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機不要停》電影臺前幕後的血淚史

《攝影機不要停》電影臺前幕後的血淚史

介紹一部電影《攝影機不要停》細說反映電影真實的臺前幕後不為人知的艱辛。一套製作片只有300萬日圓 (約 18.5萬人民幣)、僅拍了八天、零卡士拍攝、片中的導演亦是主角之一的上田慎一郎,一度需要做清潔工以支付製作成本。在種種不利的因素下神奇地收得30億日圓票房記錄、爛番茄取得100%佳績、至今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已累積逾20個殊榮,以及不停在不同的電影節上紛紛上影。雖然此電影絕對不是主流的電影,但有著比主流電影更大的深層意義及質素。《攝影機不要停》正正就是大家想要的原創電影新方向。

《攝影機不要停》電影臺前幕後的血淚史

電影講述一名瘋狂導演與可憐的劇組們,正在山中的一座廢墟中拍攝一部低成本的喪屍電影。為追求取得逼真效果的導演,導致覺得怎麼拍都不滿意……沒想到真正的喪屍卻現身撲向劇組成員!在如此糟糕的狀況中,導演卻認為這是意外的禮物,當劇組人員一個個變成喪屍時,導演決定要拍出一部「37分鐘一鏡到底的喪屍生存戰」。

《攝影機不要停》電影臺前幕後的血淚史

電影是不是全新”創意”的定義很難說,因為在三十多年前的好萊塢電影《回到未來》中,就有部分情節使用了這種手法。電影集合著大家之前可能沒想像過的可能性;包括拍攝手法、劇本的鋪排及一段有著令人感動落淚的背後意義。這些都是看似不可能但卻能成功呈現出來。當大家覺得一套喪屍電影不外乎的就是不斷的殺戮、砍殺及恐怖類的電影的話,這就能令觀眾們有96分鐘不一樣的體驗!

導演非常大膽及給予觀眾有最大的耐性及相信觀眾是不會離場的,但確實有不少觀眾在開頭半個鍾後離場...電影之後接近一個鐘就是最精彩及充滿著無限笑料的重要部份。這大部分情節能解開所有觀眾對電影的謎團及明白電影的鋪排是非常合理的。電影的意義在於向一班為電影默默耕耘付出努力及願意為理想犧性一切的人員致敬!正如製作此電影的辛酸史一樣。

《攝影機不要停》電影臺前幕後的血淚史

導演上田慎一郎,參加日本電影培訓學院「ENBUゼミナール」舉辦的工作坊「CINEMA PROJECT」中所製作的作品,其靈感源於他在5年前,看了描述戲劇與戲劇幕後的舞臺劇《GHOST IN THE BOX!!》,因而啟發他創造「劇中劇」的想法。


故事設定為「幕前」和「幕後」,除前段的活屍片外,後段則透過敘述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從前製溝通、劇組排練,到發生各種突發狀況的拍攝當天,將前段的「不自然」,一一解釋清楚,觀眾恍然大悟之餘,劇組為求好作品的拍攝精神,也不禁令人為之動容。

「簡單地說,就是每個人湊在一起完成一件事,這就是我想說的電影。」上田表示,《攝影機不要停》是一部「交織電影與電視」的作品,希望能藉此讓觀眾更加了解影視幕後製作過程,以及當中的委屈和妥協,明白每部作品背後,皆有一群人的堅持與付出。


《攝影機不要停》電影臺前幕後的血淚史

為角色量身打造劇本:我只想要一群「笨拙」的人!我想畫出由一群笨拙人們,共同克服難題的故事。電影在前製選角階段時,通常會以「找到最適合劇本角色的演員」為主要考量,但上田導演卻跳脫既定框架,僅有最初劇本即開始試鏡,確定角色後才完成最終劇本。

「結束試鏡後,我利用現有劇本進行表演課程,在瞭解每個人的個性後,才著手編修劇本。」上田說,為符合劇情發展,創作劇本時可能會刻意塑造角色,使人物表現受限;但決定演員後再編寫劇本,反而能依演員外型和原有性格,設想「這個人應該會這樣移動」,量身打造角色,使故事更為寫實自然。

「首先,我選出的12名演員,都是笨拙的人。」分享選角經歷,上田笑道,角色必須是「笨拙」的素人演員,都是在人生路上奮力掙扎,試圖完成某件事的傻瓜,這樣的人是極具魅力與可塑性的。「這部電影,是一部與演員合力製作的電影。」


