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八月初,一支浙江省鄉村振興大賽參賽隊伍前往尚田鎮進行調研活動。這個隊伍有個喜氣洋洋的隊名——四喜丸子,由浙江樹人大學(學院)人文與外國語學院的四位才男才女組成,福祿壽喜,各有特長。2020年8月5日,被譽為中國旅遊界"奧斯卡"獎的中國文化和旅遊總評榜在嘉善縣西塘鎮舉辦。奉化區被評選為中國特色研學旅遊目的地之一。乘著這趟東風,樹大學子的布龍溯源之旅拉開了帷幕。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的布龍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尚田一帶更是與此頗有淵源。其先人舞龍,得"活龍活現"之美譽。位於尚田西北方位的苕霅村是孕育奉化布龍的搖籃。據《奉化市志》記載,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苕霅村已有龍舞,當地百姓稱為滾龍燈、盤龍燈。建國後,苕霅布龍的影響日益遠播,曾多次代表省、市赴京演出,並獲全國和省內外大獎。1955年3月,在村民陳世雄的帶領下,苕霅舞龍隊在全國業餘音樂舞蹈會演中進行演出。周恩來總理看了奉化布龍的精彩表演後,盛讚:"這條布龍可以代表國家出國!"文革期間,龍舞被作為四舊,在橫掃之列而歸於沉寂。改革開放後,奉化龍舞漸漸復甦,再一次迎來了新生。2008年,奉化布龍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中國龍舞種類繁多,常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就有幾十種,如紙龍、布龍、竹龍、草龍、綢龍、木凳龍等。奉化龍以竹子為骨架,用布料制龍身、龍面而成,故稱"布龍"。最初的布龍,是將稻草捆紮起來做成龍的形狀,樣子粗糙。慢慢的有村民嘗試美化草龍,在龍身上覆蓋一層土彩布。後來舞龍藝人推陳出新,對龍的造型進行了改造,在龍身蒙上印有龍鱗的彩色龍肚布,再裝上龍爪,鱗光閃閃、栩栩如生的奉化布龍隨之應運而生。

龍舞是一門技藝,而制龍同樣是一門絕活!所需鰻竹、鋼絲、布料、不鏽鋼球、假髮、染料等材料達100餘種,工序達300餘道。一條布龍從鰻竹編制到成型,需耗費十幾日,甚至一個多月才能完工。由於奉化布龍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歷史上曾出現過"村村有龍隊,鄉鄉有龍會"的盛況,直到上世紀80年代,奉化境內還有100多條布龍在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今僅能見到20多條了。讓人倍感焦慮的是,會制龍舞龍的人也一樣越來越少,這項非遺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注:"苕霅"後改為"條宅"。)

充分了解尚田街道資料後,"四喜丸子"小隊首先前往當地鎮政府,瞭解政府需求和布龍文化現狀。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鎮政府黨委副書記司徒琳敏談道:"目前鎮裡的旅遊業人文結合少,非遺也未體現產業化,並沒有帶動經濟。我們目前只是側重於農旅,不怎麼注重文旅。就鄉村旅遊業現狀來看,文旅確實是一個白板。我們這裡的條宅村有位老先生,是寧波市第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龍傳承人,村裡也建設了布龍館,但未投入使用。因而布龍缺少團隊化運營,這顆遺珠只能在村落裡散發它的點點餘光。"於是,"四喜丸子"出發前往條宅村實地勘察。

自尚田街道辦進入條宅村的車程較遠,道路較狹窄。沿路可見毛竹、桃林,四面環山。周邊山林古樹上的蟬鳴聲和溪水的流淌聲率先縈繞耳際,至條宅村村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銀色巨龍標誌物和有"條宅村"大字和龍壁畫的指向碑。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西北方向就是鎮政府趙主任所說的已有的"布龍陳列館",然而只是空有一棟房,內無陳列,裝好的個別窗戶已破,且內部功能分區不明確。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條宅村村書記毛女士引領我們走進國家級非遺布龍傳承人陳行國老先生的工作室。這是一個規模不大的舊瓦房,門口掛著"陳氏神龍工藝"的金字牌匾。其工作室有自己的舞龍隊、舞龍教練、設計師等等。他的兒子陳亮亮是國際舞龍舞獅裁判員和教練員,也是奉化布龍的第六代傳承人。女兒陳晶晶負責設計和運營宣傳。工作室一樓是陳老先生的製作區,二樓隨處可見堆放著滿屋的布龍。辦公室內掛著講述條宅村五代布龍樣式花色的演變及表演介紹圖文,還有參加舞龍比賽、文化交流的照片,以及滿滿一櫃的獎盃,彷彿走進了一個小小"博物館"。工作室的一磚一瓦、一景一物,每一處陳列及佈置,都在訴說陳老先生對布龍的衷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交談至一半,陳行國先生騎著黃色重機車風馳電掣地來了,一進工作室打完招呼後便坐下來潛心工作。陳老先生談到奉化布龍的歷史,他說:"我們的祖先有舞龍求雨的傳統,我們都是龍的傳人,要努力把這項傳統傳承下去。"他不善言談,忠厚老實,右手因意外只留下一個大拇指,但仍堅持製作布龍。陳先生的女兒陳晶晶坦言,相較其他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和布龍文化,他們的現狀很不理想,主要是發展空間不足,布龍館也還未被利用起來。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問題顯而易見,此街道目前缺失文旅策劃,布龍藝術缺乏統籌發展,宣傳薄弱,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隨著研學旅行被納入教學計劃,並逐漸成為剛需,未來3-5年研學旅行的學校滲透率會迅速提升,單以我國K12教育體系來看,目前我國幼兒園至十二年級階段人口為1.8億,其中游學、夏令營比例在5%左右,近1000萬人。遊學業務每年增長速度超過100%,三年內在適齡人口滲透度有望達到10%以上。經過商討,"四喜丸子"綜合當地文化背景、發展意向,將以布龍文化為IP符號,藉助"新農村建設"計劃,打造布龍文化研學之旅。意在將文化創意、文化記憶等植入研學實踐教育,設計複合型、跨界型研學路線,推出不同時長的研學項目,針對不同市場主體進行差異化、創意性設計,文創、研學多業態融合,促進文旅產業升級和發展。讓青少年參與到制龍與舞龍中,才是傳承與感知文化的最有效的方式。

"我們會全力配合你們!"在黨工委副書記司徒琳敏的鼓勵下,"四喜丸子"抱著讓"大山裡的'非遺'"走出去的決心,踏上了"征途"。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都是龍的傳人。巨龍腳下我成長,長成以後都是龍的傳人……"

樹大學子布龍溯源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