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產品暑期實習崗的筆試、面試過程分享與心得

筆者在投遞「字節跳動」產品實習生崗位後,經歷了筆試與面試環節,並和大家分享其中的考察重點與答題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字節跳動」產品暑期實習崗的筆試、面試過程分享與心得

01 筆試

在三月初我就投了字節的電商產品崗位,結果筆試都沒有通過,就沒有收到面試邀請。根據群內數據統計,筆試通過的概率在40%左右,與學校學歷均無關。

字節是我做的第一個筆試,沒有經驗,後面做了網易、百度、京東的筆試發現字節的筆試題算簡單的,只有言語理解、數據資料分析、圖形推理和性格測試題,百度有兩道專業題,還有很難的數列推理題,京東的更難,題型更多,所以平常練習一下行測題,字節的筆試應該是沒問題的。

另外,字節的性格測試題挺難選的(相比其他公司),都是正面的選項,雖然自己也本著從實際出發的態度,但還是難以選出最適合的和最不適合的選項。所以重要的是前後一致,很多題會反覆出現,千萬不能出現答案自相矛盾的現象。印象中性格測試會考察你是否有領導力、是否有創造力、是否友善樂於助人、是否自信、是否樂於挑戰等。

然後我轉崗到了產品經理實習生,再次做了筆試,就通過了。

02 面試

面試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自我介紹、面試官提問、面試者提問,面試官提問的內容又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是關於你簡歷上各項經歷的提問(問的超細),第二是專業題,常見題就是說一個你常用的APP。整個流程下來大概40min。

1. 面試官問到的自我介紹和簡歷中提到的事項

(1)你提到自己有產品設計經歷,具體說一下

我說了產品的特點、產品的作用、產品上線的整個流程(從對接需求開始、到對接設計、與研發部門溝通,直到上線),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學到什麼,就是要注意溝通與表達的方式,把各個部門的資源協調好。

(2)你這個測試產品一共兩個頁面,為什麼是先點擊“開始測試”,再選擇“年級”?產品入口在哪裡?

回答主要是:參考競品,降低用戶使用門檻,所以在第一頁面不設置多餘選項。

自我介紹環節以及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我認為都是比較到位的,面試官也會輕輕點頭,接下來“死亡題目”出現了,我覺得我主要是跌在這裡。

(3)描述在百詞斬做過的最有成就感的一次產品調研經歷。

面試官問完,我就說:“面試官你好,可能是我沒有表達清楚,我在百詞斬做的是用戶運營,沒有產品調研的經歷”。

面試官繼續問:“那你說一下你另外一段調研裡,調研的哪塊的功能,結論是什麼,怎麼調研的”。

我當時就有點亂了,我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面試官在幹嘛,根本沒有在聽,我的另一段調研經歷是扶貧項目的調研,與產品調研無關,我就直接這樣表達了,然後把話題引向了我自己做的一個淘寶直播調研的經歷上,然後,給自己挖了個坑。

(4)這段調研的主要目標,設計思路,最後調研的結果是什麼。

我回答了,主要目標是獲得淘寶直播的使用人群畫像、瞭解其使用動機和使用感受,發現淘寶直播中目前存在的問題。調研結果具體忘記了,面試官繼續問了用戶畫像得出的結論,我依舊沒有說的很清楚,真的忘記了,就說了淘寶直播常見的結論,比如說使用人群主要是18到30歲的年輕女性等等。面試官就會問你這個結論其實不用調研我們也是都知道的。

(5)調研樣本多少?有效回收率是多少?多少人是真正的用戶群體?

略,如實回答。

(6)這次調研有什麼可以優化的地方?

發放問卷前要認真核對題目,先進行預調研。

面試官又提到了用戶畫像的問題,問我可以怎樣改進得出更多的結論?

我說,結合使用場景調研,分析場景和用戶個人特徵之間的關聯,看是否可以得出規律性的關聯關係和因果關係。

關於整個調研的問題我回答的都是不是很到位,主要是很多調研的細節問題自己都忘了,用戶畫像絕對不僅僅是我回答的那一句。所以自己一定要對自己簡歷裡的每一條都充分熟悉,不然就是減分項。

2. 面試官到的產品相關的專業題

(1)你常用的APP是什麼?

我說了除了微信支付寶這些必用的APP,疫情期間使用豆瓣、知乎、抖音較多,上個月為了和抖音形成對比,也專門下載了快手來體驗。

然後面試官就讓我說一下抖音和快手的對比的結論是什麼。

我主要說了三點不同:

①初次使用感受的不同,主要是視覺設計上面和視頻呈現方式(大屏、小屏的區別),大屏沉浸感更強,小屏給予用戶更多選擇權;但是現在快手的最新版本中也增加了大屏模式的選項,賦予了用戶切換視頻觀看模式的自由。

社群氛圍:抖音推送的大多是點贊高的視頻,著重打造頭部流量;而視頻點贊量和評論量快手都明顯要高於抖音的,也就是快手更注重中腰部流量的打造,給了普通用戶更多的機會,用戶粘性更強。社群氛圍上要強於抖音。

產品功能:快手在作者視頻拍攝上傳完成後有一個視頻推廣的選項,就是用戶可以選擇自己花費幾塊錢來增加自己視頻的曝光量,這也就說明了上一點,快手的普通用戶相比抖音來說可以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而抖音的功能更加簡潔一點。

但是最近發現抖音有兩個內測的功能:

