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奶爸帶孩子,呵呵呵……

01 引子

你小時候,有沒有聽過這句話?

回去別和你媽說啊!

非典型性奶爸帶孩子,呵呵呵……


02 爸爸帶娃,考核標準是什麼?

江湖上流傳著一句行話,爸爸帶娃,活著就好

某爸說:

切,偏見,赤裸裸的偏見!爸爸帶娃怎麼了?

都什麼年代了,合格奶爸到處都是,有什麼稀奇?沒見過咩?

某媽說:

見過見過!

別人家孩子,別人家爸爸,別人家太太,傳說中的三種完美生物,我都見過。

......

非典型性奶爸帶孩子,呵呵呵……


有位媽媽對我說,最近兩週過的很刺激

第一週,週末帶娃瘋了兩天,恰逢秋冬之交,老母親身體不堪折騰,重感冒,倒下。

於是這一週裡,白天當標準病號,臥床不起、飲食不進。早上和晚上當標準媽媽,該幹嘛還得幹嘛。

又到週末,為了爭取一時之清靜,派爸爸帶娃出去玩了幾個小時。

嘿,爺倆出去三個半小時,孩子回來就蔫唧唧,然後就非常華麗的...拉肚子了。

非典型性奶爸帶孩子,呵呵呵……


老母親咬著牙詢問老父親:

都給吃什麼了?

老父親表情到位(無辜狀):

就是你每次都給買的那種冰淇淋,沒別的,真的。

喲,這臺詞兒,這是有準備啊!換個突破點,拿出演技,笑咪咪問孩子:

和爸爸玩好玩嗎?吃什麼好吃的啦?

孩子還不知道洗手間慘狀和媽媽的問題有什麼關聯,興致勃勃的報告:

好玩!吃了所有口味的酸奶冰淇淋!兩大碗!還加了好多料!

爸爸還說,別和你媽說啊~

呵呵,破案

非典型性奶爸帶孩子,呵呵呵……


三個小時輕鬆,換之後一週時間在家看娃/帶娃看病……

想知道肇事者怎麼處理的?

對不起,讓大家失望了。

人家拎著箱子很(mei)辛(zi)苦(zi)地出差了,長達一個星期......

回來時拎著各式小吃陪罪/獻寶,一不留神還說溜了嘴:快來這個可好吃了,我惦記這個店好久了,這回可解饞了!

解個頭!一個星期在家刷了二十多次馬桶的人,能輕易放過你?!

嗯,能。

她說:

炸糕真的太好吃了。


非典型性奶爸帶孩子,呵呵呵……

唉...

03 別和你媽說啊

回想自己兒時,那個年代的爹媽好像心特別大

孩子們沒有手機和兒童手錶,下樓玩兒如脫韁野馬,三天兩頭掛彩,視若平常。

小孩兒一起掏襠騎爸爸的車,小夥伴兒們沸騰歡脫之後,摔的車響人掛花,之後掛著淚花抗車上樓,塗點紅藥水在膝蓋和胳膊肘兒上。

這時爸爸們也會囑咐一句,別和你媽說啊

而媽媽們居然也真能沒發現。(現在想,沒準兒是發現了也裝不知道。)

非典型性奶爸帶孩子,呵呵呵……


至於爸爸騎自行車帶娃,把孩子腳碾進後輪子裡,或是把孩子長圍巾捲住給孩子撂一跟頭的事兒,時有發生、平平無奇。

然而他們總能做到慌而不亂,緊急檢查傷情,及時安撫情緒,快速出臺應急方案:

給孩子發一顆話梅糖(或是許下某個諾言、或答應某些要求),之後囑咐:回家別告訴你媽啊

(當然,給孩子碾骨裂的那位爸爸沒有這段兒,而是冷靜的送去門診部了。他兒子回班上炫耀腳上的繃帶和一個月不用上操的假條兒,興致勃勃的樣子,同學們居然還有點兒羨慕...)

而媽媽們,也並非省油的燈

騎自行車碰到坎兒,把孩子顛出去,過了半天才發現車輕人不見的案例,在我身邊兒就最少有三起,其中一位媽媽就是我兒他奶奶。

嗯?不太對的樣子...重新說,其中一位媽媽,就是我兒他父親的母上大人。

至於帶兩娃坐公共汽車,自己抱著妹妹擠上去了,卻把哥哥(時年7歲)遺落在車外,眼瞅著老大追了車跑了整整一站這種光輝事蹟……

則發生在我母上大人身上,她無數次的回憶/感慨:

那個年代多單純啊!我把你哥落在車外面,一個解放軍士兵陪著他跑步追車,一車尾的乘客給加油兒!

司機師傅堅持原則,到站了才靠邊兒停車...

嗯,也不知道她老人家是不是在表揚司機……

04 適當心大,好爹好媽


時光輪轉,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當年的爹媽成了四老,當年的孩子當了爹媽,基因的力量代代相傳,養娃的路上,終於輪到我們當上場了。

怎奈何,人算不如天算。

我們當小孩兒的時候,爹媽是主角兒,我們當爹媽的時候,孩子成了主角兒。

現如今養娃,空氣、水、梅姨、學區、學位、衣食住行、心理健康、技能學習,隨便拎出一樣兒,從錢包兒到心靈,都能讓父母抖上三抖。

育兒專家地位空前高漲,導致家裡兩代人教育風格出現扭腰式變革。當年是老子揍兒子,現在是爺爺揍爸爸(原因是爸爸揍了兒子)。

專家們教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人需要保持一致,統一戰線

,避免孩子在差異中學會鑽空子。

非常正確。於是很多家庭就把育兒標準統一在了脾氣最大,啊不,地位最高的那個人的身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其實在原則問題上保持一致就可以了。其他非原則問題上(不涉及安全、道德、倫理規則的問題),留下一些“別讓你媽/你爸知道啊”的空間,給孩子多一些磕磕拌拌的體驗,能讓他們更多元的認識這個世界。

孩子不拉一週肚子,不會理解,什麼叫挑戰權威:雖然爸爸同意給我吃第二碗了,但還是生病了,所以大人也不一定就是對的,下次不能吃這麼多冰的。

孩子摔幾個跟頭,終於學會了騎車,慢慢就理解了:有些事兒,疼痛是必須之路,堅持下去才有收穫。

慢慢的,孩子學會了分辨什麼是不靠譜兒,什麼事兒需要自己拿主意。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意識。挺好。

05 適當心大,好商好量麼麼噠

在育兒路上,爸爸媽媽就是一對戰友(有時是室友),甭管哪種,都需要相互配合,適當掩護。

非典型性奶爸帶孩子,呵呵呵……

做為兩個成年人,父母在很多事情的判斷標準上和處理模式上存在差異,是必然的。

承認這差異,接受對應後果的必然性,可以避免兩個人因為照顧孩子的細節問題產生糾紛,破壞戰友情誼

承認這差異,接受對應的操作上的不同,可以避免其中一方因為不滿另一方模式,從而大包大攬,卻費力不討好,把活兒都幹了還不能喊累的悲慘局面。

前兩週都很刺激的那位老母親託我轉告大家:

求大同,存小異。

只要大的原則問題沒有分歧,就讓大鍵盤先歇著吧。

炸糕,真挺好吃的。

非典型性奶爸帶孩子,呵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