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在購買重疾險時不被套路?

彭彭保險財富經紀人


要想在購買重疾險時不被套路,首先要了解的就是重疾險的坑在哪裡?

重疾定義:其中6種可調整年齡

這其中有6種是保監會規定條款,所有保險公司必須包含,其他的病種,除了個別保險公司,基本也都包含25種重疾,但定義有些許不同,有6種是可以保險公司自行調整年齡的。

說明:紅色部分如果保險公司僅承擔被保險人在某年齡之後的保障責任,須在條款裡的副標題中註明。

重疾險一向具有較高的理賠門檻,這與重疾險的設計初衷是分不開的,重疾雖然是針對疾病賠付,但實際不是用來治病的,而是用於收入補償,作為彌補生病期間的誤工費用及生活費用,以及後續的康復費用。


理賠標準:不是全部都確診即賠

重疾險不是像那些談險色變人群所說的,不死不賠。死了才賠的那個叫壽險!

同時也不是某些業務人員說的確診即賠。

除了5種,其他都是有賠付標準的。

像是腦中風後遺症這種,必須在疾病確診180天后,仍遺留下列一種或一種以上障礙:

(1)一肢或一肢以上肢體機能完全喪失;

(2)語言能力或咀嚼吞嚥能力完全喪失;

(3)自主生活能力完全喪失,無法獨立完成六項基本日常生活活動中的三項或三項以上。

其中:

(1)指:上肢(肩關節、踝關節、腕關節)或者下肢(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中任意兩個或以上關節的功能喪失;

(3)指:穿衣、如廁、移動、行動、進食、洗澡中的任意三項或以上存在障礙。

條款規定如此,在籤合同之前要詳看條款,能接受再籤,等到理賠的時候再說不能接受,就不是保險公司的責任了。

這個是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共同制定的,即使是不合理,修訂也不是保險公司能獨立做主的。


健康告知:兩年不可抗辯條款依然拒賠

很多時候為了促成交易,一些銷售人員會告訴我們,只要沒住院健康告知隨便填,過了兩年一定賠,因為有兩年不可抗辯條款的保護,這也讓很多人深信不疑。

根據《保險法》16條“不可抗辯條款”內容,超過兩年後不能解除合同,這的確對消費者有利,但不能把解除合同和一定能理賠混為一談,若未如實告知,保險公司依舊可以拒賠的。

所以健康告知時如實告知,核賠時保險公司會通過醫院獲知病史,發現不實則有權利拒賠。



返還型重疾險,有病治病,沒病返本

保險銷售員在推銷返還型重疾險時,你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有病治病,沒病返本。而對於用戶來說:最起碼我買了返還型保險,最後會退給我錢啊,不會虧,消費型的買了就沒了。

就同樣的保額來說,返還型的保費要比消費型的高出至少一倍,有人會說,高出的這一倍的保費拿去做理財投資,所獲得的效益遠遠高出了返還型期滿後返還的金額,這裡還不算上可能的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在選擇重疾險時,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經濟需求去選擇購買,不要被返還等因素所迷惑,要記住:花最低的保費,買最高的保額。

正解:買保險就是買保額,為了返還保費而使保費增長,降低保額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保額選擇:越高越好


保額的確是越高越好,但是並不是說你買一次重疾險就要買到上限。

同時需要考慮的還有保障責任,保障期限,如果說你買的100萬保額種,有一半是不適用不實用的保障,那還不如直接買50萬合適的,可以省下不少錢。

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可以一步一步的增加保額,先買個30萬,之後經濟情況變好後再進行補充,而不需要一蹴而就,一次就買個上百萬。


小雨傘保險


防止被套路,看這個文章就懂啦

慧姐來做一個總結,記得拿好小板凳記筆記。

重疾險只買一次?

很多人認為重疾險就買一次就夠了,保個50萬,就可以安枕無憂,但是這個額度放到了40年後真的購嗎?

