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三遊漳州

核心提示

  徐霞客是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在公元1628年到1633年期間,他先後3次踏足漳州,考察地理,尋訪友人,感受漳州的風土人情。在漳期間,他拜訪了黃道周、林釬、何楷、張燮、李宓等一眾漳州名人,還在遊記中留下了不少與漳州有關的記錄。392年前的今天,徐霞客第一次到訪漳州。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本報整理了他馳騖萬里的行程中,身歷步履閩南大地的歷史片段,並採訪專家學者,勾畫出這位“東方遊聖”的“漳州印象”,以饗讀者。


徐霞客三遊漳州


徐霞客三遊漳州


  漳州山水 霞客行

  明朝萬曆十四年(1587年),一個名叫徐弘祖的男孩出生於江蘇江陰詩書世家。400多年來,因為一部60多萬字的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人們記住了這個名字。一介平民徐霞客被公認為“驢友”的祖師爺,窮其一生,用足跡丈量了大半個中國,終成千古“遊聖”。

  徐霞客不避風霜雨雪,不懼豺狼虎豹,三次遇盜,數次絕糧,幾次險些喪命……雖經歷困難重重,卻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毛澤東曾發出感嘆:“我很想學徐霞客。”《徐霞客遊記》開篇日5月19日,於201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旅遊日”。數百年來,徐霞客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全國乃至世界得到傳承和發揚。

  他三次遊歷福建漳州,其時間和路線是這樣的:

  第一次,崇禎元年(1628年)仲春,“發興為閩廣遊”。四月初一日,經漳平縣,入寧洋溪,下華崶舟,首次行屐漳州。初二日,抵華崶,考察九龍江北溪。初三日,登嶺,十里至嶺巔。又舟行八十里,至西溪,過江東渡,西南陸行三十里,即漳郡。初四日,輿行二十里,入漳之北門。訪叔司理,則署印南靖,去郡三十里。遂雨中出南門,下夜船往南靖。初五日,曉始達南靖,以溯流迂曲也。溪自南平來,至南靖六十里,勢與西溪同其浩蕩,經漳郡南門,亦至海澄入海……

  第二次,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初二日入福建浦城。十七日,下舟達華崶,歷險考察北溪華安段溪南、溪北之危石險灘。十九日,抵漳州司理署。

  第三次,崇禎六年(1633年),與黃道周同遊平和大峰山(即靈通巖),赴黃道周家鄉銅山(今東山縣銅陵)。

  ☉本報記者 蘇水梅 整理


徐霞客三遊漳州


  徐霞客漳州遊記

  第一次到漳:1628年

  崇禎改元戊辰之仲春,發興為閩、廣遊。二十日,始成行。三月十一日,抵江山之青湖,為入閩登陸道。十五里,出石門街,與江郎為面,如故人再晤。十五里,至峽口,已暮。又行十五里,宿于山坑。

  ……

  初二日下華崶舟。行數里,山勢複合,重灘疊溜,若建溪之太平、黯淡者,不勝數也。六十里,抵華崶,北溪至此皆從石脊懸瀉,舟楫不能過,遂舍舟逾嶺。凡水惟濫觴之始,不能浮槎,若既通,而下流反阻者,止黃河之三門集津,舟不能上下。然漢、唐挽漕,纜跡猶存;未若華崶,自古及今,竟無問津之時。擬沿流窮其險處,而居人惟知逾嶺,無能為導。

  初三日登嶺,十里至嶺巔,則溪水復自西來,下循山麓,俯瞰只一衣帶水耳。又五里,則然直下,又二里,抵溪。舟行八十里,至西溪。西南陸行三十里,即漳郡;順流東南二十里,為江東渡,乃興泉東來驛道也;又順流六十里,則出海澄入海焉。

  初四日輿行二十里,入漳之北門。訪叔司理,則署印南靖,去郡三十里。遂雨中出南門,下夜船往南靖。

  初五日曉始達南靖,以溯流迂曲也。溪自南平來,至南靖六十里,勢與西溪同其浩蕩,經漳郡南門,亦至海澄入海。不知漳之得名,兩溪誰執牛耳也?

