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葬礼,各有不同;老聃死后,秦失吊丧,为何三号而出?

有一年,在湖南参加葬礼,老人近90高龄,一觉睡着再没醒来,献上花圈,进灵堂,我呆了,因为除了有遗像和几个孝子披麻外,说是灵堂不如说是个麻将场更贴切,四五桌麻将哗啦哗啦,当时我心想,这些个不肖子孙,麻将瘾这么大。

后来才知道,当地的风俗不知从何时已经和麻将分不开了,守灵堂和打麻将已经融为一体。原来是我少见多怪。

几场葬礼,各有不同;老聃死后,秦失吊丧,为何三号而出?

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见过很多葬礼,包括祖母的葬礼,那一套礼节下来没有个三五天结束不了,结束了还有头七、二七、三七、百日,周年,三周年等。可谓复杂,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书本上学到的不论现在说是精华还是糟粕,都统统能体现。但无论谁家,守灵都是孝子贤孙老老实实披麻戴孝跪守在灵堂前,有来吊唁的,赶紧起来迎接,还有关系远近有的还没见人但闻恸哭的,也有嚎丧的,像极了电视里古代治丧的情节,但是都是严肃哀痛,进了那个氛围,不由得跟着伤心流眼泪。


几场葬礼,各有不同;老聃死后,秦失吊丧,为何三号而出?

老聃像

所以在读《庄子》“养生主”一篇,最后写到: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老子的弟子说:你们不是朋友吗?

秦失说:是呀。

老子的弟子说:那像这样吊唁,可以吗?

秦失说:可以。起初我以为你们都跟着老子学到了他的真传,现在看来不是。刚才我去吊唁时,看见有老人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有年轻人哭他,像哭自己的母亲。他们在这里这样哭,肯定有不想说的话却说了,不想哭的却勉强哭了。这些都违反自然背离人情的。……老聃应时而来,顺时而去,顺应自然。……

老聃弟子与秦失的对话,有多少人是不顺应自然,给自己徒增烦恼的。

在上海这么多年,去殡仪馆参加过一次丧礼,对方子女通知的时间一到,就进去,拿朵白花,进去出来,也就10分钟左右,更像现代剧里的情节,是简单,又像少了些什么,更像是应付差事。


几场葬礼,各有不同;老聃死后,秦失吊丧,为何三号而出?

有一次关系要好的同事突然去世,去浙江送别,一进同事家门的巷子边,便有迎接的人提醒,不能哭,他们家信教,不能哭,哭了就去不了天堂了。看到同事的妈妈,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没有哭,接待完我们进入,就见他们坐在露天的门口,守着棺材,喝茶聊天,唯有同事那不懂事的两三岁小儿,不明所以地在找妈妈,看得我伤心也不敢流泪,匆忙离开。


再看当年秦失吊丧,远没有他的顺时顺势,不是得道的人,离养生的境界甚远。现在的人们,多多少少总还是要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裹挟着前进,也许还说不想说的话,做不想做的事。


有时有想,如果现在的人像当年“秦失吊丧”那样,会不会挨揍?(揍人是不对的,是犯法的。)或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