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堅守扶貧暖人心,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

十幾年來,張雷威的足跡遍佈榆林全市6個縣區、18個鄉鎮、56個自然村,幫助三萬四千多人脫貧。他從最開始的 “一村一品、一戶一策”、適度養殖,到後來的產業扶貧、現在的成立合作社、打造富硒生態村。

十幾年堅守扶貧暖人心,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

參觀晉中市富硒功能農業產品旗艦店


“您好,92號汽油,加滿。”

在晉中市加油站,張雷威下車舒展一下身體,這已經是他最近幾天第四次加油了。

進入3月份,天氣剛剛轉暖,張雷威就迫不及待地帶著兩名專家前往山西、河北,只為一件事“考察富硒產品如何在米脂縣引進推廣”。

晉中市、保定市、石家莊市、邢臺市……

為了這次的考察工作能順利完成,張雷威自掏腰包,承擔了考察期間的所有費用。

緣起“富硒”

張雷威是米脂縣沙家店鎮李站村的一名幫扶幹部。2017年,在他的帶領下,由全村貧困戶組成的“和富順養牛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採取“貧困戶+非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入股的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通過入股分紅的模式,針對性解決了無勞動力、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缺乏資金的問題,合作社各項工作很快步入了正軌。

李站村養牛合作社的成功運行,帶動周邊其他村也辦起了養牛合作社。隨著合作社的增多,可能會出現牛肉降價或滯銷的問題,張雷威開始思考新的致富方法。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和“金點子”扶貧幫困義務諮詢服務隊隊員聊天時,張雷威接觸到了富硒農產品這個概念。

“硒”被科學家稱之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能提高人體免疫。聽完大家對這種功能性農業的介紹後,張雷威萌生新的想法,將李站村打造成榆林的首個“富硒生態村”。

十幾年堅守扶貧暖人心,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

到河北省方銳青儲機生產廠考察

開了眼界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通過富硒產業讓富硒牛肉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為了進一步瞭解富硒農產品,張雷威選擇距離比較近的晉中市進行考察。

富硒茶葉、富硒蘋果、富硒果醋、富硒黑小米、富硒大米、富硒高粱米、富硒玉米、富硒蕎麥麵、富硒葡萄酒、富硒西紅柿等,一系列成熟的富硒產品,讓張雷威大開眼界。

“富硒黑小米湯”,張雷威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米味香濃,米油飄香,每千克小米含硒量能達500微克。

此次晉中之行,讓張雷威深受啟發,如何因地制宜?在米脂也發展富硒農業?

“種植富硒玉米,玉米發酵後喂牛,看看能不能通過消化轉換這一生理機能讓牛肉裡含硒,從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富硒產品也對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新活力,也有益於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村民增壽”張雷威說。

十幾年堅守扶貧暖人心,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

給貧困戶介紹養牛合作社

意外之喜

陝北地區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千溝萬壑,由於地形原因,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低。在這次考察的過程中,張雷威還獲得了意外收穫。

在河北省方銳青貯機生產廠,一臺適合壩地和坡臺地生產的單行玉米收割青貯機,日收割20畝玉米。

對於原本就嚴重缺乏勞動力的李站村,如果有了這臺機器,就可以解放大量勞動力,節省人力,而且大部分貧困戶都年齡偏大,根本不適合高強度作業。

“老張跟我們說,玉米從根部向上數,到第三片葉子發黃的時候,就可以收割了。此時玉米粒成熟了,玉米秸稈的水分也多,這個時候才是玉米的最佳青貯期。”貧困戶馮有為沒想到,當了一輩子農民,居然在這方面都沒有老張專業。多年的駐村生活,讓張雷威成了“農業專家”。

十幾年堅守扶貧暖人心,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

去貧困戶家裡調研

村民挽留

十幾年如一日,漸漸地,讓張雷威已經忘卻自己已是花甲之年的人了,在駐村扶貧工作中,他算是年紀很大的了。

2017年,早已過了退休年齡的他,依然還堅守在扶貧一線,而作為派出單位國網榆林供電公司也打算選派新的扶貧幹部接替老張的工作。

得知這一消息,村裡全體貧困戶聯名寫信挽留張雷威,“老張就是我們的主心骨,他走了我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有些事情我們也不懂,就只能請教老張,為我們的事情他操了好多心,為我們跑東跑西的,這些我們都看在眼裡,他是真心實意為我們辦事。”李站村支部書記馮生成提起當年成立養牛合作社的事情,不禁為老張豎起大拇指。

雖然已過花甲之年,但張雷威並不認為自己可以退休了,李站村的扶貧工作還沒完成,我怎麼可以退休!

十幾年堅守扶貧暖人心,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

與山西晉中市扶貧協會胡俊來會長等人座談富硒肥種植開發功能性農產品的發展前景

堅守扶貧

2000年,四十歲出頭的張雷威正是幹事業的黃金年齡段,但他卻選擇了扶貧這條路,而這條路一走就是十九年。

如今,已年過六旬,依舊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我就是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善事,能幫老百姓把生活過好,我就很開心。”問起為什麼退休後自費搞扶貧時,張雷威說。

十幾年堅守扶貧暖人心,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

“我都為這事都哭過, 2006年,他在吳堡扶貧的時候,為村子裡修水窖的事跑前跑後,上溝下窪,把腿都摔骨折了三處,石膏打了才27天,就在我外出買菜時,偷偷的跑去了現場。我是勸也勸不住,罵上也不頂事,其實我是心疼他,都這把年紀了,既然退休了,就跟我在家帶孫子,可他非要繼續去扶貧”老伴無奈的說。

十幾年堅守扶貧暖人心,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

2018年統計核對合作社社員個人信息並收集照片以便製作股權證

十幾年來,張雷威的足跡遍佈榆林全市6個縣區、18個鄉鎮、56個自然村,幫助三萬四千多人脫貧。他從最開始的 “一村一品、一戶一策”、適度養殖,到後來的產業扶貧、現在的成立合作社、打造富硒生態村。

十幾年堅守扶貧暖人心,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

村民寫信挽留張雷威

“只要組織需要,群眾需要我,我就會一直扶貧下去。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張雷威說。

正是因為對扶貧工作的這份熱情,才讓張雷威撲下身子、沉下心來為貧困戶辦實事,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