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命體

有一些事實震撼人心,是因為他揭示了另一種可能的世界和可能的解釋。和我們平時所觀察到的世界有所不同,我們解釋這個世界的邏輯有所不同。

摩爾定律是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所提出的,內容是: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隔2年增加一倍。摩爾定律是1965年提出的,到今天為止已經超過了50年,直到今天,摩爾定律依然是適用的。甚至當你所需的計算能力超過今天我們所能提供的,那麼依據摩爾定律,你可以比較穩妥地估計出:你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這項業務,能夠得到足夠計算能力的支撐。例如,皮克斯公司就是這麼預測的,由於缺乏足夠廉價的渲染服務資源,他們把自己的事業推遲了2年開始。

但是,真正令人覺得震撼的地方是:在這50年中,儘管換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但是科技依然保持有自己的發展速度,並不因為出現一個天才而明顯加速,也不因為逝去一個科學家而放慢腳步。

在這樣的理解下,科技本身似乎都活了過來,而不完全是被動的。試一下,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科技本身是一個生命體,他有著固有的發展速率,一個一個科學天才不過是科技生命體中的細胞,就像我們身上的細胞在不斷消亡和再生,但是我們依然按照既有的節奏生活著。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我們甚至不會感知到某個細胞的生存和死亡,哪怕過了幾個月,我們身體中絕大部分細胞被全部換了一遍,我們並不會因為全身細胞更替而變換身份。在這樣的理解下,科技是生命,而科學家是細胞。每每想到這裡,我總覺得也許整個宇宙都是一個超越我們想象能力的生命體,我們只不過是這個生命體中微不足道的細胞的一部分而已。

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想否定科學界的整體努力,畢竟如果沒有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們今天所享受的富足大廈將徹底崩潰。今天的人工智能、基因技術、互聯網等,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一個一個科學家研究出來的。但是,我想說的是,沒有這個科學家,也會有另外一個科學家研究出這項技術。科技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和路徑,當某一個節點打通了,後續的技術就會以一個相對恆定的邏輯和速度發展出來。

科技真的很像一個生命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