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健身,更需要有计划「纯干货」

大家好,我是Christy,今天是宅在家的第19天了,今天跟大家聊聊在家健身要不要制定训练计划呢。

我相信98%的人在家里都安置了有关健身的器械,小到一套哑铃,大到跑步机,椭圆机~但是这98%的人又有50%的人只有在打扫房间的时候才会碰到他们。

减肥,以及所有围绕身体开展的运动说到底都是一个人的战争,都是自己在和自己较量。不管是在健身房or 在家。

在家健身,更需要有计划「纯干货」

如今,各平台的健身直播,正呈现轰炸态势。在健身课表堪比高考,动作选择眼花缭乱的当下,制定一份健身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关乎节后减肥效率、跑跳能力维持,更在于避免「不练有负罪」的健身焦虑,以及「高功率输出」的生理透支。

居家健身计划较为直观,既体现在一次健身运动中,「做什么」的动作选择、「做几次」的容量控制、「做多久」的频率、时间规划,也包括长期的运动恢复、进阶提升。

在家健身,更需要一个计划。

倡导「动起来」是近期的全民话题,也延伸出自重抗阻、燃脂训练动作的多元教学。比如抖音平台内,一份臀部肌肥大教学,一篇俯卧撑练胸教程,都是观看数较高的健身科普内容。

但是,在碎片化信息的影响下,如何避免「一周7天练臀、每日俯卧撑力竭」,所导致的无成效、有损伤,值得被更多人关注

肌肉无增长事小,而过量运动导致的生理、心理损耗,不可被忽视。

这也延伸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制定一份居家健身计划。

首先,在一次居家健身运动中, 可使用FITT(Frequency、Intensity、Time、Type)原则,根据频率、强度、动作、时间这四元素,进行合理分配。

在家健身,更需要有计划「纯干货」

FITT 原则

  1. 动作

目前,线上直播更多采取耗能式训练,可根据关节承受能力,选择低、高冲击动作。比如,随时都有一只脚保持与地面接触,是较为典型的低冲击动作,至于有双脚同时离地的高冲击动作,需要自我评估后参与。

除此以外,在家中模拟健身房抗阻动作,是更多健身爱好者在疫情期的诉求。以「蹲、推、拉」动作,划分一周3天的训练,是值得尝试的方案。

  1. 强度

关于强度的评估方式,较直观的有心率统计,比如和HIIT高强度间歇「对立」的LISS低强度稳态运动,运动心率区间一般为最大心率50-65%。较为流行的最大心率计算公式为:最大心率=220-实际年龄。

如果不具备硬件条件,也可凭「自我感觉」判断强度。

RPE自我运动强度感觉量表,通常能感知举铁,甚至跑步运动状态的疲劳度,在有氧运动中有特别的6-20级分布,从代表着「不费力」到「筋疲力尽」,而将自我感知对应的数值乘10,则和实时运动心率将为贴近。

在家健身,更需要有计划「纯干货」

RPE自我运动强度感觉量表

  1. 时间

时间体现在两方面,即运动休息间隔和运动总时长。

比如循环训练模式中,可采取运动-休息时间1:1的形式,以发展心血管功能为主。同样,疫情期间适用的低强度稳态训练Liss一般持续时间为30-45分钟。

  1. 频率

频率在居家健身场景,可理解为「一周练几次」。仅以抗阻训练超量恢复48小时的恢复周期来考虑,一周3-4次健身,或许是当下居家健身的合理区间。

其次,从长线训练角度来说,制定长期计划,也可纳入一部分健身爱好者的居家健身方案中。

虽然无法在家中,实现传统健身房内「几片杠铃片」的量化进阶。但是,在训练容量、组次休息减少,以及动作难度上进行递增,是维持肌肉量、运动表现的可取方式。

至于说如何不落下「举铁」。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动作迁移,是除了购买哑铃外,值得尝试的方案。

今天大家练了吗? 别再葛优瘫了~快快制定计划,练起来吧~

拜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