通貨膨脹肯定會讓保額的購買力下降,所以慧姐建議重疾險可以分幾次循序配置。

重疾險從疾病類型可以簡單地分為三種:防癌險、重疾險、單病種險

防癌險

大白話,只要得了癌症便能拿到錢。

以市面上大多數的防癌險都比較便宜,大概年交1000多,交滿20年,最高能獲得20萬的保障。

癌症在重疾發病率中比例相當的高,女性為80%,男性為70%。

慧姐建議年輕人如果沒錢買重疾險,先買份防癌險頂一頂也是不錯的啦。

對於買了重疾險之後還想擴充保額的朋友來說,加一份防癌險的性價比也特別高。

而且防癌險的核保比較寬鬆,對於心臟病之類的,癌症不涉及這種器官,那些朝九晚五回家後還要通宵蹦迪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重疾險

一般都說得了重疾就賠錢,但要拿到這個賠償可不簡單,很多人在理賠起來還是很困難的。

一定要看清楚重疾種類!

一定要看清楚重疾種類!

一定要看清楚重疾種類!

只有符合保險條款中各種條件和要求,才能算是重疾。

很多人都會問重疾險的額度大概是多少合適?

慧姐覺得如果有了重疾,肯定就不能工作,保額最好是現年收入的3倍。

至於保障期限:最好是保障終身。

數據顯示,60歲以上重疾發病率賊低,只有3.54%,大部分人60歲以後基本上不生重大疾病了,此時對於資金有限的朋友來說,保到70歲是最優選擇。

單病種險

放在最後講是因為它比較簡單,只保一種病,例如少兒白血病險,一次性繳費1000多,保到25歲。

對於成年人來說,單買很多份單病種險的錢,不如一步到位買一份保障全面的重疾險。

消費型重疾險可不全是一年期的

週末慧姐與大家分享了儲蓄型重疾險和消費型重疾險,但是還是很多朋友認為消費型重疾險都是“交一年保一年”的產品。

雖然1年期的重疾險都是消費型的,但是反過來說就不對了,消費型重疾險可不全是一年期的

消費型重疾險和1年期重疾險,是兩種不同的分類方式,大家看看下面的圖就明白了。

根據保障責任的不同,重疾險大體可以為分三類:消費型重疾、儲蓄型重疾和返還型重疾。

消費型重疾險

消費型重疾險

保障責任內沒有出險,到期產品就“消費掉了”,不會返還保費的重疾險產品

消費型重疾一般價格都很便宜,並且保障期限比較靈活,有1年/70歲/終身。

▲ 1年期的重疾險

<strong>

一年買一次,只保你一年風調雨順。

現在很多都是線上在賣,慧姐之前體驗了以下,真的是很便宜,但是有一個大問題:續保。

如果這款產品停售,便無法再購買了。

還有如果今年的核保出現問題,那麼對於投保也會有障礙。

但是慧姐覺得1年期重疾險的保費在被保人年輕時十分便宜,在沒有購買長期重疾險時,可以把它作為臨時補充。

長期重疾險則不存在這些問題。長期重疾險購買之時,保障期限就鎖定了,只不過是分期繳納保費而已。

所以,“續保問題”只與產品的期限有關,而與產品是消費型還是儲蓄型無關。

如果是1年期的短期險,停售便無法購買;如果是保至70歲或終身的長期險,即使未來產品停售,由於保障期限已經鎖定,只要繼續繳納保費,保障就依然存在。

儲蓄型重疾險

儲蓄型重疾險也是不返還保費的,它的特點是含有身故責任,而且一般為終身保障,相當於“終身消費型重疾險+終身壽險”,價格自然就要比純消費型重疾險貴一些。

不過,重疾和身故共用保額,如果重疾理賠過了,身故就不再賠了。

因為人終有一死,這類保險無論如何都會賠付,所以保單後期現金價值較高,年老時可退保,當做養老金使用。

由於價格會貴一些,所以這類產品更適合預算充足的客戶。相關產品大白曾做過推薦,大家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返還型重疾險

