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力勞工史: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移民如何成為勞工?

19世紀初,雖然有少數亞洲移民在美國開始形成社區,但南亞和清朝到達拉丁美洲的移民規模卻要龐大得多。1838年—1917年,超過41.9萬名南亞人作為"苦力勞工"或契約勞工去往英屬圭亞那(Guiana)、特立尼達(Trinidad)和牙買加(Jamaica)的西印度種植園。

1847年—1874年,大約14萬名清朝男性移民進入古巴;1849年—1874年,有9萬人去了秘魯。在所有這些地方,他們都從事著艱辛痛苦的體力勞動。

苦力勞工史: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移民如何成為勞工?

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

1802年,種植園主開始嘗試將清朝的契約勞工帶到自己的海外殖民地。當年,有91名清朝男性移民抵達特立尼達。1810年,幾百名清朝茶農被葡萄牙人帶到巴西。在1810年到1874年之間,大約有2947名清朝人被帶到巴西。

截至19世紀末,除美洲周邊的地方外,亞洲契約勞工也前往古巴、秘魯、英屬圭亞那、特立尼達、牙買加、巴拿馬、墨西哥、巴西和哥斯達黎加。在數十年歲月裡,他們在不同地方、不同領地、不同種植園的條件和體驗各不相同。


苦力勞工史: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移民如何成為勞工?

1838年—1917年,離別家園的南亞移民,作為契約勞工在一個更大的英帝國網絡內部流動,這一網絡牽涉人力、資本和商品在英帝國內外流動。這種體制的各方面都受到英國的監管,英國強烈反對奴隸制的態度和帝國的監督都影響到契約勞工的勞動條件和契約。

另一方面,1847年—1874年,移民到古巴和秘魯的華人移民(大部分是男性),是不受監管的跨國貿易的一部分,他們當中既有契約勞工也有非契約勞工,而當時黑人奴隸制在這兩個國家仍然存在。

清朝的苦力勞工貿易並沒有長期存在,且規模也不如英國的奴隸制。然而,它的特點是高強度的勞作和剝削,許多華人勞工是通過綁架、脅迫或欺騙被招募到古巴的。疾病導致骯髒擁擠的船上死亡率高得驚人,其中的一些船還曾參與非洲奴隸貿易。在古巴,清朝苦力勞工的地位就是奴隸,他們在一個被嫁接到非洲奴隸制的體系中掙扎求生。

苦力勞工史: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移民如何成為勞工?

19世紀亞洲移民如何成為西方資本家的苦力勞工?

歐洲人對亞洲勞工的刻板印象有著很長的歷史。在19世紀,亞洲人在歐洲人眼裡看來,就是苦力,是壓低工資、搶走他人工作的廉價工人,是工廠老闆和貪婪資本家的奴隸。儘管19世紀的亞洲契約勞工移民是一種拉丁美洲的現象,但"苦力勞工"的標籤被有效地用於助長美國的暴力反亞洲人運動,進而導致對亞洲人的歧視。

因此,在美國的亞洲移民和歷史學家如果要對他們進行研究,則需要仔細區分到美國的亞洲移民和到拉丁美洲的亞洲契約勞工這種非自由的移民,歷史學家修·廷克(Hugh Tinker)稱之為"新形式的奴隸制"

在西方的販奴者、勞工招聘者、輪船公司、傳教士和相關官員的協助下,亞洲的非自由移民才可能抵達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區,自由移民才得以抵達南北美洲。而亞洲"苦力勞工"實則是一種代表新型奴隸制的非自由勞工,這將會在接下來的歲月裡影響著美國人對亞洲移民的態度。

苦力勞工史: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移民如何成為勞工?

然而,正如亞洲到美國的移民可追溯到歐洲尋找去往新西班牙的亞洲水手、奴隸、僕人,亞洲勞工大規模移民美國也是在19世紀開始,同抵達拉丁美洲的苦力勞工潮重合。這兩次移民潮都是因為歐洲和美國在亞洲與日俱增的影響力,以及美洲黑人奴隸制結束後對勞動力的需求。

為了解決勞動力問題,西方種植園主將目光轉向外國移民。歐洲移民無疑是首選,包括英屬圭亞那在內的許多政府,補貼歐洲移民,以鼓勵他們人口的"白人化"。

但到來的歐洲移民遠遠不能滿足種植園主對勞工的需求,因而他們轉向亞洲移民。

第一批396名亞洲契約勞工於1838年5月抵達英屬圭亞那,後來這批人被稱為"格拉德斯通苦力勞工"(Gladstone coolies)。由於虐待勞工報告的披露,這一嘗試次年便宣告結束。不過該制度在1844年死灰復燃,從1838年到1917年間,總計有429623名南亞人和17904名中國人作為契約勞工來到英屬西印度群島。

苦力勞工史: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移民如何成為勞工?

