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交給誰?

粵湛澳貨運搬家速運濤濤


20年前,我剛走上工作崗位,常有家長把孩子領到我身邊,看著我說:老師,這孩子就交給你了!眼睛裡有著無限的虔誠和莊重。那時的我雖然也還有著年青人的冒失和懵懂,但一聽到這樣的話語,一種莫名的責任感就騰騰騰地升起來了。如今,時過境遷,雖然我們也還能聽到這樣的話語,但言辭之中已經沒有了當年家長對教師或者說對學校教育的信奉和尊崇,多了一層客套和奉承。

我們必須承認,世人對教育不再是那樣盲目仰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視甚至俯視的態度,或者說漸趨理性,家長漸漸要求和教師的關係變得平等。然而,只要我們仔細審視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更多家長要求的只是一種結局的平等,卻沒有積極主動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去。

從把孩子送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家長就甘心退居二線,在對教育沒有絲毫瞭解的情況下就與教師發生了聯繫。這時,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能培養成怎樣的人,如何培養成心裡所期待的那樣人,等等,作為家長,內心深處是如此渴望交給能夠掌控全局的教師。至於教師傳播何種觀念,採取何種方式,經過怎樣的過程,只能是誠惶誠恐、不打折扣地一一遵從,而自己對其中的教育過程一無所知。

常常見到的情況是,許多孩子不配合家長的管教,都會遭到諸如“我和老師說”“這是老師佈置的”之類的恐嚇。此時此刻,其實談不上任何的教育平等,教師處於絕對控制的地位,不僅僅是在知識和教育方法上,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學生和家長都處在屈從的地位。

一旦家長對教育一無所知,把權利完全交給教師時,從心理上也把責任交給老師,從而獲得了暫時的解脫和輕鬆。可是有一天,當家長髮現孩子各個方面都沒有達到他們的心理期待時,教師和學校在家長心目中的形象就會轟然倒塌,他們固執又偏執地認為,學校和老師沒有兌現他們的“諾言”,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於是乎,一種對教師的怨懟甚至仇恨情緒油然而生。我們常常聽到的聲音是:悔不該當初進這XX學校,某某害了我的孩子,等等。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孩子的教育出了偏差,作為家長,為什麼會渾然不覺?

把孩子的教育交給誰?除掉老師,還有家長和孩子自己呢!

可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應該去承擔的那份責任,他們對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教育常識都不願去了解,這必然導致自己不能與教師形成平等的對話。其實,教育原本就是一些具體的行為,並不高深,其關鍵在於能否積極地研究和不懈地踐行。現在的家長,基本都接受過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應該說對學校的教育方式和過程並不陌生,要想了解今天學校的教育現狀也並不困難。一個有智慧的家長就在於他能主動介入,在整個過程中都與教師處於平等地位去對話和溝通,與教師一道並肩作戰,這樣的教育即使出現偏差,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求助教師的;更何況,在眼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如果一個教師的眼中只有分數的話,這樣的教師並不一定比我們的家長高明。

如果孩子期末考試數學沒有考好,老師對家長說:我覺得孩子的數學能力有欠缺,需要給孩子另外補課。而此時這個孩子才上小學一年級。作為家長,稍有教育常識的話,就不會慌張,甚至根本就不應該在意。但在這時候,家長就應該擔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重新去考量、評估和肯定我們的孩子。

如果孩子對老師說,我的語文成績一直不好,從小學到高中都是。老師說,跟我來吧,沒問題。於是乎,從週一到週日,從寒假到暑假,就有了做不完的試題,打印,複印,報紙,試卷,無窮無盡。作為家長,如果我們學習過基本的教育理念,你應該明白,這不是學好語文的法子。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沒有讓孩子喜歡上閱讀,並養成寫作的良好習慣,這個老師的做法就很讓人擔心。

如果一個小學生的作業就要做到夜裡一兩點的話,這個學校的教育方法就值得商榷;如果孩子連續兩天沒有到學校上課,都沒有收到老師的反饋,不是學校管理出了問題,就是這個家長實在不值得教師來聯繫;如果一個教師和家長談論的話題只剩下成績時,問題其實已經非常嚴重。

就以成績來說吧,孩子的考試成績有波動,很正常。可能是這一段時間學習狀態比較糟糕,也可能就是考試的瞬間大腦暫時“短路”,甚至可能是考試的內容與階段所學的內容完全無關,一切都有可能。我們做過學生,都經歷過,但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家長要求我們的孩子一定要做常勝將軍,百戰百勝呢?更何況,今天學校的考試是如此頻繁。

如今我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已經大大拓展,在網絡上甚至有一些專門的網站對孩子在不同時期所出現的問題有著專門的討論、分析,都能讓我們從中借鑑。作為家長,只要我們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和情感與孩子相處,發現問題,我們完全可以運用自己所能控制的力量,和教師一起面對孩子的教育。可很多家長還是習慣於從教師那裡獲取孩子的相關信息,而對於如何去分析這些信息,依然茫然無助,彷彿關不我的事。有些家長甚至還認為,孩子送進了學校,教師才應該擔負起教育的全部責任。

最後,我還要說,對於一個教師來說,一個孩子可能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可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一個孩子可能就是他們的全部。


滄海網絡科技


針對這個問題,可能有多方面的回答。我個人認為,孩子的人格教育由父母承擔,老師教孩子文化知識。而孩子文化學習的好壞直接受家長觀念和習慣的影響。因此,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一個人一生要經歷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化教育,而家庭教育伴隨著孩子始終。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把成千上萬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軟件逐條按裝完畢,孩子在今後的學校生活還是走上工作崗位,或者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才會用這些軟件,可以說無不呈現著父母對他的影響。也就是說孩子對待社會的態度,就是父母對待孩子態度的翻版。因此,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從始至終的負起責任,來不得半點懈怠!


樹原王康


濤濤朋友您好!非常高興和您一起討論問題!

孩子是家庭,也是社會,祖國的未來,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有什麼樣的教育就可能有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結果。所以說孩子能夠接觸到的任何人,任何機構都對孩子的教育負有責任。比如家庭,學校,社會機構等等,都應該切實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在一個家庭裡邊,不論識父親母親,不論是祖父祖母,包括兄弟姐妹,都有責任教育孩子,絕對不是哪一方哪一個人的義務。

個人的粗淺認識,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