這類產品不僅含有重疾和身故保障,而且活到一定的年齡後,還能返還保費或者保額,在普通消費者中頗受歡迎。

不過,慧姐一般不推薦這類產品,原因有兩點:

首先,返還的錢並不值錢,經過幾十年通脹的侵蝕,返還的錢的價值會大大降低,比如30歲購買50萬保額的返還型重疾險,按照3%的通貨膨脹率來計算,50年後返還的50萬,只相當於現在的11.4萬。

其次,想拿返還的錢也不容易。能拿到返還的前提是保障期內不出險,如果保障期內發生重疾,合同終止,返還的錢自然也就拿不到了,但是你卻為此多付出了不少保費。

標準型重疾

最後市面上還有一種標準型的,它既不屬於消費型也不屬於返還型,很normal,兩邊都不得罪。

這種類型目前僅存在於保障時間為終身的重疾險當中,是市場上最流行的型號,100%賠付,生病了就賠保額,不生病死了之後也返還保額,反正就是一句話,錢都給你。

這種就要仔細看清重疾保障的病重和附加險種。畢竟保險公司也不傻,怎麼可能做賠本買賣。

市面上賠付越多次的重疾險越好?

挑選一款重疾險,賠付次數是必須瞭解清楚的。

在定期重疾險中,重疾賠付次數往往只有1次,保險公司只管你一次重大疾病,再生第二次他就不管了。

但在終身重疾險中,多次重疾賠償已經成了標配,無論你生多少次重大疾病,只要在規定範圍內,保險公司都保你相安無事。比如說哆啦A保就有多次重疾賠付

如果有不懂的朋友可以看看前期文章:

《重疾險 | 為什麼要買多次賠付,用上的概率有多大?》

多次重疾保障中,套路最深的就是分組和間隔期。

以弘康的哆啦A保為例,王先生今年30歲,給自己投了50萬的保額,分30年付清,每年繳費8600多元,王先生就能享受3次每次保額為50萬的重大疾病賠償。

哆啦A保涵蓋了105種重大疾病,幾乎全面覆蓋99%的重疾。

事實上哆啦A保將105種重大疾病分成了四組:

惡性腫瘤類、腦部疾病類、心血管類、腎病及其他

王先生雖然能生三次重大疾病,但這四組的病,老王每組只能生一次。

比如王先生第一次得癌症,保險公司賠錢之後,老王隔個半年又得癌症,此時保險公司是一分都不會賠的,但是如果老王第二次得的是心臟病,那他還是能拿到50萬的賠償。

怎麼分組合理?不懂的可以戳:《重疾險 | 疾病保障種類真的越多越好嗎》

哆啦A保的分組還是比較良心的,把高發的幾款都分在不同組裡。

市面上也有不分組多次賠付的產品,但是30歲的時候就要交等同於總保額的保費了,太貴了。

最後我們聊聊間隔期,一句話,越短越好!

間隔期是指兩次重疾之間的間隔時間,在間隔時間內發生第二次重大疾病你是拿不到錢的,只有過了間隔期,你才有資格獲得理賠。

得過一次重疾的人身體是非常虛的,短時間內得二次重疾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間隔期越短越好。


慧眼看保


有人說

重疾險沒有好壞之分

只是公司不同,都各有優勢

……

忽悠!忽悠!忽悠!

