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9個家》,看小人物如何在道德、金錢、家庭中做出抉擇

還記得2008年的全球經融危機嗎?那是一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蝴蝶效應,波及全球。而《99個家》這部影片的社會大背景就基於此,一個關於美國次貸風暴對普通家庭造成傷害的故事。

這部改編於真實事件的電影,講述了單親爸爸丹尼斯遭遇經濟危機後,他和兒子以及媽媽被趕出自己的家園。 丹尼斯試圖贏回他的家,為此不惜鋌而走險,與罪惡達成協議——他開始為腐敗的房地產經紀商裡克工作,幫他去轟走其他破產的家庭。

“99個家”這個片名的背後帶有極強的階級意識。它代表的是99%的家庭,或者說代表了絕大多數的勞苦大眾和被剝削者。而剩下的1%,則是金字塔頂端的剝削者了。影片的立場便是要為這99%的家庭吶喊。

導演通過電影所要表達的這場吶喊,我將從人性角度進行解讀。男主角如何從“被驅逐者”轉變為“驅逐者”,再到“反驅逐”的自我救贖的心路歷程,以及談談影片帶給我們的現實思考。

從《99個家》,看小人物如何在道德、金錢、家庭中做出抉擇

01、在1%和99%的故事裡,除了折射出美國次貸風暴對普通家庭的傷害外,更多的是關於人性良知的拷問。

電影置景於美國佛羅里達的奧蘭多,那個有著全球最大迪斯尼的童話世界。

那些看似均富般美好的郊區舒適大宅,卻也如同童話般的不真實。而,這場經濟危機下的小人物又如何在道德、金錢、家庭中做出抉擇呢?

① 房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次貸還款利率大幅上升,使得購房者還貸負擔大為加重,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惡性循環的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只能收回房屋。但也賣不到高價,造成大面積虧損。

建築工人丹尼斯,就是這場次貸危機裡的活標本。剛在法庭上聲辯自己無力支付房貸,並請法官寬容些時間的次日,為銀行工作的房產經紀人裡克,就帶著警察來回收丹尼斯一家的房子。地產商熟練的表演著那些“感同身受、請求理解”的虛假臺詞。如若房主拒不配合,警察就會強行闖入,宣讀著“這房子此刻已屬於銀行,要麼立即清理物件走人,要麼跟我們去監獄”的原則。

不由分說的讓破產者丹尼斯將一切實物連帶破碎的美國夢,一道打包丟到皮卡後座,去向更郊外的汽車旅館。在那兒,有著和丹尼斯一樣大量的被驅逐者。

就如同那位笑容中帶著冷血的地產商裡克說的那樣,每一位被驅逐的人都有悲傷的故事,但法律就是法律。如果你為了從銀行貸款而抵押了房子,而當你確認無力在期限內還清貸款時,房子也就歸銀行了。這本身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也許會給予流離失所者同情心,會可憐他們的境遇。但在法律面前,同情心微不足道。

從《99個家》,看小人物如何在道德、金錢、家庭中做出抉擇

② 即使有100個房子,也只要我的那1個,而代價便是活成曾經憎恨的那類人。

影片開端以血腥的方式,揭示了房產泡沫中被拋棄的那些普通人。一個濺滿血跡的浴室牆壁,一個因無力償還貸款而自殺的人。可以說,每天都在上演著各種家破人亡的畫面。而在這場驅逐戰役中扮演惡人的便是,房產經濟人裡克。數年如一日的工作,讓他即使在面對那些即將失去一切的窮人時,也能出奇的冷靜,並且笑容中帶著冷血。

先來說下美國的房產製度,對於無力償還銀行貸款的人,銀行會起訴當事人。雙方在法院完成判決後,房子便歸銀行所有,當事人得在規定的時限內搬離。而銀行為了快速處理這些囤積的房屋,會委託房產中介公司進行售賣。在美國,警察會配合房產中介開展驅逐工作。

