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銘老師帶你瞭解低音提琴這個“大傢伙”

張師銘老師帶你瞭解低音提琴這個“大傢伙”

張師銘 中國愛樂樂團低音提琴演奏家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低音提琴聲部導師

小編:人們對低音提琴的學習都似乎存在誤區,認為學不好大提琴才來學習低音提琴,您怎麼看待?

張師銘老師:這確實是個很大的誤會,這就好像說交響樂團裡第二小提琴聲部的演奏者是演奏不好第一聲部。在樂團合奏中,各個樂器並不存在主、配角之分,大家在一個“單位”裡,每一個部門都很重要。現在國內的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樂團和重奏的訓練,這是我們以前比較欠缺的重要一環。我們要多引導孩子們學習多聲部的演奏,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培養他們對和諧美的追求。

所以,任何一門樂器都有學習演奏它的價值。大提琴拉不好,不要認為是大提琴不好拉,學低音提琴就會好。要多從學習方法上找原因,如果方法不夠科學合理,學習大提琴的經歷並不一定會成為學習低音提琴的優勢,反而可能因為錯誤的演奏習慣,使學習低音提琴的過程“錯上加錯”。


小編:低音提琴的琴絃在提琴家族中最粗,發音振動相對較難,您對於發音訓練的問題怎麼看待?

張師銘老師:是有一些額外的難度,最主要就是力度上的。演奏本身是一種運動,對於低音提琴這樣的大型樂器,我更加註重演奏者身體的運動能力,特別是身體的核心支撐力,這個我們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就應該培養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感知能力。要演奏這麼粗的琴絃,我們首先就需要盡力維持自己的身體平衡,讓身體核心部位足夠穩定,讓整個身體內部形成一條穩定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在演奏的任何時候都能幫助自己在運動中找尋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低音提琴的發音質量是關鍵,而保證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是身體發力的通暢。身體力量的協調運用,構成了我們的發力基礎,有了這個強大的底座,我們人體的體姿才能夠保持相對科學。試想,如果我們在拉琴的時候連站都站不穩,那勢必將造成肩頸肌肉緊張,導致身體不能平衡。運弓時肩部肌肉緊張,會使腰背力量無法通暢地從肩部傳遞到手臂,手臂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受到影響,甚至開始僵硬,對運弓技術反而起到了干擾阻礙的作用。這樣,非但不能用手臂的重力來作為拉動琴絃振動的動力,反而使得手臂額外的緊張,成為運弓的負擔。


小編:低音提琴在樂團中的作用?

張師銘老師:低音提琴常和大提琴通常在管弦樂團擔任演奏最深沉的低音聲部的重要角色。而且如果聽到非常低沉的絃樂器聲音,通常是低音提琴在演奏。我們通常在聽交響音樂的時候,經常不容易注意到低音提琴的發聲,但它雄厚的 低音無疑是多聲部音樂中強大力量的體現。實際上,低音提琴的聲音在對整個樂隊來說就是一層樓房的地基,如果沒有地基,樓房就會不穩定,不厚實,高音就會飄。

低音提琴一加入合奏中,則使整個合奏發出更充實的音響與立體的效果,因而成為管絃樂、室內樂、爵士樂等所有合奏種類的基礎。低音提琴比其他弓弦樂器更多地用撥奏,這一特點使得它除了在管絃樂隊中的扮演角色外也在歌舞樂隊和爵士樂隊中成為重要的節奏樂器。

而且,經常演奏交響樂的同學就知道,低音提琴不只是能演奏和聲的樂器,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響樂隊中演奏重要的旋律。如他在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開始時,低音提琴聲部演奏的宣敘調,有力地回絕了前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 還有聖·桑在他的《動物狂歡節》中,用低音提琴生動地塑造出笨重、莊嚴的大象形象 。


瞭解更多內容,請關注

微博:@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

微信:@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

抖音:@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

B站:@愛樂佳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