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本質是“學會抵抗”,動機是影響一個人表現最底層的原因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高三面對高考的時候,有人可以辦到每天高效學習12個小時。

大學準備研究生考試的時候,有人可以靠著驚人的自律能力,連續學習6個小時候不間斷。

學生時期,我們的自律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養成的。

但是為什麼越長大,人就變得越來越不自律了?

自律的本質是“學會抵抗”,動機是影響一個人表現最底層的原因

我的身邊有這樣一個案例,這位朋友在讀書期間表現十分優秀,一方面是夠得著的學習資源很豐富,另一方面是因為他有著超乎常人的自律能力。

例如,前一天他訂好了學習的計劃,當天晚上就接到了朋友的來電,邀請他去參加某朋友生日會的遊輪party,這是他期待了一個月的聚會,但是他第二天還是坐在了圖書館,啃著晦澀難懂的書籍。

有人告訴他,學習計劃可以改,但是自己期待那麼久的party機會難得,應該去的。

他只是搖搖頭說:“計劃當然可以改,但是今天我只要放縱這一次,今後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自律了。”

自律的本質是“學會抵抗”,動機是影響一個人表現最底層的原因

與此大相徑庭的還有這樣一個人,在職場摸爬滾打五年多了,此人的人生理念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無論做了任何計劃,只要臨了發生了他認為更重要的事情,計劃永遠都在變化中。

有些人會說,這樣的人計劃性強,變動能力突出。然而關鍵是,除了玩,他任何事都做不好,身邊朋友成家立業,發家致富的時候,他還在喝西北風。

有一天此人喝醉了,大哭大叫——後悔養成了不自律的壞習慣,現在改也改不了。

他的情況就像王小波所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這兩個案例讓我思考了很久,原來自律是一個“程度副詞”。

自律能力的強弱,會在漫長的形成和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受到影響。換言之,在時間長河中,我們一旦開始了不自律,之後想要糾正過來,會非常的困難。

有時候我們以為的自由,並非是真的。

正如自由英國政論家彌爾頓曾說過的那樣,有邊界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如此看來,自律就是我們最大程度的自由。

但是怎麼做才能變得自律呢?

自律的本質是“學會抵抗”,動機是影響一個人表現最底層的原因

Self-discipline is about learning into resistance.Taking action in spite of how you feel. Living a life by design, not by default. But most importantly, it's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your thoughts, not your feelings.——Sam Thomas Davies

自律就是學會抵抗。不管你感覺如何,都要採取行動。有計劃地生活,而不是默認地生活。但最重要的是,它是根據你的想法而不是感覺來行動的。——山姆·托馬斯·戴維斯

首先我們要明白,自律意味著自我控制,在沒有外界監督和要求下,自己要求和約束自己。

我們想要擁有自律的人生,那勢必要明白“自律就是學會抵抗”這句話的意義。

自律的本質是“學會抵抗”,動機是影響一個人表現最底層的原因

抵抗懶散,制定計劃

麥克利蘭提出的著名成就動機理論中,有一個能力冰山模型,他認為“動機”是影響一個人表現最底層的原因。

由此可見,樹立一個自己的目標,是所有行為中最關鍵的步驟。根據這個目標,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並且想辦法把這個計劃具體化、量化。

任何沒有細節的計劃,都是空頭支票,只會賜人白歡喜一場。

時間分區

在計劃制定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每天實施。這也就牽扯到了時間管理的問題。

把24小時分成相應的工作板塊,再把自己的計劃一個個鑲嵌到時間工作板塊中。

例如,早上七點至八點期間起床、洗漱、吃早飯;八點至十二點學習特定的學科,或者做特定的工作。以此分區進行計劃的實施,能夠在合理利用時間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工作和學習效率。

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一定要給自己設立一個“最遲底線”——幾點前必須做完哪些事情。為了更好的督促自己完成任務,可以適當予以懲罰獎勵機制。

自律的本質是“學會抵抗”,動機是影響一個人表現最底層的原因

集中注意力,避免不必要的打擾

對於一些一開始自控力就比較弱的人來說,外邊一點風吹草動自己心裡就洶湧澎湃,按捺不住自己的內心。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在一開始就杜絕一些不必要的打擾。

比如,患有嚴重的手機依賴症,在學習或工作時,就開啟相應的待機“模式”,譬如直接斷網,或用非智能機暫代,又或者下載特定的手機軟件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和途徑等。

為了減少誘惑的影響,可以試試“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狀態——適當的自我閉關有利於注意力的集中,同時提高自我管控能力。

自律的本質是“學會抵抗”,動機是影響一個人表現最底層的原因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和快樂,但只有真正自由的幸福和快樂才算目標最大化。

正如康德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但願你我都是能夠主宰自己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Areopagitica》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