一絲之差,優劣分家

任何產品都有優劣之分

以重疾險的“保障範圍”為例

那些把1個病種拆開成幾個

人為地做多病種的保障數量

故意增加產品的保費

這樣的產品就不是好產品

舉個例子

腦瘤

有的重疾險會把這一種病分拆為

腦垂體瘤、腦囊腫瘤、腦動脈瘤、腦血管瘤···

把一個本是保障30種病的保障範圍變相增加到60種

再增加產品的費率

理賠時再因不在保障範圍內為由拒絕理賠

甚至,個別重疾險

在中國不可能發生的病種列入保障範圍

增加產品的保費

讓客戶花冤枉錢

還有“共享保額”的產品

搞組合保額,迷惑大眾

······

此類產品都不是好產品

一定意義上

保障種類越多

賠付次數越多

產品組合越多

產品構成太複雜

······

這樣的產品

產品利潤空間也越大

客戶花的冤枉錢也就越多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日發佈的

《2018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報告》顯示

認為自身發生重大疾病風險大的受訪者中

有82.1%尚未購買商業健康保險

47.8%受訪者認為有必要買商業健康保險

但其中已購買的比例僅6.7%

看來,很多人還是很明智的!

對於買過重疾險的保民們:

恭喜您早日獲得了保障

相比大跌的股市,您賺大了!

對於沒有購買重疾險的保民們:

恭喜您,你很明智

會有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為你的健康保駕護航

今天

保民公社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

以重疾險的基本功能、理念入手

進而介紹重疾險的分類

再告訴大家購買重疾險的一些技巧

保民公社已經向大家介紹了

重疾險的鼻祖及誕生過程

參見

【一位心臟外科醫生身患癌症後卻……】

而如今的重疾險

不僅保障重大疾病

還保障中症疾病、輕症疾病

還有多次賠付、保費豁免

······

保障全面了,功能多了

這與重疾險鼻祖巴納德的初衷是一脈相承的

對於保民而言是福利

對於病人而言福音

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然而

有些公司卻以此做文章

利用產品的複雜性忽悠老百姓

賺取更多利潤

科技讓產品更簡單更透明

部分科技公司正在庖丁解險

拆解、透析複雜的保險產品

看起來一目瞭然

再結合服務與費率

顯現出其性價比

保民公社也提醒廣大社員朋友們:

不知道的產品不買

不瞭解的產品不買

不輕信營銷員的誤導宣傳

做到明明白白消費


財經老編


購買重疾險要想不被套路,你得先懂重疾險的套路。靜下心來聽我慢慢給你解剖。

重疾險是在1983年由南非的心臟外科醫生馬裡優斯.巴納德聯合當地的一家保險公司推出。其目的是為患者提供經濟上的保障。巴納德醫生有一句話世界聞名:醫療手段挽救得了一個人的生理生命,卻挽救不了一個家庭的經濟生命。人們需要保險的原因不僅是因為人們將會死亡,更是因為人們要活下去。

1995年,重疾險傳入中國。2005年,中國第一家專業健康保險公司人保健康成立。2007年,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共同制定《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

《規範》使用原則:保險公司將產品定名為重大疾病保險,且保險期間主要為成年人(十八週歲以上)階段的,該產品保障的疾病範圍應當包括本規範內的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後遺症、冠狀動脈搭橋術(或稱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重大器官移植術或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終末期腎病(或稱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期);除此六種疾病外,對於本規範疾病範圍以內的其它19種疾病種類,保險公司可以選擇使用;同時,上述疾病應當使用本規範的疾病名稱和疾病定義。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明白了。這個《規範》中的二十五種重大疾病,主要是針對成年人的高發疾病,小孩並不完全適用。

多年醫療數據顯示,《規範》中的針對成年人的6種必保重大疾病,在所有重大疾病中,發病率高達95%;而《規範》中所列全部25種重大疾病,發病率高達99%。

所以,我的第一個建議是:購買重疾險,不要看重疾保障範圍的疾病數量,只要它包含有《規範》中的25種高發疾病就可以了。花更多的錢買一大堆名詞,沒用。

重大疾病保險是健康保險的一個分類。2006年保監會審議通過《健康保險管理辦法》。辦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除長期疾病險外,其他健康險不可以含有死亡賠付條款,但死亡賠付不得超過疾病賠付額度。

