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下面這張圖是我5歲孩子做的清單,顯示了她一天的計劃。

讀書、及時洗手、學數學、聽音頻、學寫字、玩假裝遊戲、吃水果、運動、玩球、繪畫,跳舞。

某項佔紙張的面積越大,所需時間越多。比如,玩球就比讀書多(玩心挺大,好在無論多少,人家記得留時間學習)。

最重要的三件事標上1,2,3。提醒自己先做。

別小瞧這張看似紛亂的“畫作”,它可幫了我大忙。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不會寫字,畫來湊


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具用得好,神獸不作妖

疫情期間,神獸在家,吃喝拉撒、家務工作,一團亂麻。 很被動、很慌亂,偶不喜歡這種感覺。

於是多方求攻略。幸好,邂逅了一本書——《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教人列清單,標出最重要的。然後集中精力,把最重要的做完,其他盡力而為。

這樣安排有兩個緯度的考慮:

1 咱都是凡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做好;

2 很多事情都遵循二八定律,最重要的20%,決定了事情80%的進程。人要懂抓大頭。

認真實踐,效果賊好——條理清晰;當天最重要的事了了,內心不煎熬;

清單真是一個管理自我的好工具。為何不讓孩子擁有呢?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有天,早上起床後,我先拿上小本子開始計劃。並建議孩子:不如你也做個計劃吧?想想你今天都要幹啥?

於是她開始畫。

畫完我說:你這些事情中最重要的是哪幾件?你排個1,2,3吧。然後先做這幾項。

她思考片刻後決定:媽媽陪我過家家排第一、吃一個棒棒糖排第二、看一集動畫片排第三。

好,咱們一項項來。一天過得順順當當。

嚐到甜頭就好好推廣,以後每天我們都一起做計劃,列清單。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如此,一段時間下來,她過得挺有條理;

清楚自己每天要幹什麼;

能自己安排時間;

定下的事,絕大多數都能完成。

不用為孩子規劃,催著幹這幹那,省心的感覺不要太好。

每天,我倆計劃完,先對計劃表。看哪些項目可以一起做,就放在一起實現相互陪伴。比如,都計劃了運動。便可找時間一起活動。

哪些是不需要彼此自己就可以做的,便可各忙各的,互不干擾——我得以安心工作。

哪怕學校再推遲開學,我也不怕了!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02

小東西,大用途

是被現實拖垮,還是主動掌控

朋友群裡有人發牢騷:孩子騷擾,工作不順……

我立即勸這位仁兄使用“清單”。

他問:真有這麼神奇?為啥計劃了就能理順一天?為啥寫下來就能提高完成率?難道不是“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嗎?

朋友,清單非常有用,別小瞧了它。這背後有一系列認知科學結論做支撐。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咱們一項項來說。先說為什麼能理順一天。

有一本書叫《清單革命》,裡面說,人的很多錯誤都是無能之錯:不是我們不行,而是我們行,但大腦開小差了。比如開會因記錯時間、答題忘了檢查、出門沒帶鑰匙……

而這些錯誤是可以用清單避免的。人並不能記住所有的事,特別是當我們忙碌、煩躁的時候。大腦需要處理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忘事,越容易出錯。一出錯,就手忙腳亂,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

而清單呢,能外包我們的記憶;

把當天工作內容列得清清楚楚,按照清單一項項來。咱們就不會因忘記某事,耽誤進度、遭到老闆訓斥對不對?

清單還比較可靠;

我們的記憶是不可靠的,錯誤頻出。比如一首七言詩,只有幾十個字,我們還會把其中的一些字搞錯。更別提工作和生活的千頭萬緒了。

而工作內容、一天的行程被寫下來,白紙黑字,錯不了,照著做就行了。

清單有條理,幫我們理清了思路。

當事情比較多時,我們是很慌亂的,千頭萬緒無從下手。做清單的時候,列出自己將要做的事,先幹啥後幹啥,清晰明瞭。

孩子也一樣。玩、習得生活經驗就是他們的工作。把一天的預期寫下來(畫下來),他們就進行得更有條理。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清單為什麼能提高完成率?

舉個例子:假設你現在在參加語文考試,最後一道題是作文。

發過卷子看一眼作文題目,轉頭開始答第一道題。在答題的過程中,你的腦子會不自覺地想作文題,等到開始寫作文時,你幾乎有了思路。

有過這種體驗吧?

