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昨天重溫了電影《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12歲小男孩贊恩的故事。不同於大多數電影的溫情,這部影片現實地足以讓人痛呼:

人生如此艱難,我們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一、人不應該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我們提出了問題

主人公贊恩大概12歲。之所以說大概是因為他根本沒有任何與身份有關的證明,而他的父母也根本不記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作為家裡的長子,他每天要到雜貨店進行送水、送煤氣等工作,還要照顧家裡的6個弟弟妹妹。

贊恩唯一的願望就是去上學,但是父親認為雜貨店的工作更重要;而母親想讓贊恩去試試,原因在於學校可以發吃的用的,改善家裡窘迫的狀況。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生活就像一座大山壓在贊恩的頭上,光是活著就耗光了所有的力氣。但更令人揪心的是,11歲的妹妹薩哈被父母賣給了雜貨店老闆阿薩德。贊恩憤而離家,可社會又給了他更加無情的一擊。

本就朝不保夕的的贊恩在命運的安排下又不得不承擔起照顧2歲孩童的責任。兩個弱小的靈魂在現實中拼盡了全力取暖,但是生活最終還是對其下了狠手。他把約納斯交給了製作假證的阿斯普羅,換取了400美金想要去傳說中沒有任何苦難的瑞典。

當他回到家尋找去瑞典的所需材料之時,發現妹妹薩哈慘死。憤怒和悲傷最終讓贊恩拿起恨意的屠刀衝向了阿薩德。故事再次閃回開頭,贊恩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向法官提出了要起訴自己的父母:他們為什麼要把他生下來??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這是一個絕望的故事,上天不僅把門甚至所有的窗戶都給贊恩封了起來。他試圖掙扎,抵死反抗,但是無疑每次面對的都是當頭棒喝。

現實如此殘酷,我們不禁要問: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就算我們拼盡全力,仍舊無法撼動這個世界的一絲一毫。與茫茫宇宙相比,我們不過是一介螻蟻。活著不是我們的選擇,只是我們的無奈之舉!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說:生命中的每一種情況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所以生命的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

我們不應該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我們提出了問題。我們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再看贊恩:出生之初,生命向其提出了生存的問題;學齡之時,生命又向其提出了生存和學習的雙重問題;再到後來,生命又不斷地向其提出薩哈、約納斯、以及去瑞典和妹妹慘死的種種問題。

這些問題逼迫贊恩做出了選擇,他為了活著不得不去工作;為了薩哈不得不與父母做出反抗;為了約納斯不得不再次承擔起一個母親的責任;為了妹妹最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他的一生似乎都在為別人活著,他想去瑞典,他想去上學,但是當面對家庭和社會責任之時,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責任。

就算在獄中,他依然在向這個世界做出抗爭:他希望那些不能養活孩子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如果從電影的現實意義來看,贊恩無疑給這個社會敲響了警鐘。而這大概就是贊恩12歲的人生最大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說:生命的意義其實是責任。只有當我們真正地對自己或他人擔負起責任之時,我們的生命才有了意義。

現在回頭看影片,所有的閃光點似乎也都是責任:無論是影片最後贊恩的靈魂質問還是拉希爾對約納斯的不離不棄,以及贊恩對妹妹薩哈出嫁和慘死的憤怒,都是人性中對於別人的責任。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二、生命如此短暫,為什麼要浪費時間追尋虛偽縹緲的生命意義?

或許你會為贊恩鳴不平,生命如此短暫,我們的一生為什麼要為別人而活?那麼我們來看看贊恩的父母。

面對生育問題,贊恩的父親在法庭上說:別人都說,不生孩子日子就沒有指望;還有人說孩子會給我們支持,讓我們挺起腰桿……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面對贊恩犯罪,他說:這一次可不能把錯賴在我們的身上,我小時候也是這麼過來的,我要是有選擇的餘地,我會比你們做的還要漂亮,這怎麼是我的錯呢?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面對讓年僅11歲的女兒出嫁導致慘死,他說:我們也是為了讓薩哈過得更好,她跟著我們一點兒活路都沒有。我想著把她嫁到一個好人家,那她就不愁吃、不愁喝了……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果不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你會覺得贊恩的父母有錯嗎?他們只是遵循了她們那個階層固有的生活方式:無知且卑微地活著。

但是身處惡劣的環境,我們就沒有了選擇的自由嘛?贊恩的父母能不能選擇不生那麼多孩子?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在生育之初,他們本著對孩子的負責,他們會考慮孩子出生之後會不會過得更好,而不是遵循生孩子可以讓我們挺起腰桿;

如果本著對孩子的負責,他們不會逼迫年僅11歲的薩哈出嫁,從而減輕他們自己的生活壓力;

如果本著對孩子的負責,他們不會在上學和雜貨店打工之間反覆比較衡量。

如果說他們是時代的螻蟻,那麼不讓下一代如他們般痛苦地活著便是他們的責任。可現實是:他們從未考慮過“責任”二字,而是把生孩子當成了改變命運的唯一稻草。

生活或許可以壓彎我們的脊樑,但是不能壓迫我們的意志。如果和贊恩的父母一樣,那麼我們活到100歲又有什麼意義呢?!

