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早晨從凌晨四點開始

家鄉的早晨從凌晨四點開始


01


國慶回家的第三天夜裡,我在床上睡的昏天黑地,家鄉的寒冷總是來的早一些,我不覺拉緊了棉被。


母親給我們鋪上了厚厚的被褥,讓我有了已入冬的錯覺,白天還在責怪她的殷勤,晚上我就感激她的“未卜先知”了。


常年蟄伏在家的母親,顯然比我更瞭解家鄉的氣候溫差,只是她還是百密一疏的忘記給我拿枕頭,我平躺在寬大的床上,頗不習慣的輾轉反側。


我們回家的時候恰好趕上秋收,家家戶戶都在搶收搶種,讓人欣慰的是,現在已全面實現機械化種植,免去了人工收割的疲憊,想到小時候在烈日下汗流浹背的場景,我至今心有餘悸。


長大後,我們這批孩子都順利逃離了那片土地,可我們的父輩仍留在了那裡,守著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田地,就像守著背井離鄉的我們,終有一天會落葉歸根。


家鄉的早晨從凌晨四點開始


02


胡思亂想到下半夜終於入眠後,我在朦朧間感到門外傳來窸窸窣窣的動靜,窸窸窣窣很快就變為了模糊的說話聲。


我下意識的略睜眼睛,發現周圍仍然一團漆黑,門口的說話聲卻越來越清晰,我輕易辨認出那正是母親與鄰居的聲音。


打開手機看看才凌晨四點,她們那麼早起幹什麼?


我早已習慣家人的早起,可起的這麼早卻是破天荒的,順勢躺下後,我猛然意識到她們這是又要去幹活了!


在家的人一般分兩撥,一種是種地帶孫子,另一種是把地租出去只帶孫子。


農忙時種地的自然忙著幹活,而那些不種地的也決不會閒著,他們通常會去地裡撿遺漏的糧食與花生,額外補貼家裡的生活,畢竟勤勞肯幹是他們的天性啊!


今年又出來新的機會:閒暇的人幫收割不及的農戶幹一天活,就能得到一百塊的收入,這對於百無聊賴的村民來說,無疑是從天而降的巨大誘惑。


平常他們也會去幹一些諸如種蒜、摘蒜薹類的散活,可一天最多才幾十塊,同樣都是累的精疲力盡,何不選擇來錢更多的呢?


於是母親與鄰居們紛紛踏入了這個行列。


家鄉的早晨從凌晨四點開始


03


賺的雖多,可這錢並不好拿。


她們需要在凌晨四點起床,把家裡的早飯和家務都安排妥當之後,才成群結隊的趕往僱主的農田。


天生的淳樸使得他們總是早到很久,在等待僱主和機器到來之前,他們往往歪七扭八的躺在田埂休憩,以積攢被力氣耗盡的身體。


這群精明強幹的婦人,最初也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的小女孩,只是她們的童年太短太短,甚至還沒踏入學堂就走進了土地。


從此就開啟了她們命途多舛的一生,即使嫁人後,她們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日復一日的耕耘在土地裡,因為那不僅是自己的歸宿,更是全家人的希望啊!


默默辛勤幾十年後,她們曾年輕姣好的面龐爬滿了皺紋,頭髮花白麵容憔悴,身體機能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毛病。


身處暮年,她們又扛起了照顧孫兒的責任,體會到含飴弄孫樂趣的同時,還要飽受生計問題的重壓。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煩惱,他們當年愁悶生存,現在年輕人則在苦惱房車。


出生在底層的劣勢,讓子女們受盡折磨與苦難,他們又怎忍再讓子女操心?


所以即便他們已近不惑之年,卻從未有人停下腳步。


家鄉的早晨從凌晨四點開始


04


這就是我家鄉如今真實的現狀,也是我們無力逃脫的困局。


我相信通過我們持之以恆的努力,鄉親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可我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能等到那一天?


猶記得那天,我等在夕陽西下的下午,看著母親們疲憊不堪歸來的身影,眼前恍惚間閃起一團迷霧,似乎又是小時候的傍晚,我急切盼望的徘徊在家門。


那時我最大的渴望,無非就是飯桌上的土豆炒雞肉,那是讓我入置天堂的幸福感。


現在一切食物唾手可得,可為什麼快樂變得那麼難?


每次寫作的時候,我總喜歡打開千里之外的攝像頭,看到家裡熟悉的一景一物,總會讓我平和又踏實。


現在秋忙基本完畢,村民們即將迎來一年中最好的時候,他們可以悠閒的趕集串友,或者慵懶的曬著太陽聊天。


家鄉的早晨從凌晨四點開始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秋衣很快換成棉襖,他們像大燕般守在那個村莊,等待他們的子女覓食返巢。


他們樂此不疲的盼著那個時刻,空蕩蕩的村莊被重新填滿,家裡再次響起久違團圓的歡聲笑語,那是他們一年中最心滿意足的時光,亦是一年一度萬眾矚目的盛宴。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重視過年的原因,很無奈也很心酸。


帶著無限的憂思與惆悵,我看到母親接了小侄女放學,小毛驢把她們安然帶回家。


母親依舊忙忙碌碌,小侄女蹦蹦跳跳的遊蕩在落日餘暉中,殘陽灑在她們身上,像極了16歲那年豔若桃花的容顏。



謹以此文,獻給家鄉偉大的媽媽們,願您們一生傾盡所有,都能獲得幸福的晚年。

最後獻上一段歌詞:

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知誰願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來了又還,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邊。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