  第二次到漳:1630年

  庚午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餘擬是年暫止遊屐,而漳南之使絡繹於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於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啟行。二十一日至武林。二十四日渡錢唐,波平不縠,如履平地。二十八日至龍游,覓得青湖舟,去衢尚二十里,泊於樟樹潭。

  ……

  十七日下舟達華崶。

  十八日上午始抵陸。漸登山阪,溪從右去,以灘高石阻,舟不能前也。十里,過山麓,又五里,跨華崶絕頂,溪從其下折而西去。遙望西數里外,灘石重疊,水勢騰激,至有一灘純石中斷而不見水者,此峽中最險處。自念前以雨阻不能達,今奈何交臂失之?乃北下三里,得村一塢,以為去溪不遠。沿塢西行裡許,欲臨溪,不得路,始從蔗畦中下。蔗窮,又有蔓植者,花如豆,細莢未成。復踐蔓行,土流沙削不受履,方藉蔓為級,未幾蔓窮,皆荊棘藤刺,叢不能入。初側身投足,不辨高下,時時陷石坎,掛樹杪。既忽得一橫溪,大道沿之。西三里,瞰溪咫尺,灘聲震耳,謂前所望中斷之險,必當其處。時大道直西去,通吳鎮、羅埠。覓下溪之路,久不得,見一小路伏叢棘中,乃匍匐就之。初猶有路影,未幾下皆積葉,高尺許,蛛網翳之;上則棘莽蒙密,鉤發懸股,百計難脫;比脫,則懸澗注溪,危石疊嵌而下。石皆累空間,登其上,始復見溪,而石不受足,轉墮深莽。餘計不得前,乃即從澗水中攀石踐流,遂抵溪石上。其石大如百間屋,側立溪南,溪北復有崩崖壅水。水既南避巨石,北激崩塊,衝搗莫容,躍隙而下,下即升降懸絕,倒湧逆卷,崖為之傾,舟安得通也?踞大石坐,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望前溪西去,一瀉之勢,險無逾此。久之,溯大溪,踐亂石,山轉處溪田層綴,從之,始得路。循而西轉,過所踞溪石二里許,灘聲復沸如前,則又一危磯也。西二里,得小路,隨山脊直瞰溪而下,始見前不可下之灘,即在其上流,而嶺頭所望純石中斷之灘,即在其下流。此嘴中懸兩灘間,非至此,則兩灘幾有遁形矣。逾嶺下舟。明日,抵漳州司理署。

  摘自《徐霞客遊記》 (中華書局2015年5月版)

  《晴山堂法帖》賞析


徐霞客三遊漳州


  何楷,字元子,號黃如。漳州鎮海衛(今福建龍海市隆教鄉鎮海)人。他是黃道周的姻親,明代天啟五年進士。


徐霞客三遊漳州


張燮(1574-1640),字紹和,號汰沃、石廬主人、海濱逸史等,福建龍溪人,《東西洋考》作者。此帖由張燮作詩,明代著名書法家李宓書寫。


徐霞客三遊漳州


林釬,字實甫,號鶴臺。福建龍溪西坑洞口社人,明朝萬曆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林釬與魏黨決裂後返漳,在永豐溪畔擇地興建“閣老樓”。


徐霞客三遊漳州


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世人尊稱石齋先生。為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晴山堂法帖》是我國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為慶祝母親八十大壽匯刻的。在該帖中,有不少漳州名士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徐霞客與當時漳州文化名人密切交往的見證,現摘錄部分碑帖,以饗讀者。

  “東方遊聖”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徐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省江陰市)人。

  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徐霞客開始遊歷名川大山。他從浙江寧海出發,以三十多年時間,東渡普陀,北歷燕翼,南涉閩粵,西北直攀太華之巔,西南遠達雲貴邊陲,足跡及於當時十四省,開創了我國地理學上實地考察自然,系統地觀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他那60餘萬字的《徐霞客遊記》,是後人研究中國山川地貌、探尋明代社會歷史、啟迪人們開拓旅遊事業的寶貴財富。1641年春天,徐霞客在江陰家裡逝世。大約280年後,作為文化偶像,徐霞客被人們樹立起來,成為一種精神品質和知識水準的代表,被尊敬、討論,至今不絕。

