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的做法適合當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嗎?

孟母三遷的做法適合當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嗎?

孟子三歲,父親去世,留下他們母子倆相依為命。他家就在墳墓附近,時間久了,孟子就和小孩子們學著哭墳,挖土,埋“死人”和辦喪事。孟母看到了心想: “不行,我不能讓孩子住在這種地方了。”於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覺得集市很有趣,就跟鄰居的小孩兒玩殺豬,宰羊,買賣肉的遊戲,學豬羊死去的聲音和討價還價。孟母看到了,皺起了眉頭,心想:“這種環境也不適合我的孩子。”於是,又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這樣,孟子天天都聽到讀書的聲音,他逐漸喜歡上了讀書,然後跟母親說:“我要去上學。”孟母終於放心了:“這裡才是孩子應該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應了。從此,孟子刻苦讀書,長大後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親也成為中國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樣。

孟母三遷的做法適合當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嗎?

那麼孟母的這種做法在當今社會適不適合呢?

首先孟母的這種為孩子成長所付出的精神是超越了當時人們的思想的,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做法。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特別是小孩子更容易受影響。如果孟子沒有搬離原來的住處,很可能會泯然眾人。

孟母三遷的做法適合當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嗎?

但是我們看待事物要用全面和發展的眼光,孟母是一心讓孩子走求學之路,這本無可厚非,我之所以說我們在教育孩子上要全面看問題,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是多元化的,每個行業內都需要人材去發展的。

孟母三遷的做法適合當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嗎?

我們現在有太多的父母只知道嚴厲的逼迫孩子學習文化課程,而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其他方面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身的特長所在,做家長的應該多去發覺孩子的特長,如果一個孩子就是不適合讀書,同時他特別擅長體育,那麼家長是不是可以考慮把孩子的培養重點放在體育上以文化附之。

孟母三遷的做法適合當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嗎?

古代社會人們的等級認知是,仕、農、工、商。人們都希望通過讀書走仕途改變命運,這種做法有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素。當時商人地位很低,這才有了孟母第三次搬遷的做法,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是存在的,我們中國的家長往往是不注重孩子的財商教育,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將來能夠更好的立足社會的話,我覺得我們有必要重視孩子的商業教育。

孟母三遷的做法適合當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嗎?

現在很多大城市的家長,為了孩子能夠上好學校,不管自家經濟能不能負擔的起,都要買一套學區房,感覺只要買了學區房孩子就能學習好。我想問一下這些買了學區房的家長,你們的孩子真的都成績很好嗎?這種事情應該量力而行,有能力買的當然更好,沒有能力的也不要盲目的跟風,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団糟,別忘了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孟母三遷的做法適合當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嗎?

我們現代社會要想出人頭地是有很多途徑的,可以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希望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多觀察孩子的本體情況,做出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