所以,呈現在影片中的景象,很容易令觀影者不適。而,當你被驅逐出家園,你有兩條路可選:要麼與壞人為伍,要麼墮落下去。為了孩子、為了母親,丹尼斯選擇了前者。

在窘迫現實面前,尊嚴從來一文不值

丹尼斯接受了驅逐者裡克提供的工作機會。剛開始也只是做些老本行的工作,比如維修空調、修理房屋等。隨著裡克對丹尼斯的信任,漸漸委派給他一些利用法律漏洞鑽空子,賺銀行錢的違法之事。比如,政府規定對提早搬遷的家庭給予“現金換鑰匙”的補貼,而丹尼斯則找來幾個好友冒充並騙取錢財。另外,還偷取房屋內的電氣設備騙取銀行的保險費,進而驅逐房客等行為。

在窘迫現實面前,尊嚴從來一文不值。哪怕剛想為尊嚴憤而出擊,卻又被裡克丟過來的一頓飯而折服,這就是生活的殘酷現實。

從《99個家》,看小人物如何在道德、金錢、家庭中做出抉擇

02、男主人由一個受害者向加害者的轉變,再到幾次崩潰邊緣的痛苦抉擇後,才真正完成了道德上的救贖。

影片將鏡頭對準了底層人民,對他們來說這場金融危機,毀掉的可能是他們一輩子的努力。更讓人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金融危機帶來的傷害,為了保住自己的房子,而被迫去驅逐其他還不起房款的人。其實銀行家不邪惡,老百姓也不無辜,他們都不過是既悲哀又真實的普通人,不得不為了生存做著違背良心的事。

丹尼斯的母親雖不懂什麼法律,也不管兒子用房產抵押貸款對不對,她只知道把別人趕出自己的房子就是壞人。所以,當兒子用資本家的錢,給她買了一幢帶泳池的大房子時,她憤然離家出走,階級立場可謂相當堅定。

當然還有因為失去房產舉槍相向的格林、在旅館遇到的被丹尼斯趕出家門跟他大鬧一場的鄰居,這些角色都頗有美國楊白勞的色彩。沒有管理好自己的資產,不熟悉法律,對自己的還款能力預期過高,這些都是造成他們失去自己房產的原因。

而丹尼斯,從打掃破屋到驅趕釘子戶,再從賬目作假到巧立名目徵地,他成了西方經典敘事中那個與魔鬼做靈魂交易的浮士德。他也越來越熟稔自己的新職業身份,以一臉無辜樣面對破產家庭甚至孤寡老人。

從《99個家》,看小人物如何在道德、金錢、家庭中做出抉擇

但是,丹尼斯又不像驅趕他卻又輔導他的“恩師”裡克那般,有九十九個理由合理化自己的惡行。所以,丹尼斯在財富迅速增長的過程中,也開始了內心極其痛苦的天人交戰。而眾所周知,懷揣鬼胎總是做不好事的,即便等待他的是一件稱得上是犯罪的壞事。

如果說,一開始迫於生計而為資本家效力,實屬無奈的情有可原;那後來,一步步淪為資本家的幫兇,為了搶奪他人房產,而故意設計陷害房屋抵押者格林,那就完全是被金錢的渴求異化了。

丹尼斯選擇在受害人格林的槍口下坦白罪行,告訴格林之所以失去家園是因為他們所做的假證據。直至這一刻,丹尼斯才真正完成了道德上的救贖。善惡一念,這一念的邊界寬得令人目眩。從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身份轉換,次貸危機中人性最後只能屈服於生活的壓榨。程序正確與法律漏洞,都與平民無關,弱勢群體的肌膚,在任何一種制度與法律的雙刃劍前,總是更容易遍體鱗傷。

從《99個家》,看小人物如何在道德、金錢、家庭中做出抉擇

03、從次貸危機的房產主線出發,將故事主題昇華至人性的真相,引起觀眾的思考。

如果說同樣講述次貸危機的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是一部擺出事實嚴詞批判華爾街的檄文,那麼影片《99個家》,則是這篇有力檄文中最有切腹之感的例子。畢竟,對於還繼續蝸居在廉價汽車旅館裡的破產工人家庭來說,高盛、美林等高端金融玩家的陰謀論太過聰明、難以理解。或許只有丹尼斯的顛沛故事有著感同身受的溫度,以及更具有現實生活意義的思考。