  徐霞客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家族中,但是家族在他父親那一代就已經開始中落。徐霞客從小不喜歡讀四書五經,只喜歡讀各種奇書,比如輿地志、山海圖經等。所以十五歲參加科舉考試,不出意料地落榜了。

  在徐霞客18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已年過花甲,他打算在家裡好好孝順她。可是母親卻鼓勵他出門旅行,說男兒志在四方。母親精於紡織,她織出的布匹能賣出絲綢的價格,還帶領家中女僕開起了手工作坊。22歲那年,戴著母親親手縫製的帽子,他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出遊。

  徐霞客從二十二歲開始外出遊覽祖國大好山河,一直到他五十四歲去世,從1607年開始,直到去世那年(1641年),這三十幾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遊覽中度過,他的足跡遍及北京、福建、陝西等多個省份。據統計,徐霞客共考察記錄了地貌類型61種、水體類型24種、動植物170多種、名山1259座、巖洞溶洞540多個。“一切水陸中可驚可訝者,先生以身歷之,後人以心會之。”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徐霞客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著名學者張其昀輯成《地理學家徐霞客》(商務印書館1948年出版),此書曾引起李約瑟的注意,或受其影響,李約瑟後來講了這樣的話:“他(霞客)的遊記讀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在今天,徐學的內容已經遠遠超出了地理科學的範疇,人們已經更多地注重徐霞客的高尚人格和治學精神。

  ☉本報記者 蘇水梅 整理

  (文字參考2011年5月23日《光明日報》中《遊聖徐霞客》一文)

  漳州人文 霞客情

  徐霞客與黃道周

  徐霞客一生酷愛遊覽山川、考察地形地貌,曾三次遊福建漳州,與明末文化鉅子黃道周相知相契,結下深厚的友誼。二人之間深厚情誼源於他們相似的志趣、性格和學風。徐霞客曾這樣評價黃道周:“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初,徐霞客“萬里造膝”,專程從江陰赴漳尋訪黃道周。他由漳平入華安,考察九龍江北溪源頭及流向,抵漳州府後即赴南靖考察九龍江西溪,而後到漳浦綏安拜會黃道周。

  是年2月20日,徐霞客從家鄉出發到福建漳州。因徐霞客打算遊閩,專程登門造訪黃道周。當時,黃道周因父親病故,“辭官請告歸裡”,營葬父墓,守孝在墓地。徐霞客到墓地相訪。見到這位素不相識的異地來客,問之是徐霞客,黃道周非常感激。他早就盼望與徐霞客相會,因此特別高興。一揖登堂,便相傾倒,置酒對飲,敞開心扉,通宵達旦。惺惺相惜的兩個人一見如故,因當時,黃道周正適“方墓下時,有筆墨之戒”,所以許諾日後要贈徐霞客長詩一首。

  崇禎三年(1630年)二月,黃道周守孝期滿,復官進京。他從福建漳州起身,由水路坐船出發,途經常州橫林,上岸登門拜訪好友鄭鄤。在鄭鄤府上,他倆盛讚徐霞客。黃道周走後,徐霞客來拜訪鄭鄤,得知這一消息,立即僱小船追趕。結果追上了,與黃道周在丹陽道上相會。二人相互酬唱,黃道周信守二年前的許諾,乘酒興提筆賦寫《七言古一首贈霞客》。後二人且談且飲,到鎮江一起登岸,同遊金山、焦山。同年八月,徐霞客再次赴漳。十六日,徐霞客抵達龍溪縣華崶(今華安縣城關)。十八日,徐霞客舍舟登陸,盤山越嶺,實地詳細地勘察九龍江北溪從華崶至漳州府治的流水地貌。後來,黃道周用“乃欲搜剔窮真靈,不畏巉巖不避死”評價徐霞客為求真知而置生死於度外的頑強精神。

  崇禎四年(1631年),“黃道周因疏救錢龍錫事降三級調用,上疏請求歸休。”崇禎五年正月黃道周以上疏得罪,被斥為民。黃道周“二月掛冠出都門,至南京,西遊黃山、白嶽、九華、匡廬諸勝”。七月歸途中,黃道周與徐霞客相會,一起重遊鎮江金山、焦山,後又同遊太湖,直至冬季黃道周返回漳浦。

