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看展引思考:今天尤須致敬40年前的“12國農機展”

楊凌看展引思考:今天尤須致敬40年前的“12國農機展”

11月5—10日,隨著“2018國際農機裝備和新技術高峰論壇暨進口農機展覽會(以下簡稱‘農機進博會’)”在陝西楊凌低調上演,標誌著國內第一個以進口農業機械為主題的專業化論壇和展覽平臺的搭建告捷,這個“微縮版農機進博會”平臺包括一個高峰論壇和一個進口農機展示活動,雖然其標誌性意義更強,但在推進中國農機化擴大開放進程中正當其時。

緣於擴大開放

首屆農機進博會,其實是第25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楊凌農高會)農機板塊的加強版,是楊凌農高會自創辦以來首次設立的“進口農機展區”,恰與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相呼應,成為第25屆楊凌農高會的一大亮點,中央及省級媒體爭相報道,觀眾絡繹不絕。

據介紹,首屆農機進博會由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楊凌片區管委會辦公室、陝西省農業機械鑑定推廣總站共同主辦,得到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農機試驗鑑定總站、農機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農機監理總站)和陝西省農機管理局的支持。

農機進博會是“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農機行業答卷,更是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自身的客觀要求。自2004年以來,我國農機化走過了一段“黃金時期”,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相當嚴重,主要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李安寧,在同期召開的2018國際農機裝備和新技術高峰論壇上,將此矛盾概括為“三高三低”“三多三少”,大意是:產品高端不足,低端過剩;單項應用多,集成配套較少;小規模自用農機戶多,規模化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少。

李安寧分析,我國農機化之所以在諸多方面存在著“有機難買”“有機難賺”“有錢難花”的新矛盾,主要原因在於農機化供給側的能力出現了問題,農機產品的質量和水平不能適應農機化的新要求,因此,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機制造業的供給水平和能力,推動農機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由此可見,在中國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爬坡過坎、重點突破的關鍵階段,特別需要農機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會長劉憲在高峰論壇致辭中說,結合中國農機化轉型升級的需求,首屆農機進博會確定展示的產品種類,涉及耕整地機械、種植施肥機械、果園栽植採摘機械、植保機械、動力機械、田間管理機械、收穫機械、零配件等多領域,銜接楊凌農高會現有版塊,力求借助楊凌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優勢,為世界農機制造商與中農機市場的對接搭建平臺。

楊凌看展引思考:今天尤須致敬40年前的“12國農機展”

對標薄弱環節

進口農業機械展區位於楊凌國際會展中心E區,參展產品來自美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捷克、土耳其、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製造廠商和經銷商,參展產品包括:蘿蔔收穫機、臂展打藥機、撒肥車、起苗機、果園專用拖拉機、割草盤、運輸叉車、移栽機、自走式採摘平臺、包菜收穫機、枝條粉碎機、高床作業車、紅外線滲透性暖房機等56種農業機具,集中展示了我國農業機械化部分薄弱環節中急需的,或國內暫時不能滿足需要的技術裝備。

說起中國農業機械化的薄弱環節,現場一位特別的參展商——來自陝西大荔荔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耿永勝有話要說。

楊凌看展引思考:今天尤須致敬40年前的“12國農機展”

故事是這樣的:“沙苑紅”胡蘿蔔是大荔縣的優質農產品,是當地農民合作社的主導產業,但是國內缺乏專業化的成套設備,胡蘿蔔機械化一直困擾著當地合作社的發展。耿永勝為此四處奔波,他曾自費赴山東青島、廣饒、壽光等地考察了久保田的蘿蔔收穫機;在法國考察了西蒙牌收穫機,並引進了法國配套的農藝技術。在2016年6月,耿永盛又讓一臺德國格立莫CM1000胡蘿蔔收穫機跑在了合作社的田間地頭。

這次進口農機展,耿永勝來了個現身說法,攜帶這臺格立莫胡蘿蔔機參展。他說,他的荔盛合作社已經告別了胡蘿蔔生產耕種收傳統的人工作業,採用機械化作業可以節省人力40%—50%,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前了採收時間,免除了凍災。

