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當棕香味再次傳來,我們又已經置身端午。

綿綿夏意,艾葉飄香,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如期而至。這個端午,我們把在歷史長河中有頭有臉的超級大咖約進了同一個群聊,他們之間會產生哪些“化學反應”呢?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端午節冷知識盤點:(咳咳……注意劃重點漲姿勢了同學們!)

1. 端午節的時候我們不說“端午快樂”,而是說“端午安康”。

端午節是一個含有幾分悲痛色彩的祭祀節日。與端午節有關的幾位人物:伍子胥投了錢塘江,曹娥救父投了舜江(今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了汨羅江。因此,大家在端午節這天通常應祝福彼此“端午安康”。

2. 屈原不姓“屈”,而姓“羋”。

“羋”才是屈原的姓,“原”也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字,他名平;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如果按照我們現在姓名的叫法,應該叫屈原“羋平”。項羽跟屈原一樣,不姓“項”而姓“羋”,都是楚國貴族。

3. 雄黃酒不僅不能解毒,反而會使人中毒。

“雄黃”又名“熊精”、“石黃”,是一種含砷的化學物質,本身就含有毒性。更切忌加熱飲用,中藥學上有“雄黃忌火鍛”之說,加熱後的雄黃成分就等於是砒霜,飲後是會中毒噠!

4. 端午節要掛五毒荷包。

乾隆皇帝為了端午節這天帶五毒荷包的事,曾經下諭旨:“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掛五毒荷包”。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5. 乾隆皇帝為端午節特意畫的“端午菖蒲圖”,請您欣賞:

如果古代有微信群,端午節可能是這樣的

6. 在清朝,清宮裡吃粽,要連吃5天。

乾隆18年端午節的膳單記載,五月初一到初五,皇帝、皇太后、皇后、太妃等每天的兩頓正餐(早膳、晚膳)和晚點,都要擺粽子。

7. 廣東人吃粽從來沒有煩惱。

每年人們在為吃甜粽還是鹹粽爭辯的時候,唯有廣東人不說話,因為他們有甜鹹雙拼粽。

8. “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

“端午節”的名稱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以後,“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別稱,一躍成為主流名稱。

中國端午節到2008年才被定位法定節日,2009年選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荔枝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