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嘆息——那些慷慨赴死的湖南英烈們

題目:一聲嘆息——那些慷慨赴死的湖南英烈(公號:老會計學新知識)

一聲嘆息——那些慷慨赴死的湖南英烈們

1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湖南人好像有不怕死的傳統。

昔娥皇、女英南下尋找舜帝,到洞庭湖,即聞舜帝已死於蒼梧,葬於九嶷山。

二女痛哭流涕,淚灑竹林,以至竹上淚斑點點,至今不去,是為斑竹,又稱湘妃竹。

爾後,投身湘江滾滾波濤之中。

——這大概是關於湖南人慷慨赴死最早的傳說了。

唐高駢有詩詠:

虞帝南巡去不還,

二妃幽怨雲水間。

當時血淚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

李白到湖南遊洞庭,亦有“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的惆悵之句。

娥皇女英被楚人尊為湘水之神,一開始就為湖南這片土地,塗抹上了一層輕生死,重情義的底色。

一聲嘆息——那些慷慨赴死的湖南英烈們

2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兩千多年前,屈原赤腳走在汩羅江邊,南望長沙,作《懷沙賦》:

曾傷爰哀,

永嘆喟兮。

世溷濁莫吾知,

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

願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隨後,投身汩羅江。

舉世皆醉我獨醒,期冀以一死震動天下,喚醒世人。

——屈原為湖南人的精神裡,注入一劑熱血與倔強,抗爭與不屈。

一聲嘆息——那些慷慨赴死的湖南英烈們

3 大帥疇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千載悠悠,時間來到清末民初。

湖南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突然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名相良將,燦若星辰,文采風流,絃歌不絕。

如果說,曾國藩一跳湘江,二跳洞庭,三跳鄱陽湖,稍嫌有點狼狽的話。

那麼,左宗棠以70高齡,抬棺出湘,遠征新疆,則是慷慨不畏死的典範。

大將疇邊尚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湖南人慷慨激昂,匡濟天下,傲視群雄的奮發精神,躍然紙上。

一聲嘆息——那些慷慨赴死的湖南英烈們

4 來世化作採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

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敗,各路維新人士紛紛出走他國,唯譚嗣同巋然不動。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變法前曾受內閣學士徐致靖保舉。

那天卻又至徐致靖家吃飯,當徐老問及譚嗣同有何打算之時,他拿起筷子敲了一下自己的頭說:

小侄已經給他們預備好這個了。

譚嗣同也對勸他離開的梁啟超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9月28日,被殺於北京菜市口。

臨刑前,大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歷史,總是說到此處即戛然而止,唯美而淒涼。

卻不知,譚嗣同也有家庭,也有放不下的愛人。

譚父曾官居湖北巡撫,譚嗣同被殺後,親書輓聯:

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譚妻李閏,長沙望城人,正從湖北迴湖南,舟行湘江,聞聽譚嗣同北京就義,當即衝出船艙,跳入江中,其絕烈如此。後被救起,悲痛卻無可化解,她寫詩道:

前塵往事不可追,

一寸相思一寸灰。

來世化作採蓮人,

與君相逢橫塘水。

如真有來世,不知瀟湘大地,哪一片荷塘裡,有一位美麗的採蓮姑娘是她?也不知是否與君相逢?

(題圖為譚夫人李閏)

一聲嘆息——那些慷慨赴死的湖南英烈們

5 莫謂秋風太肅殺,風吹枷鎖滿城香

唐才常,字紱丞,湖南瀏陽人,譚嗣同至交好友。譚嘗與人言:二十年刎頸交,紱丞一人而已。

譚嗣同到京,隨後召唐才常北上相助。

其目的,則在武力奪權,包圍頤和園,禁錮慈禧太后。

他去遊說袁世凱,號稱“我僱有好漢數十人,並電湖南招集好將多人,不日可到”,“並電湖南招集好將多人”一語,即指唐才常而言。

唐才常行至湖北武漢,聽聞變法失敗,譚嗣同喋血菜市口的噩耗,只得駐足。滿腔悲憤,化作一副輓聯:

與我公別幾許時,忽警電飛來,忍不攜二十年刎頸交,同赴泉臺,漫贏將去楚孤臣,簫聲鳴咽;

近至尊剛十數日,被群陰構死,甘永拋四百兆為奴種,長埋地獄,只留得扶桑三傑,劍氣摩空。

這裡說的扶桑三傑,是指日本明治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三人。譚嗣同與唐才常非常仰慕扶桑三傑,希望像他們一樣,把中國帶上富強的道路。

