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往事:湘式月餅九如齋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長沙往事:湘式月餅九如齋之興衰(公號-老會計學新知識)

長沙往事:湘式月餅九如齋的前世今生

01 九如齋被搬遷了五次

中秋已近,今天講一講“湘式月餅”的長沙老字號“九如齋”。

九如齋一共被搬遷了五次。

兩次解放前,一為火災,一為兵災;

三次改革開放後,都是因為政府拆遷,另覓新址。

如今的九如齋,位於長沙中山路357號。與最初的八角亭老址,北去近三里路。

每一次搬遷,都有迫不得已之處,畢竟,大潮湧動之下,每一滴水都非常渺小;

但每一次搬遷,都能看得出這家百年老字號的頑強與堅持。

02 九如,意為綿延不絕

1915年。

歐洲戰場進入第二個年頭,數百萬歐洲青年被送往前線,消逝於工業化後進化為“絞肉機”的戰場。

1915年的一天。

一位化名“二十八畫生”的湘潭青年,正在長沙南門口張貼他的油印徵友啟事,希望能找到與他一起有志於改造舊中國的朋友。

1915年的秋天。

人煙阜盛的長沙藥王街,鞭炮齊鳴,人聲鼎沸,一家叫“九如齋”的南貨店開張。

九如齋的“九如”,取自《詩·小雅·天保》中祝壽之辭。為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有延綿不絕之意。

“九如”寄託了九如齋股東們的良好願望。

只是他們不知道,因歐戰導致世界格局變化,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隱患,戰爭波及全球,竟然會直接影響九如齋的經營;

他們更不知道,那位還在南門口貼小廣告的湘潭青年,和他的同志們,為了改造舊中國的夢想,竟然會把九如齋改造得面目全非。

作為九如齋靈魂人物的饒菊生,此時所能想到的最大抱負,就是在長沙城裡,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他的本意,與一般的升斗小民沒有區別——世事雖說艱難,我們只想努力拼搏,為自己,為家人,掙得一份體面生活。

世界格局?中國改造?

那些,太遙遠。

03 流量思維與最早的“海淘”

九如齋創建伊始,就埋頭幹事,一心一意謀發展。

當時的中國,社會階層分化嚴重,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尚未形成,大多數商家店鋪,均是立足本地,面向高端富有客戶。如長沙城裡綢布店林立,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即使是南貨,也以能生產高端點心為榮。

九如齋當然也不例外,但卻適當拓展思維,兼顧底層,放眼全國,甚至全世界,一躍成為長沙南貨商家之首。

首先,九如齋大膽開創“流量思維”。

底層人民消費力雖低,但人數眾多。特別是人力車車伕,由於民國肇始,風氣漸開,富人們坐轎出門逐漸被方便快捷的人力車代替。人力車伕很快成為市場流量的聯結點。

九如齋敏銳地把握到這一變化,率先推出又大又甜的“法餅”,以成本價專供人力車伕。這一做法,獲得了長沙人力車伕的交口稱讚,拼命將客戶帶到九如齋,也是方便自己品嚐廉價法餅,好吃且充飢。

由此緊緊抓住客戶端市場聯結點,為九如齋帶來洶湧“流量”,“流量”迅速轉化為“銷量”,生意興隆,水到渠成。

其次,九如齋精心打造“精品服務”。

針對長沙城裡豪門鉅富、社會名流這些高端客戶,送折上門,憑摺取貨,多少不限,春節、端午、中秋,三節一結算,一年一清賬。免費打包,免費送貨上門。由此鎖定大量購買力強的高端客戶,並分析各自喜好,壽辰喜事,提前備貨,深受好評。一時財源滾滾,水漲船高。

其三,九如齋放眼全球,開創“全國購”、“海淘”業務。

針對全國市場分割,交通阻塞等現狀,九如齋創造性地提出“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的經營思路。很多商品都是開了長沙市場的先河。

凡是有親友或顧客提及某地出產某某東西最為有名,或味道特殊,或做工精細,又大都限於山川阻隔,道遠難至,饒菊生對此必虛心聽取,想方設法採辦來。如金華火腿、福建肉鬆、香港蜜棗、龍江粉絲、雲南大頭菜等。這是“全國購”。

甚至是洋酒、罐頭、太妃糖等高檔舶來品,只要有所耳聞,顧客有需要,無不盡力蒐羅。店內商品有如法國三星白蘭地、香檳、紅印巴德文、英國馬李氏太妃糖、亨得利帕瑪氏餅乾、美國鹹方蘇打餅等等。這也算是“海淘”了。

