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子君:35歲前告別“應該思維”,秒變知性,誰說女人只能帶孩子

熱播劇《我的前半生》,講述了由女演員馬伊琍飾演的全職太太羅子君與丈夫陳俊生離婚後一切歸零,在閨蜜唐晶及其男友賀涵的幫助下打破困境,進入職場逆勢翻盤前半生,在自我成長中走向人生下一程的故事。

儘管是以女主角羅子君大齡失婚為開端,但該劇聚焦她在情感和職場兩方面的人生蛻變,展現了羅子君從人生低谷到開啟屬於自己人生新篇章的過程。

羅子君:35歲前告別“應該思維”,秒變知性,誰說女人只能帶孩子

不過今天我們不是聚焦於她後半生的蛻變,羅子君後半段逆勢翻盤的過程確實能讓人領悟出很多道理,但是她前半生的遭遇同樣發人深思。

羅子君做全職太太的10年,養尊處優,早就和職場脫節的她,為了與前夫爭奪兒子的撫養權咬牙開始找工作。一想到自己大齡失婚,三四十歲還要和剛畢業的小姑娘一起搶飯碗,羅子君才開始意識到自己什麼競爭力都沒有。

到處碰壁的羅子君讓閨蜜唐晶十分擔心,子君哭著說:“他娶我的時候叫我不要工作,說要養我一輩子的呀!”

羅子君:35歲前告別“應該思維”,秒變知性,誰說女人只能帶孩子

其實羅子君前半生糟糕就糟糕在她相信不用工作,陳俊生真的會養她一輩子。為什麼羅子君會相信前夫所說的“會養她一輩子”這種話?是因為太好騙還是因為智商低?

其實都不是,說起來羅子君和唐晶畢業於同一所大學,智商肯定不低,她之所以會相信陳俊生說養她一輩子的話,是因為她陷入了我們所說的“應該思維”。羅子君其實是被自己腦海裡固有規則給約束了。她覺得這個男人既然娶了我,承諾了要養我一輩子,那他就應該要做到才是。

什麼是“應該思維”?

羅子君的這種思維其實是很現實的縮影,我們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會陷入這樣的“應該思維”當中,比如:

  • 小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應該有更懂我們、更愛我們的父母;
  • 讀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應該去更好的學校,有更好的成績;
  • 工作了,我們應該進更好的公司,賺更多的錢;
  • 為人父母了,我們就覺得子女應該更聽我們的話

……

如果現實不按我們頭腦中的這些假設來運行,我們就會很生氣、很苦惱為什麼它會不符合我的想法?它應該是這樣的才對呀!

這就是應該思維的本質,不去認識真實的世界,而是試圖讓真實的世界臣服於我們頭腦中已有的規則,並在世界不符合我們頭腦中的規則時,表現出怨恨、憤怒、焦慮或者沮喪。


羅子君:35歲前告別“應該思維”,秒變知性,誰說女人只能帶孩子

為什麼人會陷入“應該思維”當中?

應該思維分為兩種:一種是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另一種是對我們自己的應該思維。

前一種,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就是羅子君這種典型,除了她對前夫陳俊生抱有“應該思維”,其實在影片中還有一個場景又一次加強了這點。

羅子君上班擠地鐵,結果鞋子被擠掉了,打電話給賀涵讓他順路送她去上班,不然今天遲到的話,一個月的全勤獎就要被扣掉了。結果還是被賀涵拒絕了。晚上吃飯的時候羅子君對賀涵白天的態度表示不解,她覺得既然順路就應該可以讓她搭順風車,也不至於遲到被扣錢。


羅子君:35歲前告別“應該思維”,秒變知性,誰說女人只能帶孩子

賀涵給羅子君講了不去幫她的原因:“實戰之前,必須預演,以排除一切意外的可能,沒有人在乎你所謂的特殊情況,更沒有人有心情有時間去聽你解釋,如果出了問題,那麼就一定是你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好。知道地鐵會擠掉鞋子,就換一雙結實不掉的鞋,知道上班高峰會遲到,就預估出堵車的時間早早出門。”

沒有人有義務應該為你做什麼,應該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羅子君之所以陷入“應該思維”當中,是因為她在內心給別人擬定好了發展的框架,已經形成了固有規則,一旦他人的行為不符合這個框架的時候,她就會感到消極失落。


羅子君:35歲前告別“應該思維”,秒變知性,誰說女人只能帶孩子

而第二種,對自己的應該思維。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有一個理論,她認為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人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妄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這個理想的自我通常是完美的,聰明、美麗、優秀、毫無瑕疵。當人們用幻想的自我來對照現實的自我時,會覺得自己像個冒牌貨。他們努力維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別人看到幻象背後真實的自己。

其實這兩者的共通點就是,都在內心裡形成了固有規則


職場中這兩種現象也很常見,比如說有些人在職場會有這樣兩個“應該思維”:

第一個“應該”,是她覺得所有的同事都應該對他好,或者抽象點說,他覺得所有的人都應該喜歡他。所以當那個同事表現出傲慢時,他就非常生氣。第二個“應該”,是他覺得既然同事不尊重我,我就應該超過他。只有超過他,我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

這些理想的規則並不來自真實的經驗,只是由很多“他應該對我友好”、“我應該很努力”、“我應該這樣做”的規則堆起來的。為了保護這種固有規則,人們會變得非常死板,會排斥內心跟應該思維不同的情緒感受和體驗。這樣一來,人們就被這些應該的規則支配了,成了它們的提線木偶。

如何跳出職場“應該思維”?

