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場葬禮,各有不同;老聃死後,秦失弔喪,為何三號而出?

有一年,在湖南參加葬禮,老人近90高齡,一覺睡著再沒醒來,獻上花圈,進靈堂,我呆了,因為除了有遺像和幾個孝子披麻外,說是靈堂不如說是個麻將場更貼切,四五桌麻將嘩啦嘩啦,當時我心想,這些個不肖子孫,麻將癮這麼大。

後來才知道,當地的風俗不知從何時已經和麻將分不開了,守靈堂和打麻將已經融為一體。原來是我少見多怪。

幾場葬禮,各有不同;老聃死後,秦失弔喪,為何三號而出?

從小生活在黃土高原,見過很多葬禮,包括祖母的葬禮,那一套禮節下來沒有個三五天結束不了,結束了還有頭七、二七、三七、百日,週年,三週年等。可謂複雜,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有書本上學到的不論現在說是精華還是糟粕,都統統能體現。但無論誰家,守靈都是孝子賢孫老老實實披麻戴孝跪守在靈堂前,有來弔唁的,趕緊起來迎接,還有關係遠近有的還沒見人但聞慟哭的,也有嚎喪的,像極了電視裡古代治喪的情節,但是都是嚴肅哀痛,進了那個氛圍,不由得跟著傷心流眼淚。


幾場葬禮,各有不同;老聃死後,秦失弔喪,為何三號而出?

老聃像

所以在讀《莊子》“養生主”一篇,最後寫到:

老聃死了,秦失去弔喪,哭了三聲就出來了。老子的弟子說:你們不是朋友嗎?

秦失說:是呀。

老子的弟子說:那像這樣弔唁,可以嗎?

秦失說:可以。起初我以為你們都跟著老子學到了他的真傳,現在看來不是。剛才我去弔唁時,看見有老人哭他,像哭自己的兒子;有年輕人哭他,像哭自己的母親。他們在這裡這樣哭,肯定有不想說的話卻說了,不想哭的卻勉強哭了。這些都違反自然背離人情的。……老聃應時而來,順時而去,順應自然。……

老聃弟子與秦失的對話,有多少人是不順應自然,給自己徒增煩惱的。

在上海這麼多年,去殯儀館參加過一次喪禮,對方子女通知的時間一到,就進去,拿朵白花,進去出來,也就10分鐘左右,更像現代劇裡的情節,是簡單,又像少了些什麼,更像是應付差事。


幾場葬禮,各有不同;老聃死後,秦失弔喪,為何三號而出?

有一次關係要好的同事突然去世,去浙江送別,一進同事家門的巷子邊,便有迎接的人提醒,不能哭,他們家信教,不能哭,哭了就去不了天堂了。看到同事的媽媽,白髮人送黑髮人,也沒有哭,接待完我們進入,就見他們坐在露天的門口,守著棺材,喝茶聊天,唯有同事那不懂事的兩三歲小兒,不明所以地在找媽媽,看得我傷心也不敢流淚,匆忙離開。


再看當年秦失弔喪,遠沒有他的順時順勢,不是得道的人,離養生的境界甚遠。現在的人們,多多少少總還是要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裹挾著前進,也許還說不想說的話,做不想做的事。


有時有想,如果現在的人像當年“秦失弔喪”那樣,會不會捱揍?(揍人是不對的,是犯法的。)或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