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猛打魏國時,吳國在幹什麼?

皮卡Giao


根據吳蜀雙方聯盟協議,攻打魏國時,要兩邊夾攻,設想是好的,但是相隔太遠,造成信息不對等,所以幾乎沒有什麼效果.


關於諸葛亮北伐的次數,《三國演義》說是六次,就是我們熟知的“六出祁山”,實際上諸葛亮總共只有五次北伐(以《三國志》記載為準)

一、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年初;

第一次北伐,聲勢最大,形勢最好,也最為知名。上面我們講了魏延想用奇兵制勝,但這一次北伐,因為魏國毫無準備,所以也可以稱為奇兵。

因為馬謖的失誤,造成街亭的丟失,對諸葛亮的北伐成果幾乎造成了致命的傷害,魏軍可以長驅直入關西,諸葛亮蠶食隴涼的計劃已經沒有實現的客觀條件了。諸葛亮風佔不到什麼便宜,只撤軍,蓄謀已久的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地收場了。諸葛亮什麼也沒得到。

第一次北伐應該想出奇不意,估計沒有通知東吳。

二、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年底;

第二次北伐的契機是這年五月,魏軍大舉伐吳,卻慘遭失敗。魏軍橫東跨西,在打退了諸葛亮的第一次進攻後,曹叡就把精力放在了東線,對付孫權。諸葛亮認為魏軍主力都被孫權牽制在了東線,關中的魏軍兵力相對空虛,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諸葛亮選擇陳倉為突破點,應該是個臨時決定,或者認為陳倉魏軍較少,可以一戰破取。蜀軍只帶了為數不多的糧食,得志滿滿的來攻陳倉,結果在陳倉城下,諸葛亮吃了陳倉守將郝昭一記大悶棍,“陳倉已有備,亮不能克”。

一千多魏軍在郝昭的率領下,抵抗數萬蜀軍足足二十多天,蜀軍沒有一點辦法。再加上魏軍主力已經火速前來增援,蜀軍又面臨缺糧的局面,諸葛亮只好再次撤軍。

三、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年初;

第三次北伐(公元229年)。這次蜀軍北伐,諸葛亮沒有親自出馬,而是派副將陳式 。

陳式的主攻方向是較為偏僻,但對漢中極有戰略意義的武都、陰平兩個郡。 這次北伐相比前兩次來說反而取得了效果,主要原因是魏軍在這裡的軍力非常薄弱,所以陳式很快就把兩郡划進了蜀漢的版圖。

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吳蜀正式結盟,定分魏之議。基本上在戰爭上也沒有形成響應。

四、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

公元230年,12月,東吳攻打合肥不利,撤軍!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依然選擇了以祁山作為戰略突破口。除了對第一次北伐莫名其妙的失敗心有不甘外,諸葛亮的目標是斬斷魏關中、關西地區的戰略通道,對北伐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次北伐的開始階段,諸葛亮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績,大破魏軍主力郭準和費曜所部外,還奪得到了上邽地區的糧食,“大芟刈其麥”。但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蜀軍的糧食問題,儘管諸葛亮在北伐時是動用了最新式運輸工具——木牛流馬。

最大困難也許還不僅僅是糧食,更是他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恰準了諸葛亮想速戰速決的心思,所以乾脆下令嚴守不戰,和諸葛亮拼消耗。

而李嚴以糧盡為藉口,騙劉禪召諸葛亮撤軍。 中都護李平的糧食供應沒有跟上,上邽的麥子也消耗殆盡,諸葛亮只好含恨撤軍。 張郃的威迫下出山追擊諸葛亮,被諸葛亮在木門道射殺,但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依然以失敗告終。

在這幾次北伐勞而無功後,諸葛亮認識到了糧食是取得軍事勝利的首要物質基礎,所以從漢中撤回來後,諸葛亮“勸農講武”,休養生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中間相隔的時間最長,足足三年!

