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該怎麼理解?

尋玉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取得天下要靠無為,等到多事有為,就不足以取得天下了。

這句出自《道德經》中第四十八章,主要講了"為學""為道"兩個方面的比較。

為學,老子主張"日益";為道,主張"日損"。

取天下則是"道"的層面,既然是"道

乾利永亨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在道德經中的一段話。


作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老子,是一個典型溜鬚拍馬之人,老子說:以無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業也要以之為最高道德標準。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學,也是最高的謀略。


中國的歷史,是講究無事取天下的,這些文人墨客總是拿老百姓愚弄,怕老百姓造反。這就是讀書人與沒有讀書人之間的最大區別。用這樣的方法取得天下,是歷史上取天下的標準,也就是以無事來取天下。所謂的“無事”就是隻要求自己行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謀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為的功業來取天下。所要求的,僅是自己內在的聖人之道。雖眾望之所歸,那是餘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學道,學習如何完成一個聖人之道。“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業打下來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漢以後的中國歷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的。


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慾,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知足常樂0724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

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這三句話要聯繫在一起去解讀:

最賢明的君主是被民眾“忘”掉他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最高明的君主是順應規律而不刻意的有所作為的,這樣的不去攪擾人民的狀態的才是安定穩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