脈而行呼吸。緊接著是肺朝百脈,這個脈就是值得經脈,有肺氣運行經脈,遍佈全身,到達於皮毛。其實這一段就是說明了經脈與絡脈的不同與交接,同時也說明了人體關於血脈的運行是在氣的作用下,來發揮作用的表現。


講到這裡,還要講一下肝脈是如何來輸運的。常言說“肝行腎氣”,“肝腎同源”也就是說肝的輸運與腎是相同的。也是同時進行的。張仲景曾說“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無形的氣運行於外,而有形的津液運行於脈內,這在經脈中與絡脈中都是一個道理,那麼經脈之外運行的是衛氣,而肝之絡脈之外,運行的是什麼氣?是元氣,元氣是具有推動人體生長髮育作用的一種物質,在人體中起到推動作用。肝行腎氣,行的是元氣。元氣的升發能推動肝脈的輸運。元氣主動,主升發,為氣血陰陽運動的原動力,靠肝脈來表現其作用,所以我們說的肝氣其實就是元氣,又叫少陽之氣。


只是這三種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元氣是指腎間動氣,也就是從腎啟動,剛剛運行的時候稱之為元氣,繼而向上升發,稱之為少陽之氣,到達上面的時候稱之為肝氣,這個分類法,與肝脈的形態與運行有關,肝脈是從全身各處向上籠絡彙總,上交於心包的,所以有粗細之不同,這在內經中細小的稱孫絡或者浮絡。細小的時候表現的是元氣,中等時為少陽之氣,較粗的接近心包的為肝氣,所以肝氣偏盛時心包搏動加快,而少陽氣鬱時表現為心煩。


得出肝脈主疏洩升發,還要理解的是另外一種氣,就是具有固澀作用的腎氣,腎主封藏,腎氣的封藏作用是在脈內發揮作用的,為什麼?因為脈外運行的是運動之氣,能夠發洩人體脈內的精微物質,為了防止發洩太過,腎氣在脈內發揮著固澀作用,防止津液的過多外出。另外腎精之氣能營養脈外的運動之氣,防止肝氣,宗氣,衛氣運行太過。例如:男子的射精,精氣在正常情況下是在體內固澀者,當肝氣疏洩太過時,導致精氣外洩引發射精。腎氣與元氣,一個脈外,一個脈內,相反相成,共同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平衡。


血脈是有形的,但是有形的脈需要無形的氣來推動,方能發揮脈的作用,但是脈外的氣,稱之為運動之氣,是因為不僅僅是能運動,還是與脈內的靜止的腎氣相比較的。元氣上升能促進肝脈的輸運,還能促進宗氣的搏動,宗氣的搏動能促進衛氣的佈散,所以三種氣在人體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張錫純所說“人之元氣自腎達肝,自肝達於胸中,為大氣之根本”,從而指出元氣與宗氣之間的關係。


脈是氣血運行的道路,而氣血陰陽之所以通達全身發揮作用,必須通過脈道來輸運。脈的主要作用是約束和促進血行,輸布與代謝津液,維持人體陰陽的正常交接,使之循著一定的軌道和方向運行。所以《靈樞·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但是這裡提到的脈,是人體中看得見,摸得著的血行之脈,與針灸學上經絡是不一樣的。


綜上所述,心包與肝均表現於血行之脈,雖同為厥陰,但是有陰陽之別。張仲景稱為經脈與絡脈。經脈通陽,極寒傷經,絡脈輸陰,極熱傷絡。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陰血不升之故。邪在於絡,肌膚不仁,血不溫通之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的經,就是經脈的意思。心包之陽脈為經脈,靠衛氣行心陽之血以溫養全身,使陰不寒。肝主陰脈為絡脈,靠元氣輸運脾腎之陰血上交於心包,使陽不亢,二者一陰一陽,相互交接,不僅維持了氣血正常運行,還是疏通陰陽以發揮作用的動力。因此,厥陰主脈,其作用是輸運氣血,交接經絡脈之陰陽之氣,並維持著陰陽氣血的相對平衡。此即張仲景所說“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的道理。


《傷寒論》:厥陰病病機分析

總之,厥陰病是由於某些致病因素,導致心包與肝發生病變,致使經脈與絡脈中的陰陽之氣不能正常交接,氣血不能正常運行,所表現出的與脈管有關的疾病。這也就是張仲景所說的“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的道理。


@頭條小助手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