目前市面上,除了極少一部分專業健康險公司的產品為純重疾險,絕大多數為壽險公司的產品。而這些壽險公司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以壽險(死亡賠付)為主險,重疾險為附加險的形態。這樣的重疾險其實你是花了倆份兒保險的錢。但是它的賠付條款有一個很重要的提示:身故,重疾只賠一項,不可兼得。

我給你的第二個建議:買重疾險,要買不帶死亡賠付的,也就是消費型,保費會便宜很多。可以買一年期消費型,定期消費型或者長期消費型。

這樣可以讓槓桿最大化。如果想要有死亡賠付,建議單獨購買壽險。

《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中,對每一種疾病的理賠條件做出了規定。有的疾病是確診賠付,有的疾病是實施了相關治療賠付。

總之,所謂重疾,它一定具備幾個特點:1.傷害嚴重花費巨大;2,後期治療康復難,治療時間長;3,長期不能正常生活,長期不能參加工作。4,生存率低。

同時,各項醫學資料證明,重大疾病的"五年生存率"目前在中國只有30%左右。同時也證明,一個人如果患重疾後能存活5年,後期的複發率是很低的。

介於以上原因,我給出你第三個建議:不要購買重疾多次賠付的重疾險。尤其是重疾分組,再次賠付條件在3年以上的。

用同樣多的保費,換取更高的保額,一次賠付就夠了。 下次賠付,也許你等不到。

患了重大疾病,前期的醫療費用只是冰山一角。後續長期的醫療,護理,康復費用會更高。同時,你會因重大疾病失去工作,失去收入。哪才是更可怕的。

給你最後一個建議:重疾險,住院醫療保險同時購買。住院醫療負責住院期間的費用支出,重疾險負責後期的治療,護理,康復,收入損失補償。

記住關鍵詞:不貪多,消費型,單次理賠,重疾醫療結合。

我是庖丁解險,關注我你不吃虧,謝謝轉發。





庖丁解險


 

怎麼才能在買重疾險的時候不被套路?

 

為什麼買重疾險會被套路?

總保費和保額倒掛了嗎?

這是評價一款產品的非常重要的指標。買保險重要的是提供槓桿。

 

計算一下總保費和保額有沒有倒掛,如果總保費比保額還高,這個產品就是不值得,反之則然!

 

在選購重疾險產品時,有三個字請記住:低、高、寬。

 

同樣的重疾險產品,同樣的保障責任:保費低、保額高、保障範圍寬。這就選購重疾險產品是的不二法則。

能少花錢多辦事的重疾險產品,就是好產品,就是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

 

買任何健康險請做好如實告知,這是健康險合同成立的基礎。也是以後能順利理賠的重要依據。

 

 

買健康險,也可以參考我的保險方案。

 

選保險,是個文字條款、專業技術活。

 

想不被忽悠?想貨比三家?

想節約保費?想快速好賠?

想保單託管?想維護權益?

 

聯繫專業的保險經紀人,都可以解決。

 

因為保險經紀人不代表任何一家保險公司的利益,只推薦適合客戶的保險方案

 








悅悅說險


當然是要懂!自己懂了,別人就忽悠不了你。


買之前,你最好了解以下這些關於重疾險的點,然後再對照產品看:

  • 重疾險所保的疾病(包括重症、輕症等)的種類和數量;

  • 重疾險是否帶身故責任;

  • 重疾險的保額和保費。


01 重疾險所保的重症的種類和數量

1995年,中國大陸市場引入了重大疾病保險。但是,當時的重疾險有三大問題:

  1. 各家公司所保病種各不相同;

  2. 相同的病種,各家的定義也不相同;

  3. 重疾定義,普遍嚴苛,有的甚至與臨床上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於是,一部分客戶在被拒賠後,投訴的、訴訟的、趙媒體曝光的,層出不窮。

2006年,發生了著名的友邦重疾險事件。

2006年1月20日,6名投保人以其購買的《友邦守護神兩全保險及重大疾病保險》“保死不保生”,合同條款存在明顯欺詐內容為由,將友邦深圳分公司告上法庭。此事件經媒體報道,迅速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對重大疾病保險的質疑風波,並驚動了監管高層。