五、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

第五次北伐的準備工作足足作了三年,終於在234年,諸葛亮親率十萬雄師,在春暖乍寒之際,高舉大漢旗幟,心情複雜地穿越斜谷,悲壯地向關中挺進……,而對手司馬懿算定了諸葛亮不會從郿城出武功,而是駐屯五丈原,諸葛亮果然留在了五丈原。

而司馬懿還是一直不肯與諸葛亮直接開戰,一個字“拖”,諸葛亮從二月份出兵,一直耗到八月,在半年時間裡,諸葛亮都沒有機會和司馬懿正面決戰。心情抑鬱到了極致,再加上公事操勞身體不好,終於扛不住命運的進攻,大病一場,臥床不起。在勉強向朝廷來使李福託付了他死後的人事安排後,諸葛亮含恨病逝於五丈原,壽五十四歲。

公元234年五月,吳軍十萬大舉北伐。 七月,吳軍不利,撤退。


總結,第一次想突然襲擊,蜀漢單方出兵,第二、三次間隔時間太短,在進行戰爭時都沒有同時進行,時間上差不多都是錯開了。第四次,是東吳先行攻擊魏國,諸葛亮隨後伐魏。第五次諸葛亮都快撐不住了,東吳才伐魏。所以,根本造不成什麼威脅。都是無攻而返。


歌舞三國


簡單來說,在送經驗。

諸葛亮上臺後,主要的目標就是一個——北伐,於是內政、後方以及與吳國的關係都提上了日程,經過一番磋商,吳蜀再度聯盟,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寫完《出師表》,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發動了第一次北伐。

當時曹魏朝堂的主流想法是諸葛亮不會北伐,魏軍重兵多在東線,這次北伐有點出乎曹魏意料,也使得諸葛亮前期進展迅速,很快拿下隴右三郡。

隨後張郃率軍馳援,馬謖被派去防守,街亭一戰慘敗,蜀郡面臨後路被切斷的風險,不得不退兵。

同年八月,吳國發動了石亭之戰,大敗曹休。曹魏重心再度東移,關中軍東調,諸葛亮看到了第二次北伐的時機。

當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進行第二次北伐,走陳倉古道,出散關,強奪陳倉。魏軍早有防備,數萬蜀軍圍攻二十餘日不下,糧食所剩無幾,又擔心魏軍援軍,未勝而退。

退回漢中後,諸葛亮休整了一兩個月,於建興七年(229元)春天發動第三次北伐,率軍攻佔武都、陰平二郡,獲得勝利。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轉守為攻,曹真率四路大軍伐蜀,但因為惡劣天氣和蜀軍據險防守,很快就失利而返,而蜀軍在這次防守戰中嚐到了勝利的滋味,對北伐更增幾分信心。

這年末,孫權親自領軍到了合肥城下,想看看有沒有便宜可撿,到了一看,完全沒有,只得退軍。

建興九年(231年)三月,曹真病故,司馬懿成為魏軍內最強統帥,諸葛亮則趁著西線魏軍換帥之際,發動第四次北伐。

這是司馬懿統帥西線魏軍的第一場戰役,結果魏軍大敗。

《漢晉春秋》載: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由於這次失利,司馬懿轉變戰術,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鐵烏龜,使出拖字訣,一直拖到蜀軍糧盡退軍,諸葛亮也沒辦法,不得不在大勝之後退兵。

這年末,孫權想再搞一次石亭之戰,沒成功,揚州刺史王凌不上當。

《資治通鑑·魏紀四》載:冬,十月,吳主使中郎將孫布詐降,以誘揚州刺史王凌,吳主伏兵於阜陵以俟之。

諸葛亮深感於糧草之苦,開始在漢中教兵講武、休士勸農、屯糧待戰,準備下一次北伐。

在此期間,孫權按奈不住了,派陸遜率軍攻打廬江,被滿寵擊退。隨後孫權親自出馬,再度被滿寵擊退。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準備充分的諸葛亮傾全國之兵,進行第五次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北伐。

與此同時,孫權派出三路大軍,自己一路,陸遜、孫韶各一路,想趁著曹魏重心放在西部時撿便宜。

結果魏明帝曹叡派司馬懿防守西線,自己親率大軍親征,吳軍慘敗而回。

另一邊,經過上次嘗試,司馬懿再度使出拖字訣,拖到諸葛亮病逝,再不能發動北伐了。

總的來說,由於交通阻隔,吳蜀雖是聯盟,但協同作戰幾乎沒有,大多是聽到魏軍東向或西向後發兵佔便宜,往往因為時間倉促導致兵力糧餉不足,戰役收效甚微,尤其是吳國方面,除了主動發起的石亭之戰大勝外,其他都屬於經驗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