這些業務雖說利潤並不佔九如齋多大比重,但關鍵在於給人“沒有在九如齋買不到的東西”這一良好印象。一時好評如潮,口碑似山。

到1931年,九如齋的生意越做越旺,盈利積累頗多,饒菊生再次展示出個優秀商人的眼光與魄力,在這一年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聚資10萬元,計200股,每股500元,發行股折,認錢不認人。

此時的饒菊生雄心勃勃,夢想把九如齋打造成南貨零售業的“托拉斯”。

他先將藥王街分店改為一分公司,又在國貨陳列館內成立二分公司,到了1936年又在日新昌綢莊內設立臨時分售點。另外湘潭、漢口等地都開設了分公司。

九如齋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迎來了蓬勃發展——營業額達到每日4000多元,春節時日營業額高達1萬多元,員工也擴充到了300多人,逢年過節時還要加僱臨時工200餘人。

一個長沙本土的食品王國就此搭建起來。

04 世界格局,國家局勢,有時並不遙遠

饒菊生不知道的是,他抓住了兩次發展機遇:

一次是民國肇始,風氣漸開,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漸變化,給他帶來商業創新的土壤。

另一次是1928年全國形式上完成統一,迎來後來稱為“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期。全國人民信心百倍,投資意願、消費意願雙雙加強,商業繁榮勢不可擋,給他帶來第二次高速發展。

只是,陰雲已在天空慢慢堆積。

1931年,饒菊生意氣風發,改組九如齋為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時,日本關東軍正在密謀“九一八”事變,隨後僅僅一年多時間,東北盡失。

1936年,饒菊生氣勢如虹,一口氣開設多家分公司時,日本華北駐軍正在謀劃“盧溝橋事變”,一年之後,劍指華北,登陸滬淞,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1938年,武漢會戰,九如齋漢口分店黯然關閉,退守長沙。

1938年11月12日晚,文夕大火,長沙全城付之一炬,九如齋所有店鋪,作坊全毀。

世界格局變幻,國家局勢演化,有時,並不遙遠。

05 刀剛火烈,永不服輸的湖南人

1939年,長沙城一片殘垣斷壁。

一家醬園老闆回城,見他的店子燒得精光,他不是哭而是笑,說:這個放火司令的焦土政策才是完善哩!不過,不要緊,還剩下兩口缸,我還能搞起來!

德園部分員工陸續返城,以集資入股方式,七拼八湊到近千銀元,將德園原址斷磚殘瓦清理乾淨,請人重搭簡陋木棚開張營業。

勞氏部分族人湊集了3000多銀元,組織了勞九芝堂臨時營業處,在坡子街原址搭個帳篷營業,製藥作坊在雙江口鎮,製成藥靠店裡的工人挑擔經陸路、水路送進城,要走一天才到長沙。

九如齋在中山路三分公司舊址,因陋就簡,重新開業。

湖南人刀剛火烈,永不服輸的精神,在這烈火焚城之後,尤其令人慨嘆不已。

但是,自1939年到1942年,長沙前後四次會戰,第四次會戰失敗,長沙淪陷。一直到1945年9月6日,期間長沙城民生凋敝,繁華不再。各行各業慘淡經營,聊以維持。

06 往日霸圖似夢,千秋基業如煙

1944年,饒菊生病逝於老家長沙泉塘。

1951年,九如齋由湖南省百貨公司接管,改為國營食品店;

1955年劃歸長沙市糖業糕點公司;

“文革”中,改名“東方紅食品店”;

1971年恢復“九如齋”店名;

1984年7月,九如齋食品店一分為三,將五一廣場的門市部設為九如齋二食品店,走馬樓糕點作坊設為“九如齋食品廠”,八角亭本店則為九如齋一食品店;

1996年,五一廣場商業特區建設,九如齋二店和食品廠拆除;

2002年,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建設,九如齋被全部拆除;八角亭的門店和藥王街的作坊,遷至獅子山南湖路2號。

2004年,南湖路的擴建,九如齋搬遷至中山路357號現址。

我不知道,這一系列冰冷冷的類似編年體的文字,背後掩蓋了多少人的悲歡離合,埋藏了多少人的喜怒哀樂。

但我知道,曾經興盛一時的長沙城南貨老大九如齋,已泯然眾人矣。

我曾反覆搜索有關九如齋公私合營往事,無果而返;

我曾反覆搜索饒菊生去世後的相關安排,無果而返;

我也曾反覆用各種關鍵詞在網上搜索,想要知道饒菊生先生後人消息,同樣無果而返。

一代商業奇才,就此煙消雲散。

往日霸圖似夢,千秋基業如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