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習俗一一過年的那些事兒 (四)呷刨湯 (原創)

作者:嶽溪散人

農村習俗一一過年的那些事兒   (四)呷刨湯       (原創)

呷刨湯①,這個特殊的專用詞,可能使用的地域不廣,更不能在城鄉通用,顧名思義,它的實質意義就在它"呷刨湯"三個字的字面上。

"呷"倒好理解,它是我地特有方言,使用地域很窄,不大通用,與"吃"字同義。“呷飯"、"呷肉"、"呷酒",雷同於"吃飯"、"吃肉"、"吃酒"。只是一個是方言,一個是書面用語罷了。"湯"字倒不難理解,什麼湯菜之類,可"瓢湯"二字,你不親臨現場,就很難理解了。這個"瓢"字就不能靠端摩來猜測它的意思了。

"刨"字使用的範圍不多,首先是"刨豬",就是殺豬時刨毛,叫"刨豬"。用於某此蔬菜或水果去皮,也叫刨皮。呷刨湯就是殺豬時請人呷飯,叫呷刨湯。

農村裡有農村人的風俗習慣,為了聯絡感情,總會找機會大家聚一聚,用來表示關係不一般。每當有人殺豬,都喜歡喊親朋好友和鄰里來呷"刨湯",特別是過年殺年豬,那就有呷的了。今天你殺,明天他殺,後天我殺,這樣殺來殺去,也就是到了呷來呷去時侯了。

一到殺豬的清晨,當老闆的把水快燒開時,親朋好友就會來叫你的門:“起來了,來捉下豬尾巴。”實際就是告訴你,今天我殺豬,到我家來呷飯。然而,要是幫忙的人多,你慢去點也可以,如果幫忙的人少,你就應該快點去幫忙,甚至要真地捉豬尾巴。

農村習俗一一過年的那些事兒   (四)呷刨湯       (原創)

當把肥豬從豬圈裡趕出來,在一塊空地上放一根結實的板凳,有人端來一大盤子,裡面撒了點鹽。盤子裡有的放著屠夫殺豬的尖刀。把肥豬趕到預定地點,只見一位有力氣的人,慢慢靠近肥豬臀部,出其不意地一手抓住肥豬的尾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後腿提離地面,屠夫就可抓住豬的耳朵,幾人同心合力,後面捉尾巴的坐上凳子,一手抓緊尾巴,一手抓緊後腿子肉,用手臂緊緊按住豬下腹位,使豬動彈不得。如果豬實在是太大,有二、三百斤的話,無法提上櫈子,就找一個有坎的地方,有時甚至把豬後腿用繩子梱起來,拽倒,來幾人把它按倒,拖到坎上下面好裝豬血的地方,再殺,這樣就要少化很多力氣了。

把豬不管用什麼方法按倒,這時,只見屠夫手握尖刀,把完全懸空的豬頭用膝蓋頂住,然後用尖刀的刀背在嚎叫豬的長嘴巴上拍拍敲擊幾下,左手辦住用膝蓋頂住的豬頭,右手緊握尖刀,刀口向外,從肥豬的前腿中間刺進豬的心臟,快到沒柄,抽出,只見鮮血直瀉,端盤子的就要眼明手快了,接入盤子,不一會兒,豬停止了嚎叫,只有輕微的嘆嘆聲了,當臨死前後腿幾下戰慄之後,嘆嘆聲也沒有了,血流也停止了。確定殺死後,方可把豬摔向地上。然而,也有那些殺心不重的屠夫,看似豬已殺死,一摔下去,又站起來,直到補第二刀方倒。

農村習俗一一過年的那些事兒   (四)呷刨湯       (原創)

爾後,只見屠夫拿起那帶血的尖刀,又拍拍在豬身上翻拍幾下,擦掉血,再在後腿爪子跟處橫著割一口子。拿來一根用鐵條做的挺重②,挺進肥豬的皮下直至左右耳根處及另一隻後腿皮下。隨即屠夫一手握緊豬腳,一緊一鬆,用嘴對著割開的口子灌氣,直到把一頭軟軟的豬吹得滾圓滾圓,方用繩子梱住口子不漏氣,

這時一定會有人拿來大人洗澡的腳盤,大多數只要一隻就夠了,但也有極少數豬喂得夠大的,也需要二隻。把吹得圓滾滾的豬抬上腳盤擺好,先找一個竹勺子裝滿開水,把豬爪子按到勺子裡去,等一會好退毛、除爪。

刨豬也很有講究。過去經濟困難時,還是豬毛鴨毛兌針的時代,首先就要從豬背脊上開始澆開水,把從豬頭到豬尾的旗幟毛泡漲,然後用手一路扯來,收集好涼幹。如果有搖貨郎鼓的來了,按照數量的多少,就可以換點小東西日用品,或者是一、二角錢不等。雖然物少錢少,但那勤儉持家的思想卻不丟,長此以往,也就教育了人們以小聚大,積米成籮,積水成河的習性。

農村習俗一一過年的那些事兒   (四)呷刨湯       (原創)

