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宛男:疫情下銀行增利 保險變臉說明了啥

因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報姍姍來遲。儘管如此,截止本週五,已有5家上市銀行、2家保險公司披露了一季報。


5家上市銀行不約而同取得營收、淨利雙增長:


平安銀行以營收增16.78%、淨利增14.8%,暫居首位。另如常熟銀行營收增10.41%,淨利增14.05%,也表現不錯。5家上市銀行合計營收增11.69%,淨利增11.33%,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317元。比之目前已披露一季報的數百家公司、每股收益0.09元,高出3倍有餘。


而根據已經發布業績預告的近1700家公司顯示,受疫情影響,約有2/3公司一季報將預虧或預減。銀行股卻“逆流而上”,原因何在?


貸款增長顯然是最重要的原因。


央行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7.1萬億元,同比增長12.7%;而存款增長為9.2%。

貸大於存,自然好了吃利息的銀行。


本來以為,為儘量減少疫情的影響,央行一再要求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一週前舉行的會議,更是明確提出,要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尤其直接提及降息。可實際上銀行息差並未降低。如平安銀行淨息差從2.62微減至2.6,常熟銀行反而從3.39上升到3.41。


實體經濟盈利大減,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大減38.3%。另據外電報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美國銀行業整體業績表現不佳。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一季度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69%、45%、46%、89%、30%和46%。可我們這裡的上市銀行利潤不減反增,這是正常的嗎?


也許正因為此,盈利增長的這些上市銀行,股價並無表現。相反,如

西安銀行、常熟銀行等率先披露一季報的,本週股價下跌均逾4%。


與上市銀行相反。率先披露一季報的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兩家保險巨頭,盈利均大幅下降。其中平安營收減13.2%,淨利減42.7%;國壽營收增8.18%,淨利減34.4%。在盈利大減的同時,平安的股東人數從60萬增加至80萬,國壽的股東人數從10萬增加至12.65萬。


中國平安是一家集保險、銀行、證券、信託以及多種資產管理業務在內的全牌照金融財團。其一季報顯示,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實現營運利潤 245.56 億元,同比增長 23.0%;平安銀行如上述盈利增長14.8%;平安證券實現淨利潤 8.34 億元,增長 22.1%;信託規模很小,淨利潤僅 9.03 億元,降幅也不過 9.2%。


那麼是什麼情況讓這家金融財團淨利潤幾近腰斬呢?原來是投資產品中的“公允價值變動”,竟從去年年底的341.7億元,變動至今年一季末的-168.41億元。


又是什麼樣的投資讓其賬面收益出現500億的大窟窿?公司沒有細列。


只籠統說是“受海外市場波動影響,滬深股市今年以來下降超 10%,香港股市下降超 16%。同時,受海外普遍零利率政策和國內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國內市場利率有所下行。公司保險資金投資組合投資收益率受股市下跌、市場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有所承壓。”


興許是為了讓財報好看一點,中國平安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財務指標:“營運利潤”。據稱,“營運利潤是以財務報表的淨利潤為基礎,剔除短期波動性較大的損益表項目和管理層認為不屬於日常營運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項目……營運利潤可更清晰客觀地反映公司當期業務表現及趨勢。”


就這樣,其營運利潤為359.14 億元,增 5.3%,實現持續增長。


然而,投資人認的還是被腰斬的淨利潤。這不,自從有“優等生的答卷”之譽的平安年報發佈以來,其股價已經從90元下跌至70元,降幅近25%。同樣,中國人壽淨利大減也是因為公允價值變動所致。


記得今年3月,《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出臺,銀保監會副周亮表示,下一步將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保險公司適度提高權益類資產投資比重,可以超過30%上限。市場隨之歡呼“萬億規模資金市場可期”。然而,才過了一個來月,兩家保險巨頭便交出了盈利大幅變臉的答卷,想必是期待“萬億資金入市”者始料而未及的。


長期以來,筆者始終認為,A股上市公司中金融類企業所佔權重太大。銀行股盈利要佔整個市場的半壁江山,若再加上保險、證券、地產,比重接近6成。


香港股市為什麼成為全球估值最低的一個市場?就是因為缺少實體經濟的支撐。我們的A股市場為什麼從6000點下來後一直在半空中搖晃,也是因為真正有影響的實體經濟和產業,特別是科技股比重太低。


筆者這裡大膽妄言一句,在金融地產等權重沒有較大下降之前,中國股市很難有大的持久性的牛市。

本文作者:水晶球財經博主——賀宛男


賀宛男:疫情下銀行增利 保險變臉說明了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