富蘭克林曾說過:有些人25歲就死了,只是等到75歲才埋。如果我們放棄了追尋生命的意義,那麼我們其實和贊恩的父母一樣:精神上已經宣告死亡。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弗蘭克爾說:生活並非佛洛依德所宣揚的那樣,只是簡單的祈求快樂;也並非阿德勒所教導的那樣,只是為了爭權奪利;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我們一生被賦予的最艱鉅的使命。

我們的人類社會不是一個可以簡單的用因果學和邏輯學描述的社會,而是一個由客觀和主觀意識組成的靈魂世界。所以理性和科學只能解決客觀現實問題,而追尋生命的意義本身才是我們最終的靈魂歸宿。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三、我們如何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們說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要強調生命的真正的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心去發現。那麼我們到底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呢?

①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職業 (做有意義的事)

看到這個標題大多數人都會嗤之以鼻,我們人生中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時間都獻給了工作,但是我們仍舊找不到生命的意義!甚至大多數人就是因為工作之後才更加不能確定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果現在有人問你,工作是什麼?我想你的回答大概就是工作就是工作啊;如果再深層次一點兒,你的回答也不過是賴以生存的工具。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大多數人對於工作的定義都是為了生活不得不為之。尤其人到中年之後,好像更加懂得夢想的不切實際,活著也不過就是這麼回事兒而已。

當我們認知並接受了這一想法之後,我們面對工作本能地便是厭倦,激情和熱情根本不復存在。這時候關於工作的願景,也不過是工資再高一點兒而已。至於老闆是不是傻逼,同事是不是事兒逼,大多數時候你都能一笑而過。

一個人尤其是遇到不如意的時候,你總是想:我到底為什麼要工作,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活著!!但是這種想法在腦海裡也只是一閃而過,你甚至來不及搞清楚它到底是隨口一句的抱怨還是發自內心真正屬於靈魂的質問,便又匆匆的奔向了下一場戰鬥。

弗蘭克爾說:追求生命的意義是我們一生最重要的使命,而從事某項職業或者創立某項工作便是找到生命的意義的有效途徑。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知道這句話對於大多數存在之虛無主義的人來說無異於一句廢話。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就是在工作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甚至還成為唯一賦予他們生命意義的事兒。

不過想要在工作中找到生命的意義,你必須要搞清楚:你做這份工作能給別人帶來什麼?譬如我本身是從事文案策劃類的工作,一開始我寫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生活,所以老闆滿意便萬事大吉。

但是隨著市場環境以及老闆的思維轉變,我面臨的便是屢遭嫌棄甚至失業。後來看了許多心理學方面的書,才赫然明白:肯定和快樂是一種附加品,如果把附加品當成目的,反而會受到縮減。

所以想要從工作中找到生命的意義,首先要明白:領導和老闆的肯定是附加品;其次你要學會把自我實現換成自我超越。因為人越是能忘記自己,投身於工作之中,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②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關愛他人)

愛是一個老話題。但是當今社會,我們只學會了愛自己。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連愛自己都沒學會,更別提愛他人。

可是想要找到生命的意義,我們就必須學會愛他人。弗蘭克爾說: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 通過愛,我們才能看到所愛的人的本質特性,甚至能夠看到她潛在的東西即她應當實現而尚未實現的東西是什麼。只有通過愛,才能使你所愛的人實現她全部的潛能。通過使她認識到自己的所能和應為,她會實現自己的潛能。

而弗蘭克爾就是憑藉著對妻子的懷念,挺過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中非人的折磨。他說:拯救人類要通過愛與被愛。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時間思念愛人,那麼他就可以領悟幸福的真諦。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這句話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或許難以產生共鳴,但是愛卻足以讓我們挺過那些困苦時期。今年的新冠,是誰和你相濡以沫,又是誰對你不離不棄?父母嫌棄但又默默承擔了一切又是因為什麼?

答案都是愛。人之所以為人,也是因為有了愛的能力。但是想要獲得愛,唯一的途徑是要付出愛。無論是對親人、愛人、還是友人,我們要做的是付出而不是索取。當你學會付出,那麼生命的意義這一課也就有了答案。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③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的態度(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即使在看似毫無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對無可改變的厄運,人們也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就像贊恩,生命與他看似都是絕境,但是他仍舊選擇抗爭。他狀告他的父母,何其不是在向這個世界吶喊。

或許贊恩的聲音是微弱的,但是一個人的聲音如果彙集了大家的力量,那麼他就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何以為家》的最後一幕是贊恩拍攝照片,攝影師說:贊恩你要笑一下,這是身份證明照片而不是死亡證照片。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贊恩笑了,屏幕外的你卻笑著哭了!你心疼一個孩子的卑微。但是令你心酸的是,真的拿到身份證明他們的生活就會好嗎?

你無從知曉,因為影片畢竟是影片。它既然會開始就會結束,而我們的生活仍舊還要繼續。

“如果我們不能改變困難,我們可以改變面對困難的勇氣。”這是我從《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學到的最寶貴的一課。那麼如何在面對困難時擁有改變困難的勇氣呢?

答案是我們不要關注獲得快樂或者避免痛苦這一結果上,而是找到其意義。就像弗蘭克爾,你覺得他被關在號稱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中承受苦難有意義嘛?

顯而易見是毫無意義的。但是既然這已經成為事實,勇敢的接受痛苦之挑戰,那麼生命在那一刻便有了意義。

電影《何以為家》所引發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生命的意義是無條件的,因為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潛在意義。而遭受痛苦也不是找到人生意義的必要方式。我想表達的是:即使在遭遇痛苦,我們也可能找到生命的意義。而這就是支撐你走下去的東西!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生命的意義,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某個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是作為意義將永遠不會消失!!

參考文獻:

《活出生命的意義》維克多·弗蘭克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