  據學者徐達會考證,崇禎六年(1633年),徐霞客北遊五臺、恆山後,專程赴福建平和縣大峰山及漳州東南的丹霞洞與黃道周晤敘。在敘談中,他倆賦詞唱和。黃道周賦詩贈徐霞客,在徐霞客臨別之前,黃道周寫《五言古風四首》相送。同時還贈徐霞客詩:《分閹十六韻》《七言絕句十首》。

  《五言古風四首》跋雲:“右四章,百韻,千字,值徐振之行,潦草成篇,聊存遠證。幸為藏拙,並以覆醬,不作燈紙也。癸酉(崇禎六年)長秋,丹霞僑次,弟黃道周書。”

  今天的人們從黃道周贈詩和跋、引的內容,很容易看出徐霞客與黃道周二人友誼非常深厚,他們因共同的政治見解,進一步結成知音,成為知己,友誼牢不可破,如同一人。

  之後,徐霞客在漳州與黃道周、蔡玉卿夫婦聚首,然後南行百里遊平和大峰山(即靈通山),後又到黃道周的家鄉銅陵遊玩。

  徐霞客第三次到漳州拜訪黃道周時,還專門帶來《徐霞客遊記》手稿,讓黃道周夫婦共享其旅遊考察的樂趣。黃道周夫人蔡玉卿也賦詩二首,詩中寫道: “快把奇書遊記讀,頓如甘露豁心胸。”

  崇禎十三年(1640年)黃道周因遭誣陷入獄,徐霞客已因長途跋涉癱瘓在床,聽聞黃道周的遭遇後,命長子帶上棉衣去京師探監,聽兒子回來報告黃道周在獄中的磨難,徐霞客竟“據床浩嘆,不食而卒”,其情其義,感人肺腑。黃道周同樣重情重義,出獄後,聞徐霞客為他鬱憤而亡,親自來到徐霞客墓前憑弔,並稱徐霞客是自己“死生不易,割肝相示者”。

  徐霞客與黃道周二人的友誼確實是生死不易。真是“英雄惜英雄”,人世間如此高貴的品格和深厚的友誼,值得欽佩,值得學習。 ☉本報記者 蘇水梅

  觀點


徐霞客三遊漳州


  徐霞客旅遊文化資源是漳州一寶——訪徐霞客研究資深學者陳鏡清

  自國務院確定以現存的《徐霞客遊記》開篇日為中國旅遊日以來,全國幾十個徐霞客行屐所及城市紛紛打造徐霞客旅遊文化品牌,推進旅遊文化與經濟發展。徐霞客三遊漳州,是其旅遊文化積澱豐富的地方之一。徐霞客旅遊文化資源是助力漳州旅遊發展的一寶,是漳州彰顯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的軟實力。為此,記者專程登門拜訪中國徐霞客研究會資深學者,聊聊徐霞客與漳州,談談漳州應如何保護開發漳州徐霞客旅遊文化資源。

  陳鏡清不僅是高級記者、老報人,而且是中國老教授協會會員,多年來問學廣泛,尚實求是,筆耕不輟,在旅遊文化創意和茶文化研究有所造詣。他自1983年起就沉迷《徐霞客遊記》研究,踽踽獨行幾十年,樂此不疲。談起徐霞客,陳鏡清眼睛閃爍著光芒,充滿敬仰之情。當記者在他坐擁的書城中,問及疑惑之處,他便起身在一疊疊藏書中準確找到能夠解疑的那一本,耐心而生動地為記者解答。

  徐霞客被後人尊稱為“遊聖”,是傑出的旅行家、地理學家,他用三十餘年的時間馳騁華夏大地,足跡遍佈現今近二十個省(區)市。徐霞客尊重科學、敢於破除迷信,是將旅遊有機地與科學考察融為一體的先驅者,將科學精神貫穿於旅遊之中。陳鏡清認為,徐霞客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具有無比寶貴的價值,徐霞客的精神內涵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家國及人文情懷,嚴謹的求真精神和科學探索精神,勇於吃苦並勇於向困難挑戰,高度的審美觀照。