在刨毛、開脊、開膛破肚、翻大小腸一系列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開膛破肚時要小心翼翼地從殺口下接住那留在豬胸腔裡的漕血,等會要用來炒肉。漕血,就是殺豬時被豬忍在胸腔裡沒有噴射出來的鮮血。它比噴射出來的豬血顏色不同,噴射出來的豬血呈鮮紅色,而它卻是深紅色。口感也不同,噴射出來的豬血細膩滑溜,而它卻皮細內粗。所以把它當作是用來呷肥肉的“抹桌布”。

每當大小腸過江③後翻出來,屠夫就會把豬肝割出一大塊,叫人丟到那燒水的灶鍋裡,還有忘不了的就是把豬膽也一起割下,然後把豬從掛著的梯子上取下來,上秤後襬上八仙桌。再徵求老闆的意見要剁好多瓢湯肉,得到數字後,只見屠戶飛塊地從肥豬的後臀上切下一砣後把肉④,如果數量不夠,它就會從前肩上來塊殺口肉⑤了,丟給人們去炒菜。有的一定會叮囑一句:"要記得放漕血哩!"另外,加點大小腸、肺,弄成五花肉。

農村習俗一一過年的那些事兒   (四)呷刨湯       (原創)

等到大小腸處理妥當,漕血肉也應該煮過火弄得差不多了,這時大家得休閒了,老闆或者屠夫就會去撈起灶鍋裡的豬肝,大片大片地切來,不加任何佐料,吃起來鮮嫩可口,可惜每人只有一塊,不能多吃。

該來的人已經來了,大家陸續入席,先灑上酒,拿來豬膽,擠出膽汁,射入酒碗,馬上使酒變成綠黃色,喝起來雖然略有苦味,但下喉後又是一絲很有回味的甘甜。所以,喜歡喝酒的人不喜歡的很少,都喜歡來一點,更有人連那膽囊都要嚼掉。

當端上那熱氣騰騰,不見白花花肥肉的刨湯肉,每一塊肉都被漕血包裹著,特別是那半兩一塊的大肥肉,因為煮過火了,筷子夾上來有點兩頭滴,塞入嘴中,一口咬下,只覺得滿嘴冒油,但入喉卻油而不膩,香而宜口,那怕你平時從來不吃肥肉的,當吃著這漕血肉時,也能一連吃幾塊而不感油膩。還有那後巴上緊實精肥相間的精肉,再加上有那切成一截一截的大小腸段,還有那大片的肺片混炒出來的五花肉。時而換換口感,實在感到有點膩了,就吃幾塊漕血或者是另炒的鮮嫩豬血塊。你一定會倍感舒服。

小時候,在那還是一個不大不富裕的年代,因為呷餐肉是非常歡喜和滿足的事情,我就曾經隨父親到舅舅家姑姑家呷過幾次瓢湯。去舅舅和姑姑家有四、五里路,大多數是十二月殺年豬的時候,順便就砍個二、三拾來斤肉回來炕臘肉過年。

農村習俗一一過年的那些事兒   (四)呷刨湯       (原創)

有時為了不耽誤我們的讀書和教書時間,他們就會把豬殺得很早。我們還要趕路,也會起得很早,甚至父子倆過楊家橋茶子山裡時,天還未亮。過去聽母親講鬼白話比較多,總覺得後面有什麼跟著似的,有時越想越後怕,幸好有父親走在後面,他是參加過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軍人,見的死人多了,把什麼都看得很坦然了。所以,有他壯膽,也就什麼都不怕了。

記得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年姑姑豬欄裡餵了兩頭很大的肥豬,已經餵了三年了,因為要吃很多飼料,實在無法堅持下去了,準備殺頭年豬。還特地把我們幾叔侄,頭天晚上就喊下去在他家住。但也說實話,那個豬也喂得夠大的了,冒有幾個人也冒殺得它倒。只看那一頭豬有一米來高,二米來長,圓滾滾的,非常欺人。當凌晨我們殺它時,也確實費了番功夫。我們先把它趕到一空地上,弄來一根棕繩,綁住它的後腿,倆人合力往一邊拽,放倒了,接著幾人合力按住,屠夫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一刀子捅進入,不管它豬血不豬血了,才把它捅倒。後來一上秤,上了四百斤肉。如果冒是人多,如果還要考慮豬血,我們是奈它不何的。

呷刨湯是農村裡的一種習俗,他近似於原始社會的魚獵文化,但它稍加進化,不是見者有份了。然而,在有意識邀請人們的聚會中,它是聯繫感情的紐帶,可這感情的重量,也不是一頓肉幾碗酒能衡量的。但不管出於什麼動機,可那刨湯肉的口感,時常會誘惑你的味蕾,唾涎欲滴,經久難忘。

農村習俗一一過年的那些事兒   (四)呷刨湯       (原創)

2018.8.23.凌晨於大灣

註釋

①呷刨湯:方言,指農殺豬時請人呷那餐飯叫呷刨湯。比較特殊的就是有漕血炒肉。

②挺重:方言,用鐵條作成,殺豬時的一種工具。

③過江:方言,指在清理大、小腸時,處理大小腸的一個接口。

④後巴肉:方言,指後臀那塊精肉最多,也最好的肉。

⑤殺口肉:方言,指殺豬進刀子時的那塊最不容易賣的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