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個縣,建縣2200年,人口近80萬,出過一個皇帝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漢自立改國號為“新”,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改革失敗,再加上天災不斷,導致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公元23年,綠林軍立劉玄為皇帝,史稱更始帝,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新朝滅亡。公元25年,因與綠林軍不和,赤眉軍立放牛娃劉盆子為皇帝,史稱建始帝,同年10月劉玄向劉盆子投降,更始政權倒臺。公元27年,赤眉軍在與劉秀的大戰中慘敗,建始帝劉盆子向光武帝劉秀投降,在劉秀的寬大安排下安穩地度過了餘生。

山東一個縣,建縣2200年,人口近80萬,出過一個皇帝

中國歷史上,放牛娃皇帝劉盆子可以算是一個奇蹟了,傳奇色彩足堪與乞丐和尚皇帝朱元璋相提並論,當然劉盆子充其量是曇花一現,其能當上皇帝並非因為個人才能,而只是赤眉軍利用其劉氏皇族出身而已。劉盆子是新朝泰山郡式縣人,其出生地位於今天的山東省寧陽縣境內,是山東省極其稀少的幾位皇帝之一,而傳承至今的寧陽縣則歷史悠久,從得名“寧陽”建縣至今已有2200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

山東一個縣,建縣2200年,人口近80萬,出過一個皇帝

寧陽縣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位於山東省中部偏西,北接肥城市、岱嶽區,西連汶上縣,南鄰兗州區、曲阜市,東接新泰市、泗水縣,全縣總面積1125平方千米。

1、寧陽縣

上古時期,寧陽縣境屬古徐州之域,西周時期處於魯國領地之內,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魯國、楚國、秦國,縣境內存在多個城邑。秦朝統一後實行郡縣制,今縣境分屬剛縣(治今堽城鎮)、成縣。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設置寧陽縣,因縣城位於寧山(今伏山村南)之南而得名。

西漢時,今縣境分屬寧陽縣、剛縣(治今城裡村)、桃山縣(治今石碣集)、汶陽縣(治今曲阜境內);東漢時廢桃山縣,縣境分屬寧陽縣、剛縣、汶陽縣;西晉時,廢寧陽縣,改剛縣為剛平縣,縣境分屬剛平縣、汶陽縣;南北朝時,廢剛平縣,在今寧陽縣城址僑置平原縣。

2、龔丘縣

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因與德州平原縣同名,於是改平原縣為龔丘縣,縣名來源於縣城東南二十里的龔丘城。此後歷隋、唐、五代、北宋500多年間,均為龔丘縣,縣境還包括今天的肥城市南部地區。直到北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改龔丘縣為龔縣。北宋滅亡後,金朝佔據了山東地區,龔縣屬金朝管轄。

3、寧陽縣

金朝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為避金顯宗完顏允恭諱,恢復漢朝時的舊名寧陽,改龔縣為寧陽縣。當時的寧陽縣境北跨大汶河,轄區包括了今肥城市及岱嶽區南部的一部分地區,比現在的縣境還要大。

蒙古汗國滅了金朝後,寧陽縣屬蒙古汗國,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寧陽縣併入嵫陽縣,後在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復置寧陽縣,曆元、明、清、中華民國不變。新中國成立後,寧陽縣先後隸屬於泰西專區、泰安專區、濟寧專區、濟南市、泰安專區、泰安地區,1985年隸屬於地級泰安市至今。

山東一個縣,建縣2200年,人口近80萬,出過一個皇帝

寧陽縣從公元前200年建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除了兩漢之間的傳奇皇帝劉盆子之外,還走出了“大夏侯學”的開創者夏侯勝、“小夏侯學”的開創者夏侯建、“二疏”(疏廣、疏受)、東漢文學家劉楨、三國名將於禁、清朝太宰太傅寧之風等歷史名人。截至2018年底,寧陽縣下轄2個街道、10個鎮、1個鄉,全縣常住人口77.3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GDP)443.6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