低成本手工製作喪屍喜劇,實景拍攝「導演的家」!「因為我很喜歡喪屍。」提及選擇以「喪屍」為題材的原因,上田坦言。喪屍有各式各樣的表演方式,如手臂被撕裂、啃咬,甚至感染後的痙攣,這些畫面皆令他十分感興趣。而片中所見的道具,也為「手工」製作而成。

《攝影機不要停》電影臺前幕後的血淚史

「因為我們沒有錢,所以連染滿血的喪屍衣,也是我在家中陽臺完成的。」負責服裝的是同為電影導演和動畫師的妻子,為節省成本,他們直接在自家陽臺,利用血漿、剪刀和打火機,將從零售商店買來的衣服,剪破、燒燬成片中的殘破喪屍服裝。不僅如此,甚至連劇中主角日暮導演的房子,其實也是上田導演本人的家。他說:「一切都是手工製作的,這是一部將所有手邊隨手可得的物件,利用殆盡的電影。」

縝密劇本與排練,每一天,都是渾身充滿汗水與鮮血的挑戰。37分鐘一鏡到底,對許多資深電影工作者仍是一大挑戰,對年輕演員與經驗較少的工作人員更是如此。在拍攝之前,導演與劇組先在會議室排練,而後再轉移至位於水戶市淨水廠的廢墟實際演練,反覆練習約10次後,才達到今日的成果。

「衣服因出血而變紅,所以每天最多隻能拍攝2到3次。」上田表示,礙於預算及時間限制,加上每個人拍攝到最後都渾身是血,需費時重新清理、捕捉血漿畫面,演員也要重新上妝,因此一天拍攝次數有限,必須把握時間進行拍攝,過程十分艱辛。「當拍攝結束的那一刻,所有人的想法都是:『太好了!』」

《攝影機不要停》電影臺前幕後的血淚史

「我在拍攝前花了很多時間準備和溝通,像是與演員一起排練和喝酒。」導演回憶,排練之餘,他也需顧及素人演員初次表演的心情,時常於深夜接受他們的電話諮詢,安撫其緊張情緒:「我很珍惜與大家相處、溝通的時光。」

無論幕前幕後,工作人員都穿著同件衣服

為確保一鏡到底拍攝的精準度,導演必須伴隨攝影指導曽根剛左右,掌控鏡頭調度,避免「真正的」工作人員穿幫。上田笑道:「那些配置起重機與攜帶攝影器材的人,都是真正的工作人員。但是,嗯,他們都穿著同樣的T恤,所以你不能溷淆。」

「血染鏡頭的意外」

拍攝過程中,也時常發生跌倒的慘狀,但仍必須趕緊站起來繼續拍攝。「在我檢查相機是否正常顯示之前,我無法安心。」導演面露難色地說:「我曾經在拍攝結束後,才發現相機根本沒有錄製。」不過有時,仍會發生預料之外的插曲,如片中血漿噴濺上鏡頭的畫面,即是意外造就的另類視覺效果。

《攝影機不要停》電影臺前幕後的血淚史


「20初頭的我無家可歸、負債200多萬,身邊每個人幾乎都離我而去。」上田回憶初到東京的經歷,當時懵懂的他遭老鼠會詐欺騙錢,甚至連房子都拿去抵押,陷入人生的低潮期。「有天晚上,我哭著問自己:『我是為了什麼來到東京?』才重拾電影製作的夢想,重新專注於電影。」而他也在這時,與成為精神支柱的妻子相遇。


「遇見我的妻子後,我開始能在外面戰鬥,將所有生命投注在電影上。」導演說,直到約25歲時,他才能忍受「收集失敗」這件事,懂得正向面對挫折,並將這些痛苦經歷,以愉快角度記錄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如卓別林所說:「人生用特寫鏡頭來看是悲劇,用長鏡頭來看則是喜劇。」即便是最壞的觀點,轉念一想也能成為娛樂。


「我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我無知、無名又魯莽。」分享成功經歷,上田建議想從事電影製作的年輕人「拍就對了」,別害怕失敗也別顧慮太多,必須不斷嘗試才能進步。更重要的是,別做會讓自己後悔的東西:「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抱持著熱情貫徹下去。」

一部好電影背後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艱辛,所以我們要尊重電影臺前幕後的每一個參與者,好讓更多的創作人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