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情緒管理,要真正明白“情緒、心理本質、心理狀態”這3件事


做好情緒管理,要真正明白“情緒、心理本質、心理狀態”這3件事


影響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如何解釋

我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是這三步: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只有搞明白了事情本源,才能真正知道怎麼辦,如同處理工作事情,只有弄明白基本情況以及有關政策依據,那麼如何辦理以及辦理意見也就水到渠成。

為此,當我們討論如何做好情緒管理這個話題時,也就要首先搞明白情緒到底是什麼。

心理動力學給出情緒定義,“情緒就是失控的慾望”,所謂慾望就是需要、動機、目標、目的、期待、意圖等等。

如果慾望和需要被滿足,就會產生積極情緒,比如年度考核中單位、科室、個人獲得優異成績,自然非常高興,如果慾望需要沒被滿足,就產生消極情緒,也叫負面情緒。

由此可以認為,情緒的出現主要在於我們滿意度問題,這是主觀體驗和價值判斷結果。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迪特斯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件的看法所困擾”

後來,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受此啟發,創建了一種心理諮詢療法,即“合理情緒療法”,這個認識行為諮詢技術,最通俗的理解是: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解釋。

例如我們外出被人踩了一腳,很生氣,再一看是個盲人,會立即感覺內疚,沒能及時讓路;堵車時候,原本非常生氣,得知前面出了增車事故,也就釋然;單位負二層車庫,空著好多車位不能停,如果你不知情停下了,有人告訴這是私家車位,且上方懸掛有提醒,你會感覺不好意思。

這些都說明情緒不僅僅是源自外界事物,更多是我們主觀的解釋、看法、價值觀、評價造成的。由此,可以理解張德芬說過的那句話,“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做好情緒管理,要真正明白“情緒、心理本質、心理狀態”這3件事


心理視野下,我們是和這個世界的形象打交道

當我們知道了上面所說的合理情緒療法後,告訴了大家這個心理諮詢技術,是否就能做好情緒管理了呢,當然不是,因為這僅僅是一句道理。

要知道,道理只是正確的廢話。

這就是我們時常自我調侃的那句話,“為什麼我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是因為你懂得太多的道理,恰恰不懂心理。

因為心理和道理是反著的。

比如一個內向的孩子,我們想讓他變得外向起來,你覺得找一個外向孩子帶他變得外向起來,還是找個內向孩子在一起變得外向起來呢?不懂心理的人認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認為找個外向孩子帶起來,可是這樣會讓內向孩子越來越內向,因為心理是比較出來的。

再如一個自卑的人,找個自信人在一起,會越來越自卑。因為原本就痛苦不堪,現在每天看著人家高興開心,會更加自卑,心理是比較出來的。

再如我們這些一般工薪階層,住在普通小區很自在,如果跑到高檔小區和那些富人住在一起,會感覺不舒服,這也是比較的結果。

這些都是解釋科學心理學關於心理的那句話,“心理是腦的機能,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我們看起來是和這個世界打交道,其實心理視野下,我們是在和這個世界在我們頭腦中的形象打交道。

比如我們看到的自己孩子,常常是大腦中想象出來的那個孩子,並不是真實的孩子本身,我們是在和孩子的形象打交道,由此導致很多關係衝突。

比如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情緒管理話題,看到的不是我這個真實的人,都是各自大腦中對我產生的形象,而且每個人呈現出我的形象都不一樣,因為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情緒管理先判斷心理狀態,再進行合理應對

如果說明白了情緒和心理是什麼,接下來才可以討論怎麼做好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是和別人打交道,本質就是與我們心裡這個人的形象打交道,但是這形象要與本人實際心理狀態吻合才可以,然後再採取合適應對措施。

為此情緒管理第一步,就是快速判斷這個人的心理狀態如何,這分作三種:心理健康的、心理不健康的、心理不正常的。

判斷依據就是根據情緒表達方式,快速識別出來:心理健康的表達訴求,心理不健康的壓抑情緒,心理不正常的訴諸行動。

舉例說明,忙碌一天後,下班又累又餓,回家後發現沒做飯,就會生氣。這時候,分作三種情況處理:

一是,假設我是心理健康的,會感受到出現負性情緒,命名為生氣,意識到飢餓需要沒被滿足,由此理性表達訴求,“忙了一天,又累又餓,能不能給我做飯吃呢?”

二是,假設我是心理不健康的,會感受到生氣情緒,但是無法找出生氣來源,不清楚自己需要是什麼,也就是隻能壓抑情緒,不會去表達自己需要,帶著情緒自己去做飯,把廚房弄得稀里嘩啦,亂七八糟。

三是,假設我是心理不正常的,可能連生氣都感受不到,直接指責抱怨甚至責罵,有的人則會直接動手打人。

生活中各種心理狀態的人都有,我們每個人也都有這三種不同心理狀態。

表達訴求不是容易的事情,情緒下會失控。工作生活中常會帶著情緒做事,長久下來會損害身心健康,造成人際關係不良。那些路怒症之類的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典型的心理不正常的人。

應對方式很簡單:

對心理健康的講道理;

對心理不健康的講心理,即反著說,提問的方式說,反覆問對方需要幫助什麼,想要什麼,用請教方式把別人放在老師位置,“強者能示弱”“弱者才逞強”;

對心理不正常的人順著說,或者不要說,因為對方心理不正常了,好似就是瘋子,講道理無效,講心理不能,如果糾纏在一起,別人會分不清誰比誰更瘋。

做好情緒管理,要真正明白“情緒、心理本質、心理狀態”這3件事


智慧就是能區分差異,差異才是信息

上面這些情緒管理方式,就是老百姓說的,“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這裡重點不在於說話和唱歌,這些都是大家做得很好的,重點在於迅速判斷出遇見的是什麼人,到的是什麼山,即判斷比應對更重要。

類似,當前疫情防控下,診斷比治療更加重要。只要能快速檢測出來,一個人是否是新冠肺炎患者或者攜帶者,最簡單的治療就是隔離起來,就不會造成傳染,在這裡檢測診斷更關鍵。

小結一下,做好情緒管理,就是理解領會這三件事:情緒、心理本質和心理狀態。

先搞明白情緒是失控慾望,合理情緒療法這個心理諮詢技術含義;再弄明白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客觀現實反映,我們是與這個世界的形象打交道,這才算心理入門,不再是“門外漢”;由此才可談論情緒管理,也就是先判斷三種心理狀態再合理應對。

最後要牢記的還是那句話,搞明白是什麼要比怎麼辦更重要。為此,需要透徹心扉的真正理解下面這段話:

“給我一顆平靜的心,讓我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

給我一顆勇敢的心,讓我改變那些能改變的;

給我一顆智慧的心,讓我區分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可以改變的。”

#心晴計劃#

做好情緒管理,要真正明白“情緒、心理本質、心理狀態”這3件事


作者簡介:心理諮詢師,關注家庭教育、婚戀、親子、神經症性心理困惑等,堅持日更千字文章多年。歡迎關注@心平氣和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