①富人和窮人的差別,不在於財富的多少,而在於思維的不同。

還記得那本風靡全球的《富爸爸,窮爸爸》嗎?作者羅伯特在書中說到, “人們在財務困境中掙扎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學校裡學習多年,卻沒有學到任何關於金錢方面的知識。其結果是,人們只知道為金錢而工作……但從來不學著讓金錢為自己工作。”

正如影片中的房產經紀人裡克(富人)與丹尼斯(窮人)的寫實區別一樣。影片裡有一幕,兩人驅車途徑居民區時的對話:

裡克:你在這裡看到什麼?

羅傑森:很多家庭。

裡克:我看到了9個賺錢的機會。有3棟房屋門口沒有裝郵箱;1棟房屋前草坪瘋長;2棟房子的窗戶上貼有白色標誌……如果你能看出這些機會,或許你就能解放自己的雙手。

不難看出,窮人的思維是扁平的,而富人的思維是立體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

總的來說,窮人容易用藉口來安慰自己,說自己沒天賦、沒條件。而富人也會遇到自己不會的東西,但他們會想方設法去改變。甚至他們對困難有一種渴望,征服了困難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強大。

影片中不管是男主角還是其他的小角色,總喜歡說“沒辦法”、“付不起”這種對現實妥協的話。而富人代表裡克卻告訴男主角,這種話會阻止你去開動腦筋想辦法;而問“怎樣才能付得起”則會開動你的大腦。

這裡說的思維,不是物質的窮富。窮人有富人的思維,早晚是富人。相反的,富人如果有窮人思維,那麼早晚也是窮人。

從《99個家》,看小人物如何在道德、金錢、家庭中做出抉擇

② 善不是惡的對立形式,善是對惡的謹慎。

混跡社會多年,誰的三觀沒有經過多次的支離破碎和重建?

如果你僅是一個看客,只看到了丹尼斯為了生計驅逐別人家庭的畫面,那你一定會馬上把他定義為“惡人”。但如果你瞭解過他的經歷,你則會報以深深的同情與理解。

所以,面對任何的事件,如果我們急於讓自己辨善惡、分美醜,急於站隊,其實都不太理智。

所謂的善、惡、美、醜,在概念上都是獨立的,在我們的觀念中就好比是“離散”的點。可惜,真實世界卻是“連續”的。

所謂的“連續”,就是所謂的“善”和“惡”可以相互過渡,所謂的“美”和“醜”也並無絕對。

比如,在《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曾經也是一個少年英雄,後來卻以出賣人格和尊嚴的方式,換取官場中的平步青雲,最終走向墮落與滅亡的深淵;駱駝祥子,開始也只單純想通過拉黃包車勞動掙錢,後來血汗錢屢屢被官兵、特務敲詐,終於墮落變成壞人。

我們應該要接受一個事實,真實的世界都是這樣“連續”的。但並非因為世界是“連續”的,我們就可以善惡不辨、美醜不分。相反,糾正世界觀是為了更好地分辨和接納善惡美醜。

所以“連續”性的世界觀告訴我們,世上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善中有惡,惡中有善,美中有醜,醜中有美,不可一概而論。而用這樣的觀點來對待人和事,很多的事情或許就能釋懷,也不會太容易去鑽牛角尖。

從《99個家》,看小人物如何在道德、金錢、家庭中做出抉擇

結語:

影片中的資本家裡克說:100人中只有1人能登上諾亞方舟,其餘的人只有溺亡。然而會使人溺亡的不僅是殘酷現世,還有良心的拷問。

資本市場有冰冷的制度,更有無賴似的騙局,一切浮華背後充斥著一出出的骯髒勾當。人心都是向善的,但需要過程和領悟,所以導演呈現了一個寫實社會映射下的你我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