隨後,唐才常一心一意以完成譚嗣同遺志為念,如其詩云:七尺微軀酬故友,一腔熱血灑荒丘。

1900年,唐才常組織10萬自立軍,預備起義,不料機事不密,於漢口被他曾經的老師張之洞逮捕。

在從漢口押往武昌過江的船上,唐才常抬頭仰望,滿天星辰,嘆道:“好星光啊。”隨即口占一詩:

新亭鬼哭月昏黃,我欲高歌學楚狂。

莫謂秋風太肅殺,風吹枷鎖滿城香。

徒勞口舌難為我,剩好頭顱付與誰?

慷慨臨刑真快事,英雄結束總為斯。

8月22日就義於武昌紫陽湖畔,與譚嗣同一樣,時光停止在33歲。

他同樣背後有一個大家庭。

唐才常就義,他弟弟秘密將父母墓廬遷至隱秘處,並委託一邱姓村民代為守墓。——在瀏陽合盛村,邱正南,邱姓村民後代,至今年年為唐才常父母上墳,為一個承諾,三代為唐家守墓100多年。

唐才常有三個兒子,流落上海,先由革命黨人代為撫養,後由汪精衛完全負責,讀書,直至出國留學。

沒有任何資料提到過唐才常的夫人——歷史,有時候,太冰冷。

(題圖為時務學堂教習合影,右二為唐才常)

一聲嘆息——那些慷慨赴死的湖南英烈們

6 殺同胞是湖南,救同胞又是湖南

1905年12月8日,湖南新化人陳天華,留下“絕命書”一封,從日本大森海岸走向白浪滔天的深海,蹈海而死。時年30歲。

湖南益陽人姚宏業,陳天華在日本留學同學。當時在上海與秋瑾、于右任等租屋辦學,創辦中國公學,開民間自辦新學之先河。深感辦學維艱,留下“絕命書”一封,於1906年3月27日,跳進黃浦江。時年25歲。

陳天華與姚宏業的壯烈之舉傳到家鄉湖南,學界悲痛,長沙學生與革命黨人認為陳天華與姚宏業“兩人宗旨及死狀,同為數百年來所未有,宜合葬於麓山名川,以留中外人士觀感。

1906年5月20日,兩烈士靈樞運抵長沙,在長沙西園北里的左文襄公祠舉行追悼大會。會上宣讀陳、姚二人絕命書,聞者無不涕淚橫流,一時群情激憤。

三日後,長沙8000餘人身著素衣,擎祭幛,向嶽麓山進發。隊伍長達10餘里,從長沙城望去,全山為之縞素。禹之謨,雙峰人,同盟會湖南分會會長,親書輓聯:

殺同胞是湖南,救同胞又是湖南,倘中原起義,應首湖南,義士竟捐生,雙棺贖得湖南罪;

兼夷狄成漢族,奴夷狄不成漢族,痛建虜入關,已亡漢族,國民不畏死,一舉能張漢族旗。

13年後(1919年),一位湘潭青年猶還稱讚這是一件“驚天動地可紀的一樁事”。

15年後(1921年),長沙一師教員易白沙,在廣東蹈海自盡,算上陳天華,還有楊毓麟,長沙一師前後三位校友蹈海而死。湘潭青年悲憤莫名,寫下一幅輓聯:

無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憤死,我為民國前途哭;

去年追悼楊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長沙後進何!

(題圖為陳天華畫像)

一聲嘆息——那些慷慨赴死的湖南英烈們

7 一聲嘆息,無處話淒涼

看網上,至今還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們為什麼要走這樣的極端?

說實話,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確實很難理解,生死大事,又有什麼事情非要一死明志,有什麼事情,活著不能解決呢?

這是我們不清楚當時的情況,當時全國讀書人少,民智尚未開啟,很多人其實不知道這幫讀書人,到底在那折騰什麼。而一死,死後而公祭,確實可以最大程度地擴大影響力。

湘潭青年在《湘江評論》中就提到,“湖南的士氣,在這時候,幾乎中狂發癲,激昂到了極點”。

當然,網上還有人說,他們不死,中國就走不到現在麼?

是的,當年圍觀譚嗣同等行刑,還有不少人朝他們身上扔爛菜葉子的,這些人的後代,可能到現在還是活得很好吧。

真的是無處話淒涼。

一聲嘆息。

(題圖為譚嗣同寫給夫人的信,“夫人如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