  在徐霞客一生旅遊和地理考察生涯中,一個城市接連到過三次,足跡遍佈全市多數縣區,只有漳州。陳鏡清介紹,徐霞客曾於明朝崇禎元年、崇禎三年、崇禎六年三次來到漳州,到過薌城、南靖、漳浦、華安、平和、東山等地旅遊考察,在《閩遊日記》裡記錄了許多當時的所見所感。三次赴漳的原因主要是要觀山察水,探究九龍江源流,考察閩粵山川民風社情,並訪親交友,尋求“視世同懷者”。此外,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吸引著他,那便是黃道周、林釬、張燮、李宓、何楷、劉完公等漳州大名士、大學者。陳鏡清介紹,徐霞客與黃道周情誼深厚,第三次專程來漳州拜訪黃道周時,兩人在漳州尋山訪水、吟詩作賦,兩人的友誼逐漸成為一段佳話。

  徐霞客三次來到漳州,足跡所至形成了“徐霞客漳州旅遊線路”,為漳州留下了閃耀的印跡,是我市寶貴的旅遊資源,陳鏡清認為,保護、修復與管理“徐霞客漳州旅遊線路”迫在眉睫。加以保護之後,建議我市做好旅遊開發,充分挖掘路線背後的文化內涵,打造好徐霞客旅遊文化品牌,弘揚徐霞客精神。同時,我市可以抓住時機、主動作為,籌備參與申報“世界線性文化遺產”活動,以此更好地宣傳徐霞客文化、中國文化。國家旅遊局早已組織“徐霞客遊線”沿線各地市聯合籌備參與申報世界線性文化遺產,願漳州不失去此良機。

  ☉本報記者俞映雲


徐霞客三遊漳州


  漳州市文化和旅遊研究中心主任、閩南師範大學副教授李彬

  深度挖掘徐霞客遊歷漳州文化

  作為有13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漳州的文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近年來,漳州以打造“花樣漳州”旅遊品牌為主線。徐霞客遊漳州的歷史文化之前並未受到重視,旅遊開發不足。通過對該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開發“旅遊+文化”“旅遊+遊學”“旅遊+養生”等系列的文旅融合線路,可豐富漳州旅遊的產品線,打造獨特的文旅融合品牌。

  首先,建議漳州積極參與徐霞客遊線申遺工作,對徐霞客三入漳州所涉及的歷史文獻進行深度挖掘。其次,開展徐霞客旅遊標誌地的認證工作,將其遊覽的景點重新挖掘並形成完整的旅遊線路。第三,積極推動對徐霞客遊歷路線標誌地的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針對不同的目標群體(學生、老人、戶外愛好者)等,與徐霞客旅遊標誌地的自然文化資源稟賦相結合,開發系列旅遊線路,構建“吃、住、行、遊、購、娛”的旅遊產品體系,通過旅遊提高該線路的知名度,讓徐霞客遊歷漳州的文化得到深度挖掘。

  ☉本報記者張晗整理


徐霞客三遊漳州


  中國作協會員、福建省文學院簽約作家何也

  遊記描寫漳州的文字生動傳神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旅遊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座耀眼的里程碑。把《徐霞客遊記》開篇日5月19日定為“中國旅遊日”,是因為作者徐霞客是中國旅遊日標誌人物。

  為什麼是徐霞客而非孔夫子、秦始皇、漢武帝或李白?歷史上許多名人都有過豐富的遊歷,足跡遍佈各地,但他們的行旅是朝著某個目的去的,而非徐霞客那樣一位純粹的旅遊家。徐霞客一生都在旅遊,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其次他是帶著豐厚的文化儲備在旅遊的,他在遊歷一個地方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盡其所能查閱、收集各種資料,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吃透與該地相關地理人文、風土人情,所到之處探幽尋秘,記下的遊記精準獨到,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為尋常所不能;再一個是他既傾情地理山川之形勝,更傾情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上,他幾次踏尋漳州大地,都跟當時漳州的幾個文化名人有關。

  今天我們能從《徐霞客遊記》讀到描寫漳州的文字。這些文字生動傳神地描繪了平和、華安、南靖等地山水名勝、風俗民情,讓今人遊至這些地方,由此及彼所引發的內涵就會大不一樣。

來源:漳州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