一個是作者可以看到自己視頻評論中粉絲的等級,例如“鐵粉”,但別人是看不到的,這樣給粉絲分級、打標籤的設置有利於博主與粉絲關係的維護,博主有更多機會關注到鐵粉,鐵粉也更加有動力去與博主互動,粉絲等級的設置也會刺激普通用戶去多多互動評論,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功能。

另一個內測功能,是抖音原本開直播的選項變成了視頻聊天,給用戶隨機匹配同時發出視頻需求的用戶,也體現了抖音想要進軍社交領域這一野望。

相同點是兩個平臺都在注重直播這一功能發展,把用戶沉澱下來。

(2)短視頻大屏模式與之前的卡片模式相比,有什麼優劣勢。

對用戶來說,大屏沉浸感更強,小屏自主權更高;

對平臺來說,大屏模式可以更方便的展示信息流廣告,而廣告在小屏模式中的觀看量必定會少很多。

(3)對於什麼樣的用戶應該給他推薦大屏模式,或者卡片這種模式?

對於快手的原住民來說,更習慣於使用原來的卡片模式;現在快手和抖音的用戶重疊度是比較高的,增加大屏模式可以幫助從抖音遷移過來的用戶,即不改變原先使用習慣的情況下,去體驗新的內容和功能。

面試官接著問,你的意思就是按照用戶來源來推薦模式。那假設一個平臺一開始就有兩種模式,你會怎麼去給用戶推薦不同的模式來留住他。

我認為,可以通過用戶的愛好和圈層來劃分。可以對用戶之前瀏覽記錄的分析來判斷他是否有一個明確的喜好,如果有的話,就給他推薦大屏模式,這樣也可以讓他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如果用戶有很多不同的區分度很高的愛好,比如喜歡看寵物、動漫、舞蹈,那麼就給他匹配小屏模式,讓他自己來選擇當下這個時刻觀看什麼內容。

(4)你有過租房的經歷嗎?設計一個租房的APP。

(內心OS:這是什麼題,是字節未來想要打造的產品嗎??)

用戶群體:快畢業的正在實習的大學生、已經畢業的沒有工作的和剛剛工作的大學生、畢業幾年工資有一定保障的年輕人,這部分用戶租房的需求會遠遠大於購房的需求。

產品定位:房源真實多樣、服務保障無憂

這部分用戶對房屋租賃市場一定是缺乏瞭解的,所以房源的真實性和安全性是第一位的;重點在於給用戶更多的選擇,用戶是否是價格敏感型消費者,還是更在意住房的品質,針對不同的用戶群要有不同的房屋推薦;服務保障就是房屋損壞、維修之類的都不要用戶親自處理。

產品功能:O2O本地生活圈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會有一種孤獨感,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所以我認為可以打造一個本地生活圈的功能,可以把同一個小區或附近小區的年輕人聚集起來,就是給他們專門設置一個活動場所,定期推出一些有吸引力有意義的活動,形成社群。

可以給租客推薦附近商家的優惠信息,制定上下班的路線,查看地鐵和公交的到站時間,最好也可以讓用戶看到小區門口共享單車的使用情況,這樣可以提早做出出行安排。

(因為很多人租房是在公司附近,所以共享單車的需求很大,但是大家上班時間都很相近,就會出現共享單車被用完的情況,在出門前如果用戶就可以知道相關信息,就可以提前做出改變。)

如果一個租房APP用戶只在租房、退房和維修時使用,這個頻率就很低,意味著用戶粘性弱,所以需要增加日常生活信息功能增加用戶的打開頻率,增加社交功能打造社區氛圍。

(5)這個產品的效果該如何衡量

盈利方面:轉化率、付費用戶佔比

非盈利方面:用戶粘性、日活、口碑推薦等

(6)公司總部準備在24小時內給成都分公司發送一個2tb的重要文件,不考慮成本的方式下會以什麼方式來完成。

我主要強調了兩點,一個是文件的重要性,所以文件傳輸之前需要確認對方是否可以及時查收;另一個是文件的大小,2TB很大,用企業雲傳輸要方便一些。

這個題目會比較陌生,因為崗位是2B的產品經理,平常瞭解較少。

3. 腦洞題

一到十層樓,每層電梯門口有一個鑽石,大小不一,電梯門只會打開一次,你只有拿一次的鑽石的機會,怎樣保證自己拿到最大的鑽石?

聽到這個題就很懵逼,我回答的也比較常規,大概意思就是通過前四層來判斷鑽石的大小,然後在後面幾層中選擇一個相對較大的,保守一點。

面試完我就去請教了別人這個題該怎麼回答,有個高贊評論是這樣說的:“我會選擇到第十層,沒有返回的機會,我就創造機會。走樓梯下,每層電梯口的鑽石都要,總會拿到最大的”。我也覺得這個是最佳回答,有88個人點贊。

這個題從數學角度考慮的話是最優停止理論,37%的位置為最佳。

另外,再結合產品設計、產品經理的思維和日常工作來回答的話,就完美了。

大家對這個題的討論還是很多的,有將近100條回覆,想看的可以來豆瓣找我~~

總結與思考

  • 專業面之前,少去看面經吧,熟悉自己做過的項目才是王道。真的要熟悉到每一個細節。不然就像我一樣,給自己挖了坑。
  • 產品崗一定會問到APP相關的問題,所以一定要準備好你面試公司的一個產品及其競品,最好再準備一個自己喜歡的、常用的APP。
  • 回答最好要總分總的結構,這樣面試官也容易理解和記憶,也顯得你比較有邏輯性,不過難就難在如何在短時間內想到儘可能全面的回答,並給出思考框架。

本文由 @豆子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