耿永勝參展的目的,就是要在楊凌農高會進口農機展的平臺上,利用自已的親身經歷,向更多的合作社朋友推廣介紹胡蘿蔔機械化作業的經驗,呼籲有關部門解決當前種植戶在購買進口農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同時希望國內農機制造企業加快引進、消化、吸收的步伐,以降低合作社的採購成本。“隨著合作社種植規模的擴大,我還準備再購買幾臺機子。”耿永勝在高峰論壇上發言時表示。

楊凌看展引思考:今天尤須致敬40年前的“12國農機展”

嫁接楊凌農高會

據楊淩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陳亞平在高峰論壇上介紹,楊凌農高會自創辦以來,今年首次設立“進口農機展區”,也是本屆楊凌農高會的一大亮點。陳亞平說,楊凌是中國農業硅谷和現代農業高地。本屆農高會對標國際一流展會,全面打造農高會升級版,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集中舉辦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展、智慧農業展、區校融合展等35個專題展覽。

楊凌農高會的國際國內影響力毋容置疑。據介紹,本屆農高會有日本、加拿大、荷蘭等37個國家、100多家境外企業參展;科技部、中科院、國家知識產權局等5個部委組團參展;北京、河北、廣東、四川、山西等30個省(市、區)1800多家企業參展。華為、京東、正大、杜邦、拜耳、先正達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參展,集中展示了9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及先進適用技術,國內外賓朋、客商、農民群眾160多萬人次參觀盛會。

這次將農機進博會嫁接到楊凌農高會是一次創新實踐,對於加強農機與農藝融合、農機與高科技互相促進和行業資源共享,將發揮平臺、窗口和橋樑的作用。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上海,首屆中國進博會吹響了中國面向世界、共享未來、合作共贏的號角;楊凌,首屆農機進博會打開了中國農機化開放包容的藍圖。在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的征程中,相信中國將再次成為世界最有活力的農機市場。

楊凌看展引思考:今天尤須致敬40年前的“12國農機展”

致敬“12國農機展”

其實,在中國農機化歷史上曾有過一次進口題材的農機展,在業界影響非常大,很多農機前輩都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那是40年前的1978年,由中國貿促會、農林部、一機部聯合在北京舉辦的12國農機展會。在那次展會上,有日本、法國、西德、加拿大、意大利、瑞士、瑞典、羅馬尼亞、丹麥、澳大利亞、荷蘭等12個國家的320餘家農機廠商參展,共展出機具320餘臺套,代表了國際上70年代農業機械的最高水平,業界稱之為“12國農機展”。

與今天相似的是,那時候的中國農業機械化正處於前一次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農業生產模式剛從“包產到戶”中走出來,農機工業技術水平比較落後,農機產品缺門斷檔,主要農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很低,更談不上全程全面發展。馬世青認為,從中國農機化供給側來說,“12國農機展”拉開了中國農機制造業協同創新的序幕,對中國農機行業的技術進步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農機院呼市分院副董事長劉貴林有機會翻閱當時的檔案。據劉貴林介紹,“12國農機展”的展品都留在了國內,對於我國技術人員借鑑、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製造技術發揮了巨大的幫助作用,其中的大部分研究列入《國家“六五”牧草機械科研攻關項目》,並且在1980年代初期完成定型鑑定,成果達到1970年代國際水平,有的還給我國農機科研填補了空白。例如:畜牧機械領域,在展會以後國家科研項目的帶動下,國家加快了消化吸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以及對企業的技術改造,最終形成了我國目前割、摟、捆、集、垛、運等牧草收穫機具製造體系。其中,方捆壓捆機、圓捆打捆機、撿拾壓垛機、指盤式摟草機等產品,通過後期的改進提升至今仍在發揮應用。

如今40年過去了,又一個進口題材的農機展會在楊凌亮相。不一樣的是,如今的楊淩示範區有體制優勢,是我國唯一以農業為主要特色的自貿片區,有300多個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商務部國家旱作農業援外培訓基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重要資源,藉助農高會平臺,設立進口農機具展區,集中展示中國農機化亟需的技術裝備,能幫助國外農機生產企業做好產品宣傳、推廣和市場開拓。一樣的是,不管是從北京到楊凌,還是從上海到楊凌,不論是時間的穿越還是空間的跨越,都在講述著同一個故事:中國農機將在向世界進一步開放中再譜新章。

信息來源: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農機質量與監督》雜誌;作者:蘇二七;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