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被这句逻辑不通的屁话吓唬了多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就被这句话吓唬,貌似挺有道理的样子。周围的人都对我念叨,念得我信以为真。结果我成了劳动小能手,说话的人成了班长和学委。

野生的“名言”。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被这句逻辑不通的屁话吓唬了多久?

正在“扫一屋”的小朋友

这句话其实是野生的,爹妈都不知道是谁。但是很多人都觉得是教训陈蕃的薛勤说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句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很多人知道陈蕃,是因为这句。陈蕃干到太傅,基本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他并不是“扫地小能手”。况且,薛勤也没这么说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后汉书·陈蕃传》)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被这句逻辑不通的屁话吓唬了多久?

陈蕃(戏曲形象)

大家请上眼,薛勤虽然是长辈,可没说过这样过分的屁话。他只是提了个建议,我来你家,你是不是简单拾掇一下,好歹我也是个客人,礼貌一下还是应该的吧。

那会不会是别人说的?清代陕西巡抚刘蓉,他爸爸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久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家国天下为?”顾谓童子取土平之。嗣复起,旋履其,蹴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习说》清 刘蓉)

老刘虽然说了,但是干活的是童子,刘蓉并没有干活。也就是说刘蓉当上巡抚,和扫一屋没有半毛钱关系。不扫一屋,并不耽误扫天下。

这句从来就没有应验的话,怎么就成了“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这句话却莫名其妙的成了“真理”,大家广而用之,并没有感觉到其中的问题。

扫屋,整理家庭卫生。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每个人都挺忙,从小朋友到老年人,都有自己的活儿干。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儿需要做,各人有各人爱好,按着自己的兴趣去做事儿,会更容易成功。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从“扫一屋”开始。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从自身品德做起。而不是“扫一屋”。

扫一屋做得好,而又能扫天下的人应该是有的。但二者之间应该没有因果关系或者前后顺序。人为的把“扫一屋”和“扫天下”确定成这种关系,还能广泛传播,这是思考的缺失,是盲从和懒惰。

杨朱的回怼。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被这句逻辑不通的屁话吓唬了多久?

杨朱—战国

杨朱是战国时代的人。这句话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就算是清代吧。杨朱按说和这句话扯不上关系。可是他也遇到过这样灌毒鸡汤的人。类似的话是梁王说的。看他是怎么回怼的。

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对曰:"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前矣。且臣闻之: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列子·杨朱》)

梁王说你媳妇都管不了,地里的活儿也干不了,还腆着脸跟我谈天下?杨朱的大致意思就是“术业有专攻”。尧干不了放羊的活儿,放羊的也干不了尧的活儿。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最后的废话。

既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还有人大肆宣传呢?或许有利益纠葛吧。以前的时候经常搞卫生,总钻风们经常引用这一句话。后来据小道消息,这是刚刚上任的某长,下车伊始就要查卫生,说是窥斑见豹。其实他只会窥斑,并不懂豹的。据说他们心旷神怡了,就能平步青云了。这样一来,这句话又确实是真理了:我们天天扫一屋,他们就可以横扫天下了。

多学习,多实践;擦亮双眼,自己鉴别。自己去鉴别是不是真理,不被别人左右,做个有心人。陈云说: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说得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