2007年4月3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共同組成“重疾險專家委員會”,制定並出臺了官方的《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以下簡稱《規範》)。

《規範》對重疾險產品中最常見的25種疾病的表述和相關保險術語進行了統一,做了明確表述。同時保監會要求,自2007年8月1日起,各保險公司新開發的重大疾病保險的保障範圍必須包括25種疾病中發生率最高的6種疾病,防止重疾險產品華而不實。

此後,凡是叫“重大疾病保險”的險種,都必須保障這6種疾病。這25種重大疾病可以涵蓋90%以上的重疾發病情況。

所以,現在的重疾險,可以理解為:

重疾險疾病=

6種必保疾病

+19種其他疾病(行協統一規定)

+其他疾病(保險公司自行添加)

<strong>


02 重疾險所保的輕症的種類和數量

隨著2007年《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以下簡稱《規範》)出臺後,圍繞重疾數量和種類的競爭告一段落。

同年,信誠人壽率先創新,在保險責任中加入了輕度重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輕症”。

此後各家公司爭相效仿,紛紛在產品中加入輕症責任,從早期的10種左右,到今天動輒30-50種。

然而,輕症的“輕”是相對於重大疾病而言。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輕症絕對不“輕”。

對於輕症,更恰當的理解應當是“重大疾病的早期或極早期表現”。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與高發重疾的關係來判斷這些輕症責任是否重要,如果6種最高發的重疾對應的輕症都有涵蓋,那這樣的輕症責任應當可以算是保質保量的。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早發現早治療,因此輕症用到的概率很大。

目前,輕症責任不像重疾責任一樣有官方的《規範》,不同產品中輕症的種類和定義尚無統一標準。

從重要性來說,輕症的常見的高發輕症(包含上述所說的6種高發重疾對應的輕症),主要有9種:

  1. 極早期惡性腫瘤或惡性病變(原位癌);

  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

  3. 輕微腦中風;

  4. 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非開胸手術);

  5. 心臟瓣膜介入手術(非開胸手術);

  6. 主動脈內手術(非開胸手術);

  7. 視力嚴重受損;

  8. 特定面積Ⅲ度燒傷(面積比例在10-20%之間);

  9. 腦垂體瘤、腦囊腫、腦動脈瘤及腦血管瘤;

如果一款重疾險,包含了以上9種輕症,基本已經覆蓋了大部分風險。

PS:因為對於輕症疾病的定義沒有明確的規範,所以有些公司會在輕症上動“小腦筋”。

比如某安的某某福,號稱保障20種輕症,但實際3種高發的輕症不保,即不典型心肌梗塞、輕度腦中風後遺症、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不光如此,還將【極早期的惡性腫瘤或惡性病變】這一種病拆成了三種:早期惡性病變、原位癌、皮膚癌。

因此,在評估一款產品的輕症責任是否完備時,還是要看具體條款,不能單憑病種數量來做判斷。


03 重疾險是否帶身故責任

根據身故責任的不同對重疾險做一個分類,可分為傳統重疾險(含身故責任)、純重疾險(不含身故責任)。

傳統重疾險基本都是含身故責任的,也就是身故可以賠付保額。比如某人買了傳統重疾險,到老死前都沒有患過重疾,那麼他老死的時候會賠付保額。人終有一死,傳統重疾險的保額,終究會拿到。

而純重疾險是不含身故責任的,比如某人買了純重疾險,到老死前都沒有患過重疾,那麼他老死的時候所有的保費都沒了。

重疾險是否帶身故責任對保費價格有著分水嶺的影響,順著這個分法,將重疾險進一步分類,其中每個分支的保費都有區別。


04 如何購買重疾險

保額

保險做為一種金融工具,是要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當重疾發生時,治療重疾需要花錢,還要考慮到康復費用,以及重疾大病導致的收入損失。所以買重疾險的時候,目標就是:考慮了重疾的治病費用+康復需要的時間+治病時的收入損失這些,並且至少能夠維持5年的生活。