《我的前半生》從最後的結尾看來,女主角應該是結束了前半生迷茫生活,跳出了“應該思維”,建立了一個全新的自己,重新開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重生”。“重生”代表著重新出發,假如你大病初癒,你一定有過這種感受。雖然你的身體還有些虛弱,可是,它又是元氣十足的。一些跡象表明,你已經是一個新的人了。你終於要帶著全新的身體,重新出發了。

轉折期的重生,就是這種感覺,職場同樣適用。

那麼在職場中我們如何跳出“應該思維”,重獲新生呢?

1.理解願望和應該思維之間的差距

我們之前提到“應該思維”的本質是不去認識真實的世界,而是試圖讓真實的世界臣服於我們頭腦中已有的規則,並在世界不符合我們頭腦中的規則時,表現出怨恨、憤怒、焦慮或者沮喪。而“願望”是我們心中的期望,就算最後的結果跟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我們也不會出現怨恨、憤怒的情緒。所以應該思維和願望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就是能不能容忍現實跟我們心中的期望不一致。

願望和應該思維還有一個區別就是,當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是願望的主人,支配著我們的願望。比如我在職場中看到讓人不爽的同事,心裡就想能夠超越他來讓自己開心滿足,如果願望落空了,可能我的想法會是:算了,反正平時接觸也不多,眼不見為淨。大不了換地方打工。


羅子君:35歲前告別“應該思維”,秒變知性,誰說女人只能帶孩子


但是如果陷入應該思維,我就覺得我必須要超越他,如果達不到這個效果就會讓我很焦慮。當陷入應該思維的時候,這種思維好像變成了我們的主人,我們只能服從於應該思維背後的規則,這樣我們就失去了自主性。

所以,搞懂願望和應該思維之間的區別,是你跳出“應該思維”的第一步。

2.提升職場能力,把握能改變的,包容無法強求的

當你理解願望和應該思維之間的差距後,你就會意識到如果不想做應該思維的“提線木偶”,那就提升職場能力。不論是生活中還是職場裡,總有你看不慣的人和事,提升能力,把握能改變的,包容無法強求的。

職場能力提升的關鍵是要找到“發力點”,一般職場能力分為四大類別:自我管理、人際交往、思維決策和領導團隊。首先是自我管理,職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尤其是在職業晉升爬坡期的高壓狀態下,特別要重視情緒管理和自我賦能,它們就是你的能量補給站。


羅子君:35歲前告別“應該思維”,秒變知性,誰說女人只能帶孩子

人際交往和思維決策方面主要強調兩點:一是要能瞭解人與人之間的思維、行為的差異性。二是要注重溝通與表達。很多人就是“茶壺裡煮餃子”,不擅長溝通表達在職場很吃虧。

最後是領導團隊,領導團隊的核心是知人善任和整合資源,就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併為團隊整合內外部資源,引領大家達成團隊績效目標。如果你只是技術大拿,沒有很強的領導能力,那麼很有可能僅僅成為某一細分領域的專家,很難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所以關於職場能力,一定要注意不能有限制性短板,找到需要發力的點去補全短板,在職場才會有更多的選擇權和包容性,才不易陷入“應該思維”的圈層。

3.利用“三葉草模型”給自己的職場定位

清晰的職場定位能讓你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發展的方向是什麼?

其實很多人在職場向上的通道中往往會迷失自己的方向,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對自己的職場定位模糊。然後會陷入對自我的應該思維當中,認為自己應該能進更好的公司,賺更多的錢,為什麼自己沒有做到呢?從而陷入焦慮中……

職場規劃中有一個“三葉草模型”,它由興趣、能力和價值觀三者組成,興趣培養能力,能力兌現價值,價值強化興趣。良好的職業狀態是把興趣培養成職業興趣,慢慢把興趣發展成為能力,然後用能力找平臺來兌現價值,再用價值強化興趣。

羅子君:35歲前告別“應該思維”,秒變知性,誰說女人只能帶孩子

怎麼借用三葉草模型來給自己定位呢,介紹以下這個情緒定位法可以讓你一下字看到自己的問題,先在以下的問題中給自己打分:

1.你工作的中的是否存在厭倦的情緒?如果給這個情緒打分0~10,你給自己打幾分?

2.你工作的中的是否存在焦慮的情緒?如果給這個情緒打分0~10,你給自己打幾分?

3.你工作的中的是否存在沮喪的情緒?如果給這個情緒打分0~10,你給自己打幾分?

解釋:

a.厭倦對應的是興趣的缺失,沒有興趣自然會厭倦一個工作;

b.焦慮對應的是能力,能力不足就有壓力,自然就有焦慮;

c. 沮喪對應的是價值,成績和工資得不到肯定和提升,自然會很失落。

測試的結果:

如果是厭倦的分數最高,那說明你壓根對工作沒有興趣,需要嘗試換崗,轉行。

如果是焦慮的分數最高,說明你覺得自己能力欠缺,那需要繼續深度學習和積累經驗

如果是沮喪的分數最高,說明你覺得自己工資低,那最好是跳槽或者直接申請漲薪。

這種情緒定位法非常直觀,當然,任何模型都受各種變量的影響。利用“三葉草模型”可以輔助你對職場進行定位,幫助自己跳脫對自我的“應該思維”。

總結:

拒絕應該思維,別讓固有規則毀了你的職場前半生!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對世界、對他人以及對自己有了更加清晰和標準的衡量。《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後來明白了當初再美好的愛情、再美好的人和事都不是應該要按照自己的預期來發展的,她跳出了“應該思維”獲得重生,給了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與前半生劃下一道分割線。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需要以此為鑑,在職場中不要抱有所謂的“應該思維”,充分理解“願望”和“應該思維”之間的差別,努力提升職場能力,學會用三葉草模型給自己的職場定位,避免陷入對他人、對自我“應該思維”的焦慮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