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實體經濟要依靠電子商務振興嗎?互聯網技術能成為新的基建嗎?

Moon鎏金光年


不是疫情過後,現在許多實體經濟就是靠線上電商續命,做大做強


題主的問題我理解為傳統零售和線上渠道關係討論

在沒有線上電商時,一件商品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大約需要三個環節:生產環節-流通環節-消費環節。但是疫情爆發後生產和流通環節出現斷檔,生產停滯,或者大大降低了生產量,這就導致從根源上限制了消費端的供應。再加上大量中間環節,例如各級批發商紛紛暫停進貨,直接造成有貨出不去的窘境,換句話說就是“貨到地頭死”。


但是好在還有一些電商平臺有物流,比如京東和順豐。還能充當血液輸送能量,要不然倒黴不僅僅是供貨商,消費者同樣受到大影響。


降本增效的討論

如果說有了直播後,中間商的利潤空間逐步被幹掉,生產者剩餘被逐步釋放,消費者剩餘不斷增加,省去了中間各種流通環節後,生產者多賺錢,消費者少花錢,兩全其美。



中間省去的就是各級批發商層層轉包,流通成本,貿易公司運營就要花錢,過路費要花錢,推廣費要花錢。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之前你看到某個牌子的東北大米你覺得好吃,但是價格太貴,要10元一斤。現在一個漢子在地頭開直播叫賣,3塊錢一斤,原來被中間商收購要1.5元一斤,這樣一來消費者直接買貨,便宜了7元,而生產者多賺了一倍。直接從地頭上發貨,就算讓消費者承擔物流費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要比以往從分銷商購買便宜太多。所以直播的出現直接改變了傳統零售的生態格局。這種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方式值得大力推廣。


這也就解決了著名的經濟學問題:穀賤傷農。


元英財經


從根本上上,經濟發展靠實體經濟,強大還要靠實體經濟。從這次疫情可以看出,如果沒有製造業和完整的產業鏈,抗疫物資就無法整出來,像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如果製造業不行的話,誰來供應我們的需求?


電商和實體經濟,也不是矛盾體。我們需要從事傳統的實體店工作,同時也在需要從事電商的線上,只有讓電商和實體店相接合,努力振興和復興實體店,整個實體經濟也就發展起來了。


振興實體經濟,並非要打壓電商,而是一個夯實電商發展的基礎。引導電子商務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這才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一劑良方。


一波說


未來電商平臺會更廣泛地被實體企業用於購銷環節,過去傳統的營銷模式會被電商平臺所顛覆,電商平臺會將產品生產供給方與消費需求終端直接搭橋連接起來,流通領域的商機會越來越少,這樣有利於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但疫情之後,未來實體經濟的振興,仍需要尋找內在需求的新引擎刺激,我認為中國當下最可能啟動的新引擎是農村集體所以制股改,國家很可能統一規劃,國資委主導,地方農商行參與,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農村集體所有制股改工作,將集體資產(包括土地和集體企業)股份化,利用資本市場引入國內外戰略投資者,鼓勵全民認購可轉讓流通股參與建設,一旦把農村經濟激活,自然實體制造業也活了。單靠互聯網是振興不了實體經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