重疾險是給付型的,一旦達到理賠條件,賠付保額,至於你想怎麼用,隨便你。比如,你覺得如果賠付10萬能不能解決問題,那麼50萬暱?100萬暱?所以,

買重疾險就是在買保額。保額高低是非常重要的。

保費

從保障來說,帶身故責任的終身重疾險比純重疾險保障更好,當然,費用價格也更高。

多次賠付比單次賠付好,費用價格也是更貴。

不分組賠付的產品比分組賠付的產品好,同理,費用價格也更高。

當然,還要考慮到預算。

如果預算充足的話,選擇不分組多次賠付的帶身故責任的終身重疾險是最優的。

如果預算不夠的話,建議配置帶身故責任多次賠付的終身重疾險+純重疾險,做高保額。

為什麼不推薦單單隻投純重疾險呢,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重疾治癒率越來越高,但是一個人患重疾後,基本很難再買保險,不同重疾多次賠付的產品讓被保險人有機會得到2倍甚至5倍的保額賠償。選擇多次賠付的重疾險可以給自己更周全的保障。

除了以上我們談的這些大的點,還有一些其它的細節,比如,豁免,多次賠付的時間間隔,現在市場上又引入了中症的概念,等等,你也可以找我繼續深入溝通。


熱帶雨林札記


我們買東西會被套路往往是因為本身不懂,只要弄懂了,就不容易被套路。

買保險也是一樣的。

所以如果要購買保險,強烈建議花一些時間去弄懂它。我們買一件衣服幾百塊錢,可能都要看評論,或者說看材質研究半天。而像重疾險這種產品,一交就要交30年,每一年要交好幾千塊錢。就更加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研究了。

很多人可能覺得保險條款這麼很複雜,特別難懂,但其實如果真的去花心思瞭解的話,會發現非常的簡單。現在網絡這麼發達。信息非常的全。我大概用了一天的時間,找資料把重疾險弄得很明白了。雖然不能說非常的專業,但是給自己配置,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問題了。

我們買保險很難買到一個大家都認為是好的保險,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你只有自己去了解他,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配置,才能買到真正好的保險。

具體如何選,之前已經回答過了,可以看文章呦。

純屬個人經驗,謝謝!


自由在左


其實用“坑”這個詞不是很準確,為什麼呢,保險產品都是經過保監會審核備案才能上市的,是符合保險法的。我們總不能說保監會給我們挖坑啊😄。開個玩笑,言歸正傳。

我覺得買重疾險需要重點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產品形態是不是比較簡單易懂,越簡單越有誠意,普通人能看懂了也就不會踩坑。太過複雜的設計肯定是有些東西不想讓你輕易弄懂,比如說附加了一堆附加險,各種條款極其複雜,設計了很多理賠的前提條件,這種險就一定要小心。

2.不要糾結險種數量,重點關注高發病種,一般產品重疾25種都有,多出來的就當添頭。至於輕症,高發25種重疾對應輕症都有最佳,底線是10種高發輕症要比較全,比如輕微腦中風,不典型心肌梗塞,冠狀動脈搭橋術等。那種輕症看起來數量很多,實際高發輕症沒幾種的果斷不要,太沒誠意。

3.多次賠付重疾險裡重點關注多次賠付的條件設置,優先選擇順序是:重疾不分組>癌症單獨分組,心、腦疾病分開>癌症沒有單獨分組,間隔期短的好。不分組的也要注意是不是含有隱性條件,比如因第一次重疾直接或間接造成的第二次重疾不賠。

4.癌症多次賠付重疾險重點關注賠付間隔,3年最好,5年的明顯沒有誠意,因為5年後還存活基本視為治癒了,5年後轉移復發幾率比較低。

5.被保人輕症豁免應該都是自帶,在另外掏錢附加的也是掉錢眼裡的產品。

6.打著重疾險旗號,實際上是理財型保險的產品就要注意了,重疾保額很低,性價比太低,不值得買。

7.強制捆綁長期意外險或醫療險的,性價比也不高,我只想買塊肉,你非要賣我一頭豬?