有的。上學時,老師就是這樣要求的。

作文題目看一遍,大腦便開啟思考。看似在在答其他題,大腦也沒閒著,而是在後臺運作、思考。

寫清單也是這個道理。

寫下來雖然暫時不做,但大腦替我們操著心呢。總會在“不經意間”讓我們想起來。甚至在我們以為自己忘記時,讓任務來到意識前臺,提醒一下子。

所以,寫下來比不寫下來完成率高得多。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有個研究。

研究者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去宣傳環保概念中的節約用水。

這些大學生不聽地勸別人:洗澡要快,刷碗不要一直開著水管……

不管宣傳結果如何,這些志願者自己變得更節水了。

研究者說:這是因為人都不想讓自己的言行不一。也就是不想打臉。

我們看,有時候一個人的決定明明是錯的,他自己可能也知道。但他做出了這事兒,就會給自己找理由堅持。 所以呢,我們要想讓自己言行一致,最好是先說出來。

說出來不僅是立一個別人看得見的flag,也是立一個給自己看的flag.

更何況孩子寫出的清單,是貼在牆上,被“咱們看到的”。他們自己不想跟說的不一致,不想做、偷懶時被提醒一下,即使不想幹,也會“拎著自己”行動起來。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你是主動的

在《自律力》這本書裡,作者(全球高級領導者培訓先驅馬歇爾·古德史密斯)也提倡人們用清單實現自律。

他說其實列清單就是每日主動規劃。

過好每一天是咱們的心願,咱們的目標!

用清單主動規劃好一天的內容,列出重要和次要,然後一件件進行。不僅能提高“過好這一天”的成功率,還能節約“磨洋工”浪費的時間。

在這裡清單就是我們的“器”,是砍柴的“刀”。也反映了一種積極的態度。

當人採用積極態度來應對生活,就會獲得心理上的掌控感。這種掌控感不僅帶給我們良好的精神面貌,還能讓事態往好的方向發展,帶動正循環。從而變得享受,更樂意採用這樣的方式來生活、工作。這不就是自律嘛!

如此清單可以幫孩子、幫助我們,更有條理,提高完成率的同時,變得越來越自律。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03

計劃趕不上變化

清單做得好,突發也無憂

是的,“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突如其來的事,總打得人措手不及。

那計劃還有用嗎?

有用。前提是我們學會如何計劃。

列清單並非簡單機械地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那樣沒太大意義。

在自己做清單、教孩子做清單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以下事項: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 留出“機動”時間;

“機動時間”相當於一天的留白、“後備部隊”。當有突發狀況時,可以用這塊時間補上。

比如,我們本來計劃了工作,可孩子硬要我們出去玩。那我們可以調整,把工作留到“機動時間”。

孩子計劃了出去玩,但家長臨時有事,那出去玩可以挪到“機動時間”,把其他事情往前提。

留白給了我們彈性,在沒有“突發狀況”時,也能讓我們大腦歇歇。有時,什麼也不做,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要事優先,列出今天無論如何都要做的事情;

孩子可能每天列出超多的事,一些是當天定要做的,一些可能是一時興。

當變化來臨,娃娃肯定就做不完了,也有些根本就沒必要做。

這種情況下,要遵循要事優先的原則。讓孩子列出今天無論如何都要做的要事。

把重要的抓住了,哪怕因為變化完成不了某些,也不必過於自責。這些不緊急、不重要的事留到其他時間也可以。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一天結束後,問問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明天如何調整

學而不思則罔。

先賢早告訴我們:思考總結很重要。

睡覺前,看看清單,那些做了那些沒做。做了的完成度是多少,沒做的被什麼耽誤了。

好的發揚、壞的避免。這樣不斷調整、不斷改進,才能在自我管理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管理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為何我建議你用清單?有認知科學為它背書

現在你明白了吧?

列清單,能夠理順思路,讓我們有條不紊地工作生活;還能提高事情的完成率。

在列清單時,遵循要事優先、適當留白、每天反思的原則,用它來管理孩子和自身,效果槓槓的!

如果再有個伴兒,如媽媽和孩子、小夥伴之間互相督促,效果就更好了。

其實在國外國內的很多幼兒園、家庭中,成人都會教孩子列清單,做計劃。有的家庭更是把清單作為常態工具。

把家庭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貼牆上,久而久之,孩子習慣後,便能按時按點,管理自己該幹什麼幹什麼。比家長整日嘮叨催促效果要好得多。

帶孩子不易,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育娃,“屢敗屢戰,越戰越勇”。清單便是主動育娃,主動管理的工具。

建議大家嘗試一下,堅持一段時間定會有所收穫。

與諸位共勉。

本文結束,謝謝閱讀。——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