在亞洲尋找苦力勞工,得歸因於歐洲在該地區日益增長的權力和影響力。歐洲在16世紀對亞洲貿易的探索,結果便是在該地區的殖民。葡萄牙於1503年建立了葡萄牙印度殖民帝國,但它對亞洲香料貿易的主導地位遭到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挑戰,該公司一個世紀後在印度尼西亞建立了總部。英國人則是下一個挑戰者。

英帝國的統治改變了南亞,其經濟政策導致了一個世紀之久的經濟混亂。殖民地政府修建了鐵路、公路和灌溉渠來促進殖民地發展,但其建設費用都是來自當地居民所繳納的新稅和附加稅。英國還制定了主要的經濟改革措施,旨在為英國消費或英國市場和製造商提供產品、農作物和原材料。

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讓英國受益,而剝削了當地的農業家庭,並迫使他們屈從於不斷減少的經濟回報。傳統鄉村社會的自給自足,因地主和債主的剝削而遭到損壞。19世紀,隨著該地區人口激增至1億,情況也更趨惡化。

苦力勞工史: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移民如何成為勞工?

非洲奴隸如何成為西方廉價的苦力勞工?

當然,除了亞洲移民,非洲的奴隸也是西方資本家需要的苦力勞工

被奴役的非洲人早在1501年就被帶到美洲,但在16世紀中葉之後,蔗糖業的擴張使該地區奴隸制獲得發展。最初作為一種奢侈品的糖,在1700年以後,則成了歐洲家庭的必備食物。美洲和其他地區對糖需求的急劇增長,導致甘蔗種植園成倍擴張。大量非洲奴隸被用於種植、培育和加工這一突出的勞動密集型作物。

從15世紀初第一批非洲奴隸穿越大西洋,到1888年最後一批奴隸在巴西被解放時,總計大約有1000萬~1200萬非洲奴隸,是他們使歐洲人在美洲的擴張和定居成為可能。奴隸制成為許多經濟結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塑造了美洲人的日常生活。

苦力勞工史: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移民如何成為勞工?

但是奴隸制始終自帶著一個深刻的矛盾:那些宣稱珍視自由和平等的國度,怎麼可以依靠奴隸勞動呢?到19世紀初,世界各地廢奴主義者的遊說,成功地結束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1807年,英國廢除了大英帝國的奴隸貿易。次年,美國緊隨其後。到1817年,奴隸貿易在赤道以北的西班牙美洲也被禁止。

其結果便是,非洲奴隸的價格上漲了。而在經濟擴張時期,奴隸數量的減少造成了西印度群島、古巴、巴西和秘魯勞動力的短缺。蔗糖業仍繼續推動許多地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古巴。1870年,古巴種植了超過全世界40%的甘蔗。在整個加勒比地區、美國南部和拉丁美洲,對礦物、原材料、咖啡、棉花、朗姆酒、菸草和鳥糞肥料的需求,也保持了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在西印度群島、古巴、秘魯,種植園主、勞工招募者和政治家們都在尋求印度和中國的勞工,以維繫種植園,並進而維繫當地,乃至整個帝國的經濟。

苦力勞工史: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移民如何成為勞工?

在奴隸貿易結束後的20年裡,非洲奴隸的數量持續下降,從1808年的80萬下降到1830年的65萬。農場主們無奈地眼看著農場倒閉,整個經濟陷入困境。在牙買加,一個種植園主描述長滿雜草的街道和廢棄的房屋時說:"看上去似乎一場弱風便可將之夷為平地。"

1834年英國奴隸制的正式結束,使西印度群島的蔗糖經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獲得自由的黑人離開種植園去尋找其他職業,購買小塊土地,他們甚至組織起來爭取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工作條件。牙買加、特立尼達和英屬圭亞那遭受的損失最為嚴重。大量獲得自由的男女作為工資工人繼續在甘蔗種植園工作,但種植園主抱怨他們堅持縮短工作時間。蔗糖產量急劇下降,許多種植園倒閉。

苦力勞工史:19世紀亞洲移民勞工分佈在哪?移民如何成為勞工?

總之,在整個19世紀,契約勞工和非洲奴隸成群結隊地與家園離別,成為了海外苦力勞工。他們代表廣大農村人口,先在其家人和村莊附近尋找新的機會,然後到離家越來越遠的地方進行冒險。到19世紀中期,英國殖民官員和勞工招募者,將南亞的移民勞工送往世界各地,作為英國控制的契約勞工制度的一部分,其目的旨在為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及國內的市場和工業服務。

南亞移民前往南亞和東南亞的錫蘭、緬甸以及馬來半島,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留尼汪島和馬達加斯加島,太平洋上的斐濟,還有南非和東非。在美洲,絕大多數移民去往英屬西印度群島。這些苦力勞工對全球經濟貢獻的重要性如何評價都不為過。正如歷史學家休·廷克所解釋的,正是他們的勞動"創造了英國的海外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