至於返還保費或保額、附加中症、附加投保人豁免等造成費率偏高,這屬於出錢買服務,值不值看個人喜好,不算坑。


互聯網保險經紀人


這話真扎心!“重疾險很複雜,總是不敢輕易買重疾,怕坑。”

說複雜,確實複雜,中文系、博士生,任你語言專業,任你高學歷,沒有個專業培訓,你還真會被天書一樣的保險條款和口吐蓮花的代理人、經紀人給弄暈掉......咋辦?真的去學?

讓消費者仔細認真去學,不失為免責之路,也是甩鍋妙招。其實,也不太難,掌握三點,基本上風險不大。

一是粗暴看數字。

先看長期重疾險,就是遇到那種交費幾十年,一管好多年甚至一輩子的定期、終身重疾。這個辦法簡單粗暴,就看誰家的保險險種上面列的各種重疾的數量多,買那個數字最多的就對了。至於數字包含什麼、專業術語,不怕暈就去鑽研,怕暈就只看數字。

一定會有人告訴你:數字多有什麼用?有些數字少,但是指的是病種的類別,有些數字多,但是指的是具體的病種,所以有時候,數字少的反而管得多。

對不對呢?說的對,所以,為了降低風險,接著來第二招。

二是加百萬重疾。

現在很多中小保險公司,喜歡推出額度動輒百萬的各類“短期”的“百萬重疾”,不僅額度高,而且病種範圍之廣令人瞠目,那就來一套。

這類險種,往往只管一年,免賠額度還高,還有可能停售之後就沒得買了,因此保費並不高,可能僅僅幾百塊或者小几千塊錢。沒關係啊!花費不多,而且今天這家的停售了,明天那家的又會出來,幹嘛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

當你有了上述兩個,一相當於是個兜底的基礎,二則是靈活的補充,漏賠的風險概率就很低了。反正重疾險這玩意兒,是可以重複賠付的。

三是找對營銷員。

不管大公司小公司,不管是保險公司的代理人還是代理公司的代理人還是經紀公司自稱經紀人的代理人,在專業性上都沒啥高低好壞,都有滿嘴跑火車的,也有較真兒死摳的,問問是不是IQA,是的話,就放心買他/她推薦的。不是的話,鼓勵一下,提出上述的一加二,看看他/她的說法。反正,那些跟你說“保險公司不會倒閉”、“大小公司都一樣”的保險營銷員,都不怎麼靠譜。

總結下來,防止被套路,就兩個辦法,一是自己鑽研,二是聽上面的建議:看數字、加百萬重疾、找IQA營銷員。


吳軍


如何才能不被套路?

重疾險確實是眾多保險產品比較複雜的。想要不被套路從三個方面判斷:

1.保什麼?

重疾險一般保障責任有重疾、中症、輕症、身故、全殘、疾病終末期。同樣的保費、保額一定保的越全面越好。

2.病種質量與數量

同樣前提下病種數量多的好。與數量相比質量更重要些,質量注重兩方面一是病種是不是高發疾病,二理賠的寬鬆程度。舉個例子高發的疾病輕微腦中風一些產品要求有後遺症一些不要求後遺症,腦膜炎同樣有的產品要求有後遺症有些不要求,哪個好哪個差就不言而喻了吧。

3.保費

這個不用多說了吧,同樣條件下保費越低越好。

4.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避免套路最重要的是,投保前理性思考清楚自身需求,根據自身情況規劃保險。讓馬雲買一份200萬保額的重疾險,符合馬雲的需求嗎?肯定不符合,所以即使產品再便宜也沒有意義。

只要注意這4點,避免被套路是沒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